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诗是现代禅诗以及禅诗的创作  
汪抒 
不是谦虚,我真的没有有意识地专门写过禅诗。我一直致力于现代诗的创作。有一部分诗人、评论家说我的不少诗作里有禅意的成分,应该算作禅诗。这有林荣老师、少木森老师。
以前我出版的诗集中,几乎没有收录过这些有所禅意的诗。后来我编了一本《借物录》,其中第一部分收录了一些我写的所谓禅诗。其它部分,我写了寺院、道观、教堂,以及僧人、道士等等。还写了一些所谓有古意的诗。这次禅诗会前夕,我将它匆匆匀出来。
在我的阅读史上,我当然读过中外古今大量的禅诗,非常喜欢,经常细细品味。
这次曹红燕老师给的讨论题目叫《现代禅诗的鉴赏及创作》。我首先想到的问题什么诗是现代禅诗,它与古代禅诗有什么相同和区别?
我以为它们最主要的相同点:
1、都是以“禅”为魂,二者都把“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体验视为最高旨趣,追求“当下即是”的澄明与自在。
2、都是借自然作筏,山水、草木、花鸟、四时变化都是观心悟道的媒介,通过“即景”实现“即真”。
3、都是言去饰,古典禅诗标榜“不立文字”,却又不离文字,常用日常口语、佯谬语;现代禅诗亦主张“对语言进行除故”,以平淡、跳脱或悖论式句法破除概念执。
4、都重视“空”与“化”的审美,皆呈现空灵、澄澈、含蓄的意境,让读者在“不说破”中自行敞开领悟。
而它们的差异点也很明确:
1、首先是形式的不同。这点无须赘述。
2、语言资源的不同。古典禅诗:单音词、典故、佛典语汇,含蓄克制。而现代禅诗则是:现代汉语+口语+外来语,甚至代码、广告、新闻碎片皆可入诗,呈现“城市山林”杂糅景观。
3、观照对象的不同,古典禅诗观注:山林寺舍、行脚挂单,与农耕慢节奏宇宙观同步。而现代禅诗关注的诗:地铁、霓虹、疫情、屏幕、资本焦虑、生态危机皆入诗,强调“对当下现实的慈悲关照”。
4、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古典禅诗:重心身脱落、超越红尘,走向“空”的绝对化。而现代禅诗:在“空”的透视下仍保留“人间性”,强调以诗干预异化、守护尊严,体现“即世超然”的人道主义。
5、是解读方式的不同,古典禅诗:常与公案并置,师徒机锋,靠“顿悟”一拍即合。
而现代禅诗:多元阐释空间大,可结合心理学、存在主义、生态批评等现代话语,读者参与性更强。
所以有人说,古典禅诗是“山寺钟声里的一阵松风”,现代禅诗则是“地铁轰鸣旁的刹那静默”。前者借有限音律通向无限空慧,后者在碎片化生存中重新拼贴出“完整的心”。形式、语境与问题意识已大不相同,但“直指人心”的禅火并未熄灭,只是换了薪柴,依旧照亮各自的当下。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我认为鉴赏现代禅诗,首先要立足于现代时空环境,以一个“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去研究现代禅诗文本。我们不是古人,不生活在古代,身心与古代都有做巨大的差异。与古人比,我们有不变的地方,但更有变化的地方。
还有一点,很多诗人让“禅”深深渗透进自己的生活,诗禅双修。而另一些人,只是把禅诗当作自己写作题材的一部分,自己的生活与禅还是有着很大的隔阂。
最后一点,阅读、鉴赏禅诗,禅诗对读者也是选择或挑剔的,借用美国诗人华莱斯·史蒂文斯那两句“必须有冬天的心灵,才能领略松树的霜枝”,一个身上没有禅性的人,也是无法领略禅诗的。这也是为什么禅诗不会普及,而只能诗小众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问题,禅诗的创作。
1,首先我要说的是,禅诗要创新。禅诗的创作如果一味在传统中打转,终将成为无源之水。那些千百年来被反复吟咏的山、水、云、月,固然是禅意的重要载体,但若不能与当代人的生命经验相连,终将沦为一种美学的标本。许多现代事物都应该进入禅诗。比如,禅诗中也可写“地铁”。庞德的那首《地铁车站》,你可以说它是意象主义的杰作,但也可以看作是禅诗的优秀作品。那一刹那间的感悟,真的可以提升我们生命体验的质量。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禅诗创作需要吸收现代主义诗歌的方法?因为现代主义对语言本身的反思、对确定性的怀疑、对意识流动的探索,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精神有着深层的契合。
2,禅诗的范围可以适当扩大。艾略特的《荒原》中那些碎片化的意象,庞德对“直接处理事物”的呼吁,里尔克对“物”的深度凝视,其实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接近禅的某些维度。他们的那些作品,都可看做是禅诗。
3,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完全可以为禅诗所用。意象跳跃、语言陌生化、结构开放,恰恰可以为禅诗注入新的活力。一个现代禅诗作者,完全可以在不违背禅宗精神的前提下,借用这些手法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禅诗表达。
日本的许多俳句,其实也是禅诗。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只是一个半跨入禅诗门槛,甚至根本没有进入门槛的人。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在此,我要向其他优秀禅诗诗人致敬、学习。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