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诗歌口语化中的陡峭意象
——刘年诗歌《大地》赏析
只蝶痴梦
诗人刘年的诗接地气,自然的口语化叙述中,蕴含着不然的意象陡峭。正如他的这首诗《大地》,所呈现出的苍凉意象里氤氲出关于自由的意象悬崖。不由令人在场景镜头的特写中,油然生发出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终极思索。诗歌开篇即是一个场景镜头的特写。苍茫的远天边 ,落日余晖下,家羊回归羊圈,而藏羚羊却画面定格一样,在原地发呆。“藏羚羊和家羊一起吃草/傍晚,家羊们列队回羊圈/那只藏羚羊/留在原地发呆”苍凉的场景透着孤独的凄美。令人感到了藏羚羊的孤单。岂料,诗人的话锋一转,这幅画卷便在诗人画外音似的行文中,由苍凉的韵味瞬间化为了自由与奔放。原来,藏羚羊看似发呆的画面定格,并非是无家可归的落寞,而它是在欣赏落日。整个草原都是它的家。落日是它家的吊灯。月亮是另一盏吊灯的比喻充满浪漫主义色调。由此,我们感受到了藏羚羊自由灵魂的那种孤独圆融的状态。较之于家养的羊被驯化,被桎梏的生存,藏羚羊的生存状态,成为了一个人类理想美好的生存憧憬。大地,给了所有的动物同样的自由,只是有些动物,已经失去,不再拥有。
大道至简。诗歌亦然。一首看似简易的口语诗,却蕴含着深沉的生命哲思。这是诗人刘年诗艺深湛的大巧若拙使然。
附:
大地
刘年
藏羚羊和家羊一起吃草
傍晚,家羊们列队回羊圈
那只藏羚羊
留在原地发呆
不是无家可归啊
它在欣赏落日
整个青藏高原都是它的家
落日,是它家的吊灯
月亮,是另一盏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