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入林记:一幅蕴蓄风暴的林隐静谧图
--读张二棍《入林记》

苍凉


诗人张二棍在做一种逼近或者闯入者角色努力。他所试图逼近的和闯入的是现实存在的真实,但可能不是他愿望中的现实与存在的真实。意象的链条锁住并借助于象征系统与意象云图呈现逼近、闯入和折返的全过程与驳杂感受,呈现出某种延续的旧历史与个人现代观念之间的意念冲突以及欲将断层努力焊接的欲望,和这种断裂不能完全弥合所引发的剧烈心理震荡,表达了诗人努力打破现实日常旧关系的复杂心理。
“入林”这一动作具有非常明显的象征意义。“林”独立于诗人之外,是不同于诗人(外界的)自在独有局域。作为一个擅自闯入者,诗人显然明白这一点,“轻轻走动”是一种谨慎,或者某种态度自觉下的试探动作,自身的“异物”觉知感十分强烈。因此当“脚下/依然传来枯枝裂开的声音”时,对于诗人内心无疑是一次巨震,触发了闯入者内心敏感的神经。而与闯入者疾速的敏感的反应相反,“林”“北风迎面,心无旁骛地吹着”,似乎一切都很自然正常,包括像“枯枝裂开”这带有威胁性的事件发生也依然未能触及整个林子安若无恙的状态。在这里,诗人脚下的轻缓迟疑与林子的“心无旁骛”的两极表现,一敏感一迟钝,形成的鲜明反差对比,展示了内外有别的客观现实状况,即一紧张一“平躺”的不同反应机制。“我”的急迫地进入,与“林”的迟钝表现,为进一步做深入探询设置了悬念。所以当“倾覆的鸟巢,倒扣在雪地上”这种更为严重的倾巢之危出现,读者会从心理上先行接受了这种“岿然不动”的角色反馈,进一步加强了对立双方的紧张感,与逐渐拉开的更加触目惊心的场面形成情感对峙。“细细的茅草交织着”“依稀还是唐朝的布局”。一个“唐朝的布局”令人马上回溯到大唐开国、唐初盛世、由盛转衰、中唐改制、晚唐内乱至灭亡的历史流变,观念中继续顶礼膜拜盛唐威势而不思变,这既是“心无旁骛”的自信因由,也是形成“倾覆的鸟巢,倒扣在雪地上”现状的根本所在。“伤感的洁净”是一个发自内心深处的诗性的慨叹。洁净,令人伤感一定是不必要的洁净,不变化也就不会有“污浊”,古老、固守、迟钝,依循的“洁净”是一种令人悲怆的“洁净”。据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经济数据,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广大的农村还有众多农民因循旧的生活秩序和传统文化生活,与现代都市生活和现代意识渐渐拉开距离,扶贫攻坚还在持续推进。诗人张二棍也许因为职业原因,一直以来关注民生,多有诗篇表达对农村农民农业的关切与关怀,这一首诗其实是从个体的心理体验关涉到这个特殊整体的逼近式情感表达,或者说是介入式干预表达。第一节完,林间所在与诗人诗意的对视或视角既是诗写的切入点,又具有其客观呈现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揭示。换句话说,具象的体感式进入和历史的抽象的观照同时推进,使一次“入林”的简单动作嬗变为带有了鲜活现实生活生趣与深远文化洞察目光交织的复杂行为。从具体入微的细节呈现上,开拓了深远广阔的诗意空间。这里,“林”因为诗人的携身进入及触碰因具有了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属性,在空间上显示了现实的真实性,同时产生了跨越历史的对比效果,而使读者浮想联翩。
在主题呈现方式上,“我”的主动介入,表现出主体意识的清醒与个人的积极作为,通过走、听、翻、看等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动作描绘宣示着近身接触与融入,因此对“林”遽然发生认识的突变与重新发现。诗人主动地介入现实的姿态未停留在表层泛泛地抒发感情上,“我”从现场之外进入局域之整体秩序,并不满足于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体验、审视现实和当下的秩序。在诗的后半节里,详细描述了“我”的一“入”一“出”的过程。在静态的“林”的衬托下,“入”是一种态度(深入入其中或突破蔽障),“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我”拒绝阻挠,主动地折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出”不是为出而出,而是一种出离与再进入的主动选择,不是被动的走出或离开!一“入”一“出”之间呈现出质疑、抵御、抗拒现实的倔强性格和不与旧俗苟同的主体意识或心理对抗机制。庞德说意象是“感情和知性在瞬间的复合体”。在进入时,荆棘“企图拦住我”,在离开时,荆棘“拽了一下我的衣服”,在物象的簇拥与牵扯之下,犹似具备了人性情感的“林”的流动与溢涌,冲击着瞬间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现实之间的对抗场景,以及沉睡在“我”内心隐伏既久的情感,在自然而又坚执的过程中完成意识的唤醒。“它们都有一张相似的/谜一样的脸”,祖祖辈辈的乡亲承载传统,因循旧习,乐享安宁,人人都有着谜一样的,没有个性的“相似的脸”,命运如复制一般的继续在新世纪延续,在现实的冲击下,也会出现“倾覆的鸟巢,倒扣在雪地上”这种严重的倾巢之危,而他们已目睹并感受了其中的疼痛却依然“北风迎面,心无旁骛地吹着”,不知如何改变或习惯于不改变,这是令“我”无法接受并断然折返的原因。诗写在最后出现“它们都长在这里/过完渴望被认识的一生”,宣示了这么一层隐约的意思,即虽然他们因循习惯,但其实自内心都有着希望改变和被接纳的愿望,这里其实暗示了“我”的重新的认识,这其实与“我”所携身而入的主动求变或不接受“心无旁骛”是有灵魂相通的通道的,诗写在最后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为读者启动了隆隆旋转的思考引擎。
《入林记》将一次主动携身探寻的介入和干预式主现感受与心理体验,在自然、轻泻、松驰与机智的语言中,借助意象和象征艺术手段,形成有效的叙述结构与诗、情、意审美融合一体的表达范式,达到一首诗所能辐射出的“兴观群怨”的多彩的效能与力度。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笔名苍凉,爱诗。

网友点评

正序浏览
子青悠然 发表于 2021-12-17 21:16
问候苍凉老师,感谢老师的美评

再来学习欣赏老师的佳作。。

不客气。互相鼓励。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幼民 发表于 2021-11-7 15:52
拜读学习!分析入微,思想功力强大,呈现心里哲学底蕴。

谢谢老师关注,谢谢肯定鼓励。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逸冰暖雪 发表于 2021-11-6 15:06
拜读!学习!

周末快乐!

谢谢暖雪鼓励。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问候苍凉老师,感谢老师的美评

再来学习欣赏老师的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学习!分析入微,思想功力强大,呈现心里哲学底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学习!

周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