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的《无词歌》读后札记
心舟
无词歌
(美)约翰 · 阿什贝利
少 况译
季后赛——不用心烦意乱。
和它称兄道弟是种什么样的过程啊,
像一瓶柠檬汽水。
你漂亮的作品不会同时出现。
何处在一阵忙乱,假装高潮,
还有玻璃质地?水疗,腐败,
死去一样,像天竺葵
在时间尽头的十字准线里……
他年轻吗?金发的烟囱和一种早晨
降临时的感觉。还是期待我们身上
有别样的东西,永远不会被禁止,
永远不会被忘记?一座城市的推挽
在电话上扑面而来?月桂树
在海上漂浮?
一种炸裂感,或许不会变得太显而易见,
在外面提醒了他们。回来毫无意义,
鸿沟已弥合。我们周围,像令人惊恐的雪,
部队 “ 降落 ”。一切正常。
如果我愿意,还可以挠挠自己的头。
濒临险境的是某个更大的历史中的一页,
某个我们曾经拥有且玩耍过的东西。
对我们返家的长途跋涉而言,
这座实验室似乎太仁慈,太周全。
读后札记
1、干预,意味着主观为王,意味着先破后立,意味着多重缠覆意义,从语言的歧义中寻找立足之地,寻找一吐为快,寻找写作的冒险、惊喜、满足、愉悦。这种收获仿佛一种剥夺、碾压、对峙、跨跃,自立山峰。
2、在场,有多种理解,多见:参与中的积极同频共振——以主客观密实的嵌合、抵牾、外溢,完成对确定性的寻找,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更多的可能性,跃跃欲试。粗糙,和伤害,亦有可取之处。如何评判这种解说词般的介入方式和优劣,往往为诗人所不屑。
3、陌生,新奇,不一样的体验感,来自诗人的制造或者破坏,两个方向,都有可能树立诗人预定的诗歌效果。诗人从来都是靠人为树“敌”(心障)过多而延续创作之路。攀登艺术高峰,高峰来自心障。
4、口语强调语速,但是落到纸上,不仅仅要快,更要有声音所不能相顾的言外之意。这种书面语言固有的美妙想法,虽然支离破碎、若隐若现,但一瞬间的提醒还是如灵光乍现,灵感的赋能让言说不能白说。
5、立即参透现实现象是不能的,但诗人还不能压抑自己的表达,最妥当的做法就是“泥沙俱下”的全息切割法,而不是全景搬移法,尽管诗人有这方面的企图。
6、诗歌存在的意义,靠读者的释读而活着。误读在所难免。每一种释读都是可取的。它决定了诗歌的精神流域是狭窄还是宽阔。
7、味同嚼蜡的诗歌,一览无遗的诗歌,都是诗歌的不幸儿,它命运的悲哀,来自诗人手艺的没落、和心灵落后于时代的产床。
8、诗歌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天赋,有人不信,从海量诗歌的悲惨命运中可获得佐证。这里,我所强调的是好的诗歌,可以存世的诗歌,衡量标准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评判时间,有人投机取巧,说多出书就可弥补,这只能让评判时间更费口舌的咀嚼。评判时间是绝对的,我们的参与总是相对的。
9、诗歌口味的适众与否,离不开制造它的诗人的想法,意即创作观。渴望成功,和能够成功,中间死掉的都是诗歌“英雄”。
10、考据释读和心灵释读,一文一野,各有千秋。诗人更信赖后者。
11、诗人对心灵的流逝过程最看重。越细腻,越宽广,越阻碍,越缠绵,越逼真,越不可思议,越可能接近上帝的手指。心灵的强大,来自更复杂的意义领悟和截取,来自非平面的觉醒和洞察,来自非知识的博约和探险。
12、诗人有话说,读者更有话说。这是良性的互动。产生不了这种互动,往往是诗歌初心所不能承受的。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