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荣:夹在骨缝里的爱---评李海芳的《母亲的脊梁》
这是一首刊发在《诗刊》里的诗。李海芳近年的写作劲头蒸蒸日上,不仅诗歌风生水起,小说也一部部频出,下面的一问一答是《诗眼睛》与她,就写作这首诗成因的对话。
我曾给诗人路军锋的诗写过一个综评,题目:夹在骨缝里的山水,就说明了任何一个游子都有一份沉甸甸的乡愁,这个乡愁是刻骨铭心的,是把对故乡的思念铭刻在骨头里的爱。李海芳这首诗也不例外。诗歌的写作成因起源于母亲在医院的核磁共振,诗人对年迈的母亲本就是提心吊胆的,此刻,母亲病了更是如此。诗人笔下母亲的病有三处:
“核磁共振,将母亲背上的那条脊梁/扫描得清清楚楚”,诗歌一起步,就把诗人对母亲的操心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对母亲的医疗检查唯恐拉下一点细节。“我双手举起这张黑白影像/似乎看到了蜿蜒在故乡的那条山脉”女儿是用灵魂去感受母亲的病体的,回避用医生的眼光去解剖自己的母亲不正说明了诗人对母亲的担忧吗?同时也展开了一个巧妙的双线写作:一方面写母亲的病情;一方面写故乡的山水。最后,这两条线又融合在一起。
第二节写“颈7椎处”。明写风景,暗写母亲的病情(骨刺病)。“斜生”“尖细”“抵触”这些语词中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到女儿的疼痛感的,血脉亲情的肚脐相连的感情由此生发。这是一幅幅有痛感的风景,一种爱恨交集的纠结横空而出。观赏者忍着痛,欲说却还休。复杂的感情,对母亲的爱表述到如此程度可谓绝唱了。
第三节写到“胸12椎处”。“险过瞿塘峡”(指椎管狭窄),山水大爱一下子有了拓展,由对母亲,对故乡生发出的感情,一下拓展到祖国之爱。女儿心细如法,夹在骨缝里的山水,在女儿的眼睛里,母亲的心血渐渐枯寂,也暗喻了病情加重,母亲为了儿女殚精竭虑,,女儿亲眼目睹了母亲在耗尽自己。于是,叙述在看似冷峻,实则暗涛汹涌。诗篇由此推向高潮。
第四节,核磁共振“来到腰4椎”,“一块滚石挡住了去路”,可知此“滚石”非他“滚石”(指椎间盘突出),作为女儿天真的“我想移动它”,医生却下了无能为力的结论。好像到此,诗歌也似乎是到了尾声,诗人却补了个点睛之笔。“就这样,风雨八十年后/母亲的脊梁,已荒草丛生/乱石嶙峋。”是的,这是进一步暗示被风雨剥蚀的身体,历经八十年风雨,脊柱已千苍百孔“风雨”也暗示苦难的母亲与故乡。最后,母亲与故乡物我化一,虽然“荒草丛生”“乱石嶙峋”,有点让诗人惨不忍睹,但却“我依然残忍地/走在上面,因为这是我生命的/唯一通道。”,母亲永远是滋养我生命和活力的“源头活水”,特指母亲无论脆弱到何种地步依然是我的精神支柱。
李海芳这首诗独劈不显山露水的奇径,这源于她写小说的谋篇构局的能力,她的叙述娓娓道来,却暗流汹涌。一个“核磁共振”,共振出女儿对母亲的爱。那是夹在骨缝里的爱。
附:一问一答:
《诗眼睛》:当时怎么能想到这么妙的描述?
李海芳:这首诗写于2017年母亲节,当时我还没起床,在被窝里五分钟写成。真实的东西就容易打动人,之前我带我妈做了一个核磁共振,所以诗里写的都是真的。写母亲的诗很多,但都类同,我得写个不同角度的才行,所以从一张核磁共振开始。
原诗:
《母亲的脊梁》
李海芳
核磁共振,将母亲背上的那条脊梁
扫描得清清楚楚
我双手举起这张黑白影像
似乎看到了蜿蜒在故乡的那条山脉
颈7椎处,有一棵小树从石缝间
斜生而出,尖细的枝丫
抵触着母亲伸向双臂的那根神经
顺流而下,到胸12椎处
险过瞿塘峡
两侧的山体就要挤到一起
细如发丝的脊液,从峡底
一点点渗过去
来到腰4椎,一块滚石挡住了去路
我想移动它,医生说
别动!小心坍塌
就这样,风雨八十年后
母亲的脊梁,已荒草丛生
乱石嶙峋。而我依然残忍地
走在上面,因为这是我生命的
唯一通道。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