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迷失的信仰
——百定安诗歌《寺中》赏析

只蝶痴梦

诗人百定安的这首诗《寺中》,是一首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的诗。诗人在寺中与已出家做和尚的老同学一次偶遇时“避之”这一在表面看似僧俗之间同学之间的交集,产生出一种颇为微妙的意味。而诗人却说“——不知何故,避他。”这老同学相遇本应寒暄几句的人之常情的正常行为,因为诗人的躲避,便令一首诗开篇的第一节与第二节,产生了某种微妙的悬念。
“途遇一人,避之。
他是老同学,如今是披袈裟的老和尚。

——不知何故,避他。”
第三节,诗人在写自己目之所及的景。不过,诗人在写景的过程中,已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其中。他所感受到的作为佛家慈悲与智慧象征的菩提树不易辨认的冷,是诗人以“佛心自观”的一种自我内心的冷。诗人的这一感觉看似对菩提树的感觉,实则也是对已出家多年的老同学的感觉。在这里我似乎已理解了诗人因何躲避已做和尚的老同学这一不合常理的行为。继而,在第二句,诗人又极其形象地将高大的具有智慧、慈悲象征的菩提树拟人化地比喻成端着碗(雀巢)的形象。这一形象是对鸟雀们悲悯的呵护?还是端着碗面对天空的乞食者?由此,又一伏笔式的悬念便产生了。
“菩提树冷到不易辨认。
每棵高大的树,都端着一只雀巢。”
第四节,诗人仍然移身换位般继续着他的入寺。入得大殿,诗人即不磕头也无愿可祈。说明了诗人进入寺庙只是游览、观赏。在诗人的眼里,菩萨是朴素的,面无表情、平静如水、不悲不喜。而穿堂风擦响的铃铛给冷寂的寺庙带来了某些生动。继而,诗人仍然呈现大殿里面的场景。“青烟弯曲,薄丝缕缕,恍兮兮。”恍兮惚兮是诗人在烟雾缭绕的大殿中触景生情后的一种错觉。而“迎风的灯豆忐忑不安,檐上的傍晚/愈发深沉。”诗语中的忐忑不安,是诗人在宗教的殿堂里,一种具有反讽意味的自我内心的折射。普度众生的佛门之地,并未令诗人有皈依之感,反而令其忐忑不安。这是诗人面对宗教所表现出的内心困惑。同时,也在另一层面折射出世间众生面对宗教信仰的迷惘。
“走入大殿,不磕头,也无愿可祈。
菩萨朴素,不悲不喜。
穿堂风擦响铃铛。
青烟弯曲,薄丝缕缕,恍兮惚兮。
迎风的灯豆忐忑不安,檐上的傍晚
愈发深沉。”
最后一节,诗人豹尾式地打开了自我内心困惑的庐山真面目。以上所有的谜团都在此节有了清晰的答案。诗人通过一个场景,含蓄地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阴暗面。画面中,手持扫帚的小和尚,目中灼灼有光地挨个打开功德箱的举动,令佛家的慈悲、普度众生的教义都在铜臭的逐利中化为了乌有。这种借信众的虔诚来敛财的行径令众生信仰坍塌。小和尚看到功德箱里的钱财的目光灼灼的贪婪,令佛家的“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成为了一个笑话。是以,才有了诗歌开篇,诗人躲避老同学的举动。而诗人在寺庙中的深沉心境也在看到宗教丑陋的一面后有了清晰的呈现。在宗教沦落为商的时代,信众信仰的沦陷,已成为这个喧嚣之世的冰山一角。这是当今社会真实的不堪现状。
整首诗,诗人以节制的语速,形象的喻指,高迈的象征手法。令一首自我的游览诗,具有了极强的社会属性。
附:
寺中
百定安

途遇一人,避之。
他是老同学,如今是披袈裟的老和尚。

——不知何故,避他。

菩提树冷到不易辨认。
每棵高大的树,都端着一只雀巢。

走入大殿,不磕头,也无愿可祈。
菩萨朴素,不悲不喜。
穿堂风擦响铃铛。
青烟弯曲,薄丝缕缕,恍兮惚兮。
迎风的灯豆忐忑不安,檐上的傍晚
愈发深沉。

小和尚手持扫帚和篮子,目中灼灼有光
挨个打开功德箱。

2025,2,28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