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水的三重变奏:宫白云笔下的白露诗学
范恪劼
白露,当然是千万年来华人最为在意也最为熟稔的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当秋风渐起,凉意入身,三候随成,时序画卷也就会在人们的视域和心灵中有所映现。从古人到当代,白露当然是诗人不会放弃的情感交织对象,也有着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涵。令人兴奋的,是宫白云诗艺独到且新意叠发的《白露三题》:  
“白露三题”如同三滴露水在不同维度的折射,将节气的物候转化为诗意的棱镜。
第一滴露水在“卷裤脚的人”与“新鲜稻穗的气味”间流转,秋声被喻为漩涡状的告别,而“傍晚的金黄悬在半空”则让黄昏成为凝固的琥珀。
第二滴露水,露水已经成为“纷飞的碎片”,暗示了水滴升华的过程,“她已会飞” ,将物理蒸发转化为诗意飞翔,实现从物质到审美的飞跃。当然更注入了情感载体,“爱有多深啊”赋予白露情感温度,使自然现象成为情感的具象化表达,水滴折射出爱的深度。
第三滴露水在“饱满的白”与“最终枯萎”间完成生命的辩证——秋风递出的箴言无需阐释,大地与瞬间的相遇已足够震颤灵魂,露水的消逝反而成为永恒的注脚。第三滴露水冷冽如霜,黑夜的凉意与“渐欲霜白”的爱意交织,露水不再是温柔的意象,而是化作锋利的刀刃,剖开时间与记忆的褶皱,让“晤谈、梦、甚至爱”在白露的镜面中显影。
三首诗的创作时间跨度从2015到2020年,却像三面镜子彼此映照:2015年的白露是“最初的一滴露”,2018年的白露已学会飞翔,2020年的白露则在稻穗的漩涡里完成告别。宫白云用意象的蒙太奇拼贴出时间的琥珀,让白露成为贯穿四季的隐喻——它既凝视大地,也凝视天空;既是露水的消亡,也是灵魂的羽化;既消逝于晨光,也重生于诗行,更是诗人对“爱”与“消逝”这对永恒悖论的温柔解构。
2025、9、8
附:
白露三题
宫白云
白露过后 
秋风像一个卷裤脚的人
走过田野。空气里溢出
新鲜稻穗的气味。
四周的秋声比告别声多了些漩涡,
它们的发生,
没有确凿的时刻。
而傍晚的金黄悬在半空。
白露  
就要过去了  
已经没有白来修辞  
可到处都是修辞  
墙上的塞纳河一直那么蓝  
爱有多深啊  
空气中的白开始红润  
她撮起的嘴唇吹那些纷飞的碎片 
她已会飞  
今夜的白露是个美人  
白露
田野和草木,回到最初的一滴露,  
饱满的白在醒来的阳光里  
最终枯萎。  
秋风递出的箴言,  
无需阐释,它涌出的只会是可信赖的东西,  
大地的故事在每个瞬间  
都起身与它会面。  
柔和的金黄闪现在薄暮里,  
四周的生命  
仿佛都经过了爱。
黑夜从很远的地方带来凉意,  
一些晤谈,梦,甚至爱  
渐欲霜白。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