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月亮映照一片善良的心灵
——赏析鲁橹的诗《月亮》

幽林石子


与鲁橹姐第一次见面是在2014年,《诗刊》首次在长沙举办“纸媒与网络论坛”研讨会。那次出席活动的诗人、编辑、记者很多,有《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诗刊》下半月刊编辑部主任谢建平、《文艺报》记者黄尚恩,以及诗人泉子、灯灯、王单单、凭栏、这样、青小衣、刘年、鲁橹、幽林石子、胡平、潘桂林、高作余、紫藤晴儿、徜徉等,共一百多人。研讨会非常隆重,气氛非常热烈。

在研讨会上,鲁姐发言时耿直、豪爽,极具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在瞬时就感觉到她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我们相处也比较融洽。在后来的交流与一些细节中,她骨子里流露出的真诚与善良深深感动了我,虽然我不善言辞,也不会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动。我认为真正的友谊,就是悄悄把对方藏于内心。不频繁的联系,更容易显露人际关系的清澈,能用更多思忖的时间去读懂对方。自那次见面以来,时间过去已有六年了,她讨论时的表情与说话时的语气我仍然记忆犹新,连当时坐的位置我都没有忘记。人与人的相识与缘分,也许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我们平常在微信中交流,话语不多,却非常和谐,彼此以姐妹相称。

我非常喜欢她一颦一笑间自然流露的独特气质,与“阳刚”的思想元素,尤其喜欢她诗歌创作时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她的诗歌大都短小精悍,远离修饰的葱茏,汉字的个体体质在语言中表现出足够的诗性意义与内涵深度。在意象的转换处常有读者为某种深邃思忖良久,或品之修长,或尝之丰盈。诗如其人,鲁橹诗歌语言的精炼与力度彰显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创作技艺,语境中或隐或现的清澈与混沌,黑或白,来自于一种敏锐的艺术自觉。对经验的认知,总能使她保持安静内敛而独特的创作轨迹。她在诗歌中营造的恰到好处的节奏与意境空间,常常使读者感到惊喜,并回味良久。

《月亮》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作品,我反复读了几遍,感动于诗人丰富而脱俗的艺术想象力。诗人在一个特殊的干净的夜晚,独自仰望夜空,空中月亮、星星、云朵似乎勾勒出诗人此刻的一块心影。开头的隐喻用得非常精妙。当我们站在夜晚茫茫的大地上,抬头看天,天空就如一块神奇的布匹,笼罩着我们的生活。诗歌一开始,我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我2019年3月1日曾写过一首小诗《新装》,是这么开头的:“繁星为天空的布匹/缝缝补补/一件又一件新装/闪闪烁烁”,此处竟然与鲁姐运用了相同的意象,相同的隐喻。所营造的语境与意境,也如此相似。是不是我们的性格中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创作时都想到一块去了呢?而且只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我的“新装闪闪烁烁”,给人明朗的气息;鲁姐的“布料”泛起波澜,被“多心”的人儿裁剪成生活的补丁。鲁姐诗中此时的“补丁”有双层意义,它既是“月亮挂在天空”的艺术形象,也是现实生活残缺时的修复。此处有一片隐形的“忧伤”,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诗歌后面的四小段,都是因这“忧伤”展开的发散性心迹,而且层层递进,呈现一片沉郁的心灵印记。所以此诗并不是一首景物诗,它更深地反映出诗人的现实处境与生活磨炼。

月亮及它的光芒在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为黑暗“缝合窟窿”,并吸引“懒散的星星填补夜的亏空”,这是一种外在的安慰与放牧。同时也折射出人间的阴睛圆缺,一如自身的盈亏。“它计较过人类的一次行动”再次回到人性本身,深入生命的正反面。月亮并不会计较什么,只有生活有时并不能遵从人的意愿,常常在跌跌撞撞中弄得伤痕累累。满月之后的“伤口”更像人生的荆棘,月亮携带“伤口”依然散发清辉,而当我们失意,却总是神色黯然。忧伤至极,就形成“一块心病”,散心望月,并不能得到“治愈系”的任何药性,只能慢慢适应这种气候,寻求平静,使自己舒畅。诗歌最后一段大胆归结为“心病”的尾音状态,“我一直没有赴死的勇气”似乎有一种嘶哑的声音含于其中,最终使失落的弦归位,拨回原有的力度与声响。结尾似在倾诉忧伤的起因,再次以月亮“非黑即白”的剪影有序铺垫复杂的情绪状态。我们生活着的周围,某时某处黑白相间,这似乎很常见,还可能浸淫出一种习惯,这使人担忧。

所以,诗歌《月亮》记录的是诗人短时的心灵轨迹,却辐射出生活经验的远景,述说了诸多的情感体验,充满生活哲理,是一首比较成功的作品。


附:
月亮

鲁橹


一匹鬼斧神工的布料
总被多心的人裁剪成补丁
它原本只为黑夜缝合窟窿
与懒散的星星去填补夜的亏空
它计较过人类的一次行动
突袭于背面,在它的伤口上挖坑
别说它是什么治愈系的药丸
它只是失意人的一块心病
我一直没有赴死的勇气。它黑白两道
我无从下手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