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是一个嫁给惊喜的新娘
——读玛丽•奥利弗的诗
沙马
玛丽•奥利弗(1935.9-2019.1),美国当代“归隐诗人”。以书写山野自然著称,诗句富于灵性和趣味。她的诗集《美国原貌》在1984年获过普利策诗歌奖;《新诗选》在1992年获过国家图书奖。
(一)
她从小就遁入诗歌之中,与自然相互审视、对峙,探索人与自然的联系,以诗歌语言创造自己独特的世界,体现审美的多维度与矛盾感——现代性的一个显著特征。有评论说她专注于明亮的经验,尽情享受自然界中简单而惊人的时刻,因为她相信,理智镶嵌在美之中,神秘盘旋在闪闪发光的外表之下。
在近25年的时光中,她隐士一样地生活,写得少,也很少发表。对她而言,孤独并非一种折磨,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安静,是一种浸润。当她赢得1984年的普利策诗歌奖,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之后,她也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孤独状态,这使奥利弗成功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和品性。她没有受到时尚的干扰,也不介入任何诗歌圈子。她认为诗歌圈子由众人组成,加入其中往往意味着要去迎合众人的口味,尤其要迎合组织者的口味,这必然会损坏一个诗人独特的个性。同时,她也愿意隐身在她自己的作品之中,不仅她的诗歌极少涉及个人生活,即便在新书出版、获奖之后,接受必要的采访时,她也避免谈及自己的私生活。她认为,作品说明了一切,“当你更多了解作者时,就是对作品的一种伤害。”
(二)
在她的诗歌中,自然世界中的一些平常事物,一旦以诗歌语言呈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内,都将变得具有诗人特有的又通融于普遍情感的自我本性和思想性。据悉,1992年底她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阐释过她的创作经验:“我认为在作品中,或者在作品所呈现的东西中,必须有一种整体的构思。它的意图是什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它的推动力是什么?我总是在进行这种构想。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显然,我希望表达的是一种快乐。”并说,写诗是她生命中最激动人心、最强烈、最精彩的事情。“我走进一些地方,既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无意的。本镇上流传着一个笑话:我以为自己在散步,结果人们发现我静静地站在某处。这不是一种有目的的行走;这种行走是过程的一部分。”“诗人唐纳德•霍尔喜欢打盹。打盹的方式对他有用,帮助他打开了通向“预言”——他这样称呼它——的大门。”“我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我潦草地记录……也许你会在一句话中开始找到感觉。”什么是超越于看之上的看?“它就像一种顿悟。我看着某物,看着它,看着它。我看着我自己离它越来越近,为了更好地看它,仿佛透过它的物质形式看到了它的意义。然后,我从中提取出某种象征性的标记,这样,它就超越了现实。
(三)
她的诗歌中的自然既有神性,又有自我体验,她对待自然的态度,并非东方似的静观,亦非西方似的居高临下,而是深入其中,让自己全身融化,变成自然中的一股气息,突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那层隔膜。但是她很清楚,作为诗人的她必须回来,坐在书桌前,拿起纸和笔,开始写,当她开始写作时,她的自我也回来,重新安居于当下。这时,她是一个记录者,完整地记录下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既是私密性的,却又是可以和所有人共享的。2018年,她的首部中文版诗集《去爱那可爱的事物》出版。
从某种意义上说,玛丽•奥利弗的诗可以归属于最纯碎的原生态诗歌。她认为人类并没有高于其他物种的特权。生老病死,每一种生命与外界都有一种水乳交融的自我圆满的状态,都是有尊严的生命。因此,她的诗是对人们珍惜并保护自然原生态的一种安宁而激烈的呼唤。她的诗在今天这个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化时代,读来特别有像石头、叶子和火的味道,特别有转瞬即逝而又美意绵延的诗的意境。
附:
春天
玛丽•奥利弗
某个地方
一头黑熊
刚刚睡醒站起
注视着
山下。
在早春
轻浅躁动里
整个夜晚
我想着她,
她的四个黑色的拳头
轻轻拍打砾石,
她的舌头
犹如红色的火焰
触摸草地,
和冷水。
只有一个疑问:
如何爱这个世界。
我想起了她
就像一个黑色枝叶茂盛的礁岩
站起
用树木的
沉默
磨利她的爪。
不管
我的生活
及其诗
及其音乐
及其玻璃城市还是什么,
也正是这令人眼花缭乱的黑暗
走下
山来,
呼吸品尝;
一整天我都在想她 -
她洁白的牙齿,
她的无言,
她完美的爱情。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