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康城 频道主编   /  2021-5-6 10:57  /   864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70后诗歌回顾:2000--2001

康城



身为70后



首先得感谢诗人李德武,没有他的约请我不会这么快静下心来好好整理写这篇70后的文章。看了文章的题目或许有人会惊讶,尽管现在是2002年3月,在大多数人那里,“70后”--70年代出生的诗人,这个词才刚刚在他们词汇表扎根,在更多的地方70后一词正在通往大海的大大小小文字河流里。但在我的感觉,2000年诗歌大潮到现在已快要风平浪静,暄嚣似乎离我有点远了,似乎在一夜之间,所有的70后诗人都成了“老诗人”。70后不只是2000年的事件,事实上是经过上个世纪末的准备和酝酿、发起直到2000年才大面积爆发,进入诗歌界,实际上作为一个诗歌事件的70后,在2000到2001年这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70年代出生的诗人,我以自己的热情投入到前所未有的交流和写作狂热之中,2000年7月我写作了《身为70后》一文,关注并对70后一词进行强调和指认,指出70后一词干净利落(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更多地把70后读作“七零后”,而不是“七十后”),正好可以形象地展示七十年代出生诗人。在文中谈到全国各地的70后诗人现状和70后与网络,70后诗歌的诗学特征,这篇文章在网上对70后起了推广和介绍的作用。2000年5月,我创办了在网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第三说诗歌论坛,明确宣称论坛关注70后诗歌与人。2001年2月我到广州和70后的发起人黄礼孩、安石榴、符马活见面,当时在一起的还有广州的诗人余丛和魏克,从长沙来的远人和福州的徐南鹏,这是南方几位70后第一次见面,我们彻夜谈论了70后诗歌的状况。2001年6月我和安琪编辑诗歌资料《第三说》诗刊,确定以70后栏目推出了18位70后诗人,这也是至今全国使用70后作为栏目的为数不多的民间诗歌资料。这些是这两年来的事情,在这里请原谅我用回顾一词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感慨,并以此对我所经历其中的70后诗歌行动作一个阶段性的简要报告,希望能以本文向人们展示中国诗歌的激情现状和最有活力的部分:70后。



诗歌现场一:70后在诗歌刊物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70后诗人分散在全国的各个角落,他们默默地写作,进行着小范围的交流,并未引起诗歌界足够的重视。当然可以想见整个70后诗人的集体被推迟走上诗坛。在此不得不提到上个世纪末的诗歌论争,论争也使诗坛出现短暂的缺氧现象,表面上诗歌快要窒息了,人们对第三代诗人感到疲倦,这时由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第一期令人振奋地适时出现,把人们对诗歌的疑虑一举消除,诗歌与人都以崭新的面目出现,机遇使这个年龄段的人被迫行动,一时诗人的交流和影响慰为壮观。结果70后诗人终于突破,70后诗歌的生机结束了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论争,而中国诗歌开始真正进入一个建设的时期。同时70后的发起使中国诗歌界对上个世纪90年代诗歌的认识发生了转机,直接触发了之后中间代诗人诗歌的水落石出。

在此我按时间列举收集的2000年至2001年全国民间诗歌资料、公开发行诗刊几次70后诗人较大的展示,每次展示20位诗人以上,从这些大规模的展示来客观地看一看70后诗歌与人的面貌。

2000年1月广东诗人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第一期推出“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第一回)。诗刊较为全面和集中地推出了全国的" 7 0 后" 诗人,不限一个圈子和地域。因此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70后" 诗歌第一次得以突出和更大面积为诗坛所瞩目,成为诗歌界不得不关注的重要现象,以此为标志,70后终于大面积涌上诗歌的写作主现场。正如安琪在文章《他们制造了自己的时代》(3)中所说:"至少对广东青年诗人黄礼孩来说,他精心策划的这场疾风暴雨终于掀起了诗坛的另一个崭新革命——《诗歌与人》: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这本收录了55位70年代出生诗人的厚达144页的民间诗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70年代出生诗人的真正崛起。"

2000年7月广东诗人符马活主编的《诗文本》第2期推出“诗歌的革命”--七十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选,共收入48位诗人诗作。

2001年1月《诗歌与人》第二期推出“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第二回,共收入92位诗人诗作。

2001年6月黄礼孩主编《'70后诗人诗选》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共收入115位诗人诗作,这是目前收入70后诗人数量最多的诗集,全国各省各地诗歌草莽绿林好汉几乎尽数记录在案。

2001年8月《诗选刊》推出“70年代出生的诗人作品特别大展”专号,共推出35位70后诗人。这里需要感谢主编郁葱和编辑赵丽华一直对70后不遗余力的扶持。而另外一位需要感谢的是诗人安琪姐姐,她对70后一直是鼓与呼。黄礼孩说,《诗选刊》从《诗歌与人》选发作品,也是安琪直接向赵丽华推荐的。

2001年四川马尔康《草地》伍陆合刊《汉诗·新世纪实力方阵检阅展》推出70后28位。

2001年10月陕西黄海主编的《唐》第二辑推出70后诗选,共收入30位。

2001年12月黑龙江大庆《岁月》“1970年以后出生的部分诗人作品展”收入26位诗人诗作。这里需要感谢一下诗人桑克,他为70后作了几个具体的推广工作。

另有陕西《七十年代》诗报,浙江温岭《三角帆》,福建《第三说》,湖南《科学诗刊》,东北《东北亚诗刊》,北京《观念》,吉林《进行》,美国《新大陆》诗刊也设置了70后的专辑,只是规模较小,但正是这些全国各地对70后诗歌与人的展示汇成全国70后诗歌大潮。还有部分为数众多的诗刊也收集刊出70后诗人的作品,但诗刊未注明设置70后栏目,这里也就不再一一列举。公开发行的刊物中还有《山西青年》《青春诗歌》《诗刊》也对70后产生了关注,推出相关的诗作栏目。

在这里有几件事值得倒叙,1999年5月安石榴、潘漠子等人在深圳创办的《外遇》诗报推出“七十年代诗歌栏目”这是最早自觉推出70后诗歌与人的举措,但因为规模和诗歌质量而未产生影响,据安琪文章有个观点客观分析了这个情况说"同一个盘峰诗会带给《外遇》是个灾难,带给《诗歌与人》却是幸福,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盘峰诗会引发的讨论确实淹没了《外遇》的锋芒,但之后的诗坛的疲惫对《诗歌与人》却是一个推动剂。而东北《诗林》于1999年春季号推出“七十年代诗歌栏目”(1),这两个举动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毕竟已是70后自觉行动的先声。安石榴文章(2)曾提到一段话:"我最先听到与'70年代出生'类同的提供是在1996年2月,南京的陈卫(1973年生)给我寄来了他们自印的刊物《黑蓝》,在封皮上公然打出"70年后--1970年以后出生的中国写作人聚集地'字样",据黄礼孩文章所说《黑蓝》是份刊有诗歌小说戏剧的民间资料,这是最早提出70后的资料,尽管它现在只剩下一个词,但这足以让《黑蓝》这份刊物值得欣慰。所以70年后一词 ,70年代一词,实际上是诗歌和小说都已提出的词汇,而小说是比较容易被媒体接受和炒作,但真正70后的实力在诗歌这里,而且也只能在诗歌这里而保存下来。



诗歌现场二:70后在网络上



70后诗人一方面在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文学杂志上已经开始大量发表。另一方面和以前诗人不同的是有一个大舞台——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诗人得到更自由的发挥,最激烈和直接的论战和骂街都可以看得到,真刀真枪的诗观对阵在论坛和聊天室里展开,这是前所未有的诗歌现场。

70后一开始主要在网络上产生影响,而实际上网络的诗歌现场也是以70后为主角。第三代诗人早已写作数量锐减,而中间代诗人上网为数不多。

这里介绍一下70后网站状况,网络上最著名交流最活跃的几个诗歌网站和论坛都是70后为中国诗歌在互联网上作出的贡献。2000年3月《诗江湖》创办,2000年5月《第三说》(原甜卡车)创办,2000年7月《扬子鳄》创办,另外还有《终点》《锋刃》《外省》《唐》都是70后主版的网站或论坛。后来还有《诗歌小语》《嘴唇》《日》《同志诗歌》等各种风格的论坛创办。而网上目前最好的中国诗歌资料库《灵石岛》的制作和维护者是灵石,也是一位70后诗人。

纵观两年来的70后诗歌的方方面面。我一向坚持的观点是70后是以70年代出生的诗人名义得到全国诗人响应的,70后形成大潮从来不是个人的努力或者某个小圈子的操作结果,而是全国70后诗人集体的智慧和写作的现场。



目前活跃的70后诗人介绍



上述几次较大的展示共介绍了全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176位,从中远可以列出一批诗歌作品已卓有成绩的诗人名字,我做了个统计,发现上述8个较大的70后群体展示中全部入选的只有四位:黄礼孩、沈浩波和朵渔,康城(以本人收到的刊物统计的结果,这个是不完全统计,而本人的入选自然,也无意义可言),接下来入选较多的是刘春,他只有一次未入选,入选较多的还有巫昂、谢湘南、远人、余丛、魏克、胡续东、杨邪、杨勇、凌越,还有曾蒙、安石榴、范倍、刘川,当然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南人、符马活、阿翔、简单、蒋浩、孙磊、唐兴玲、虫儿、梦亦非、李师江、宋烈毅、李郁葱、任知、周斌、王敖、鲍栋、赵霞、刘泽球、欧亚、泉子、徐南鹏、三子、黄海、任晓雯、人与等人。而在各次大展中未列入的实际上相当有写作实力的还有很多,比如燕窝、董辑、沈鱼、蒋振宇等人,值得一提的是燕窝这位女诗人,她一直在网络上写诗和交流,是网络上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70后诗人。列举这几位入选较多的诗人只是作为参考,我自己也明白入选较多并不代表诗作的水平,但本文在此主要还是要说明这些人在2000年2001年的诗歌行动中,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对70后的推广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我也相信一定还有已经写出相当有份量诗歌作品的诗人值得关注,这需要请评论家们来完成这个工作。

由此可见被定义为7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70后”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的庞大的诗歌写作群体,2000和2001年两年的挖掘和展示功不可没,并使人们发现在中国,一个与朦胧诗、第三代、中间代并列的诗歌写作群体已经存在。



70后的诗学特征



到这里必须进入正题了,因为无论如何喧嚣,事件归事件,唯有诗才是我们的主题,文本才是最重要的历史通行证。

正如诗评家温远辉所说:70后是写作起点相当高的一代人,别无选择,一开始就处于边缘,进行个人化写作。70后诗人已经为我们贡献许多相当优秀的诗作文本。70后诗歌是丰富的具有几种有代表性的诗歌主张,诗歌主要表现为相当大的差异,毕竟诗歌作为艺术是以差异为准则。我愿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谈论全国各地的70后并努力加以分析,把这些不同的诗歌展现出来。70后诗学具有几个突出表现:

语言更新的自觉和强烈的追求,比如第三说论坛上燕窝、康城、沈鱼等人的诗作在贴近梦想和语言的艺术性上更具破碎性,而他们的诗歌语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词联系,不是我们用日常口语或者书面语所能指称的语言,更多的可能诗歌是这样的,诗歌中的句子将流通成为我们的日常语言或融入书面语,这样的诗歌我称之为"前语言"诗。这些写作代表了70后中真正有点速度和方向感的诗歌节奏。而刘泽球和孙磊、蒋浩等诗人的写作则在精神坚守和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和提升上显示了执着的追求。

诗歌一向是有其丰富来源的,诗歌写作的地基不只是日常生活。可以说诗歌从来不是实实在在的,诗歌更多的是写虚。没有想象能叫文学,更不要讲诗歌?顾城说过:" 诗人的信念如果仅仅来自这小小的发疯的现实,怕早就无以存身了,所幸的是世界大千,它另有来源。" 诗更多时候必须远离现场、超越现实,正如美国诗人史蒂文斯所说,诗歌追求的是一种“更高的真实”。追求内在的真实,虚构的真实,抽象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一则"最高的虚构笔记",甚至可以说只是一种语言的真实,语词恢复自由,摆脱束缚,自由地呼吸和成长。

撇开有故意炒作迹像的文本,70后中的沈浩波等人提出的下半身写作有对现场的真实贴近和介入,反对那些无病呻吟或者是文本转述的诗作(无论是对诗歌的文本,还是对电影、绘画的转述),也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另外,我在此引用评论家苍耳对70后诗歌的评述一文中谈到的两个特点:

一个是:"存在场景的转换隐含了这样一个潜在律令:70后诗人进行个人言说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的“场位”。“场位”是个人之在的身位所逗留、移动的时空关联域,同时也是进入它内部的存在的形式要素,或者说是被身位之在的气息所涂抹、辐射的镜域。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诗人的写作,都理应有不同的、不可替换的基本场位。70后诗人更多的是:车厢、过道、广场、暗室、裂缝、阳台、楼梯、走廊、夹道、壁橱等场所,明显区别于第三代诗歌(主要指90年以前)常见的场位:麦地、村庄、平原、桥下、树林、河上、旷野、广场、大街、工厂、画室、沉船、餐桌、花园、朋友家、窗前……。后者明显带有农业时代的自然气息和空间感,前者则具有巴赫金所谓的“站在边沿上”,以便于展开内在的争辩和对话的性质。"另一个是:"叙述在70后诗人这儿已不再那么单一,而是呈多维化多元化的复合性质。他们将不同时空、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的话语、征象杂汇在一起,充满了自语、对语和他语等各种话语声音,语境趋向复杂、混沌因而更具包容性。"(见苍耳 :《 场景的置换与崛起的向度 ——70后诗人的诗歌评述》)



70后,新千年的诗歌序幕



我曾在《70后和网络诗歌》一文中谈到70后一旦提出,则其中所包含的年代意义已不再重要,而实际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艺术上的求新和猛烈的反叛精神,这在任何一种艺术创作上都是必需的,所以我说70后更多的是一种艺术上的实验精神,是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是把插向旧有艺术秩序的尖刀,而实际上它已经划开了一个口子。这次划开并不是伤害,而是另一种诞生。

2000-2001年,新千年的中国新诗由70后拉开序幕。

康城2002.3.15

主要参考文献:

1、黄礼孩:《一个时代的诗歌演义--关于70后诗歌状况的始末》,见《'70后诗人诗选》序言

2、安石榴:《七十年代--诗人身份的退隐和诗歌的出场》,见《'70后诗人诗选》

3、安 琪:《他们制造了自己的时代--诗歌运动在中国70年代人身上》,见《诗歌与人》第2期,《'70后诗人诗选》



附录:70后诗人主版的诗歌论坛和诗歌网站(这些是当时网址,已经都上不了,网站论坛已经关闭,20210506)



《第三说》http://bj.netsh.com/bbs/80584

《扬子鳄》http://bj.netsh.com/bbs/81396

《诗江湖》http://www.netsh.com.cn/bbs/3307

《终 点》http://www.zhongdian.net

《外 省》http://bj.netsh.com/bbs/86788

《唐》 http://bj2.netsh.com/bbs/91181

《灵石岛》http://www.linshidao.com

发表于《中国诗人》2002.2夏之卷,总第19期,此处删去8个重复过多的70后一词。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诗修正时代的错位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尹继雄 来自手机 金牌会员 2021-5-6 14:27:21
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标志着中国70年代出生诗人的真正崛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尹继雄 发表于 2021-5-6 14:27
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标志着中国70年代出生诗人的真正崛起。

可以这样说。大环境下是交流方式的网络异军突起。当时70后是网络诗歌交流的主力
诗修正时代的错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后,向70后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皇闻晖 发表于 2021-5-6 15:28
80后,向70后学习!

70后过去了。现在8090是主力
诗修正时代的错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想起最近读黄礼孩这一首诗《窗外》,多久没读过这么清脆清新的诗——


   《窗下》


   这里刚下过一场雪
   仿佛人间的爱都落在低处


    你坐在窗下
   窗子被阳光突然撞响
   多么干脆的阳光呀
   仿佛你一生不可多得的喜悦


   光线在你思想中
   越来越稀薄  越来越
   安静  你像一个孩子
   一无所知地被人深深爱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江湖已老,诗心不老,既是先锋,又是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边阿土 发表于 2021-5-6 22:14
江湖已老,诗心不老,既是先锋,又是旗帜!

诗修正时代的错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天的童话 来自手机 版主 2021-5-7 08:30:12
很荣幸,我是一个新生的70后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合一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1-5-7 08:34:19
看完依然激荡人心,诗心不老,我诗,故我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