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很感谢诗言诗语沙龙讨论拙作《大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很感谢《世界诗歌网》第四期诗言诗语沙龙以我的诗歌《大树》为例,讨论意象主义作品。

《大树》大约写于2003年,我那时正处于从意象诗写作转向非意象诗写作,《大树》带有比较明显的这种转变痕迹。因而《大树》作为我的意象主义作品不是十分典型。

去年《诗歌周刊》对我有一个访谈,其中我的一段话,可以拿来说明我为什么做这种转变。如下:

对把诗歌写得过于华丽的热爱与追求,现在看来,很像一种要命的神魂颠倒。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诗人们开始反思,并着手结束它。好在这个事情做的比较及时,也比较好。虽然现在仍然有诗人坚持着这种神魂颠倒式的写作,甚至还在产生着一定影响,但更多的诗人早已开始呼吸另一种空气——更新鲜的空气。但缺少认真对待的一个关键是,把诗歌写得过于华丽与给诗歌附加上过多过重的负担,是一个问题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不能简单认为把诗歌写得过于华丽才是毛病,而其他方面不存在毛病;也不能简单认为解决了一个毛病,其他毛病随之都解决了。事实上,更具迷惑性的,是问题的后一个方面。不是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一个方面是想象上的,后一个方面则是思想上的。二者可以分开解决,但仅解决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将继续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无为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选入《大树》。以下是张无为教授写的一篇关于《大树》的文章:


《大树》之于经典、流派解读
作者/张无为


日前,在回复一网友仅从字面上否定垃圾派时,我反诘说,假如你父母给你起小名 “狗剩子”或者大名“国君”等,你就一定是吗?又是哪个?不过,命名者自然有其用意,倘若浅层与深处之间所指歧义,自然会使他者见仁见智,不一而足。《大树》及其所属派别亦如此。不过,《大树》作为经典可以确定无疑,而就其流派属性而言应该是基于垃圾派又有超越。
首先《大树》是后现代立场的经典文本。树是古今中外最常见的诗咏对象之一,写树的诗可以说海了,从“枯藤老树”到“好大一棵树”,从诗经《周南•樛木》到古律《咏柳》到现代《白杨》斑驳陆离,各种树意象在各诗家笔下指向驳杂,实例俯拾即是。尽管如此,但《大树》还是以另类视角与理念显示出开拓意义与众不同。那就是对“老大”意识准确把握与深度剖析,它不仅是事实存在,更是文化心理。“老大”意识即独夫心态、霸权思想,在现实中,专制国度自不待言,即使是民主制度下亦难以幸免,无论是人与人,团体与团体,还是人与团体。
更有意味的是皮旦对“老大”地位的确认及开掘。一是“老大”的标准:大树仅仅由“大”决定,“高不等于大”,“粗也不等于大”,“老也不等于大”,到此我们不禁借用老舍《茶馆》中王利发的一句话“这是谁出的主意?”“大”是综合各指标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其实,大与“好”、“善”、“道”、“义”等均是汉语中应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大”作为一种文化心理,取决于认同者与被认同者之间的偶然结果,准确说是临时效果,然而这的确又是令人无可奈何的。既然标准毫无道理可讲,就是说具体标准并不科学也是事实,但是却适用,如鱼得水。那么,“大”从反面验证了人能够制定的标准,实际却无法落实,而具体实施的在标准之外,那么,标准的确认是荒谬的,因此,《大树》就深层而言是解构标准,是戏谑人的智慧本身。
其次,《大树》的作者很自觉地站在民间立场进行诗意感悟,一方面深刻剖析江湖心理,另一方面是彻底解构官场潜规则。
“老大”文化主要属于民间与江湖。江湖这个观念复杂多义,但其基本外延在民间范畴,包括指隐士居处、黑社会秩序、远离官府之处等,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江湖”与“庙堂”相对。在中国官场虽然同样浸淫着江湖文化,然而主要还是以潜规则隐性存在,并非名正言顺。
民间文化、江湖心态五花八门,但“老大”文化与侠义精神是其中两个核心元素,如果说后者是为人处世的普遍良性道德,那么前者则涉及到顶层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且至关重要。“老大”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全民思维模式,成为集体无意识,非个人所能为。 以诗歌专门就这种关系进行淋漓尽致的揭示,除了《大树》我还没有发现其他。
其三,《大树》可以是对象自身的直白呈现,也可以是象征隐喻文本,即《大树》可以在形而下与形而上任何一端独立存在。关于隐喻至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自觉的象征性、意象实现,这在所谓纯诗中比比皆是;另外一种是口语化描述叙事,似乎遮蔽了意象。其实这并不重要,因为只要有抒写对象,就难免流露意象,这是诗意自身的必然,只要是诗意抒写,追求弦外之音的蕴含,就可能被展开联想进行增值性解读,也属于“合理误读”。那么对于是否有隐喻没必要刻意排斥。例如韩东的“《大雁塔》”就是大雁塔,作者有意使其不承载文化意义,是一种有意义实践;《大树》中大树就是大树,没有其次,不能细化标准;大树又不仅是大树,可以包括树之外所有类化排名,植物界、动物界、当然更包括人世间林林总总。
其四,我以为,《大树》肯定是垃圾派理念的高标实践,垃圾派中有同仁并不认可该诗的“垃圾”属性,其实这是对题材与理念关系的误解。因为,垃圾(派)三原则之“第一原则:崇低、向下,非灵、非肉”就注定其自觉的后现代精神与民间立场。而一些垃圾诗仅仅选择垃圾而“作诗必此诗”的,肯定在等而下之(这恰恰是该派实践被诗坛诟病的原因)。当然,如果让该诗题材更典型,《大树》中再进一步关联“枯朽”是否更与垃圾派诗形神兼备了?或许吧。不过,我同时认为,该诗其实是跨越了流派的,这在上乘作家中不仅常见,而且难能可嘉。越是大作越不囿于某种流派,哪怕是自己倾心的,越是经典越可能突破更多的流派界限。说到底,流派不过是从偏执向度去扩展诗性,垃圾派的意义之一就在于从极端找到了突破正统诗歌的缺口。
另外,有关《大树》的零度情感、语言口语化及风格、体裁等,许多朋友均有专门阐述,在此毋庸赘述。
2014年8月19日09:32:4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经去世的青年诗评家左秦对《大树》的评论也很有影响。左秦评如下:


《大树》是一首语言诗、伪经诗。第一次读到此诗是在著名现代诗歌资料库《中华诗库》里。读完后,再也未忘记这《大树》。

这是一首写给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他们读的诗。是解构大树成“一棵树之森林、森林之一棵树”的诗作。是史蒂文斯之《坛子轶事》的新向度创作,写得更玄、更具实验性。——坛子起码指向田纳西,大树则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应物和坐标。

这首被选入《大学语文》教材的诗,在美学上显然让大学生无法读懂、参透。这是需要哲学基础才能读懂的诗。

这是只有“大树”的诗。跟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里的“树”明显不同。《大树》就是“大树”,不包括枝叉、树叶、树皮、树桩等。这是一棵整体的大树,不可分割的大树。大树自己证实自己、自己生成自己、自己解释自己,“大树”是孤独的,超绝的孤独,仿佛“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这就是它: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树,它是大树/它是这里最大的树”。

“这就是它”让我想起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中的“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说出。/语言和时间浑浊,泥沙俱下”。哲学味非常重。不过在诗评里谈太多哲学有点不合适。用几十万字都讲不清的问题用了了几千字讲清是痴人说梦。哲学不一定要理解、要讲清。柏格森说用直觉,用直觉感知即可。“这就是它”,仿佛《论语》中的“子曰”,这是“大树”在言说,“大树”借助自己言说。第三人称即第一人称,“它”即是“我”。

“但仅仅比它高不行,高不等于大/与它们相比它从来也没有小过,它一直大?一直作为大树存在”。

这显然是写到物理学那了。让我想起维度宇宙。比如说十一维空间。网上有朋友说了这样一句关于十一维空间的话:

“一维是根线,二维是张纸,三维是本书,四维是电影,五维是立体电影,六维是一部移动式的立体电影院,七维是你站在外面看着一部移动的立体电影院在移动,八维是你边跑边看那部移动电影院在移动。九维是处在上帝视角看着你在边跑边看那个移动着的立体电影院。十维是无数个平行宇宙的上帝在看那个世界的你在边跑边看一部移动的立体电影院。十一维是所有平行世界都交叉了起来,任意时间空间都成为一个特殊维度。十二维又重新归为一个点。后面就继续循环”

那么,这是扯淡吗?这确实是扯淡。但扯得脑洞新奇。如今物理学已经发展到突破天际、大开脑洞的地步。

一些玄学诗人,比如欧阳江河他们在诗中所写的哲学,多是诡辩、伪逻辑、断章取义也即“扯淡”。“扯淡”,不是纯贬义词。凡是没有论证过程的哲学语录皆是扯淡,不管看起来多精彩、多有道理——哲学只存在于论证中,不存在于论证之结论中。

皮旦说的“高不等于大”、“粗不等于大”、“大才等于大”、“老甚至更不等于大”,就是基本扯淡的。这扯淡用高级词即对哲学进行文字游戏性的解构。它即有对物描述的精确性限定亦有对玄学诗写作的讽刺和嘲弄。用“大树”幽他们一默。

“方圆千里以内都算附近/方圆三千里也就是往南三千里,往北三千里/往东三千里,往西三千里……一直往西,距离它三百里零三尺就有一棵”。

精确的方位、数字,让人想起“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及《山海经》。我猜测皮旦写这首诗时是想到了《山海经》的,或者暗合了《山海经》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这是GPS于“空白处”定位,通过定位来突显自己,从广阔处知细微之“我”的存在。就像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一样,皆是对语言进行革新,通过破坏而革新。至于它具体的内涵,则与“破坏”一体,不可分割。

“它是大树,它在那里站着/它仿佛在说,大就是大,大才等于大/老不等于大”。

从“这就是它”到“它在那里站着”,是能看到视角之伸缩的。纯自我到方位上的自我,这是对自我的缩小、对“我在”的扩大。从“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树”到“比它老的树数也数不清”,能看到数量的变化,由少到多,由“一棵树”到“森林”,但森林除了这“一棵树”外其余是朦胧的,只是背景。“多”乃“少”的背景,是在稀释它吗?显然不是“稀释”,相反随着空间变大,“大树”反而更集中“大树”了。通过一轮论述比如说树之要素、方位、距离,让“大树”变得更加通透。——是通透的大树,与大树的枝叉、树叶、树皮、树桩等无关。

这是一首“伪经”诗,这就是伪经制造者制造出来的伪经。一本《道德经》延伸出了成千上百本哲学书,这即经书式哲学(非西方通过论证而推出的哲学)的魔力。《大树》写的就是这样的魔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荔荔 发表于 2021-7-29 22:42
第一首写大树滴,其实阔以作为歪果仁学习咱大汉语的范本。词语简单,奏像英语里滴tree(翠),tall(套儿) ...

谢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苍凉 发表于 2021-7-30 16:38
轻读:《大树》

《大树》的简洁大异于日常所见翻云覆雨式的意象诗。

谢评。已学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未 发表于 2021-8-1 17:23
先尝试读一首。并且想说的是:点评不等于就是对诗歌评头论足,更多是将学习的过程简而述之吧————

大 ...

不可能永远大。你指出了又一个思考角度。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明烛江南 发表于 2021-8-1 22:47
在大树一诗中,诗人以大树为意象,曲尽某种真意。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复杂 ...

版主的理解,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陈醋 发表于 2021-8-2 17:06
如果《大树》想给读者一些历史或者现时代的思考,应该有一两句的指向,文本没有呈现,又没有指向,读者没必 ...

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皮旦 发表于 2021-8-6 09:05
很感谢《世界诗歌网》第四期诗言诗语沙龙以我的诗歌《大树》为例,讨论意象主义作品。

《大树》大约写于 ...

感谢皮旦老师的支持和厚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