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娜夜的一组诗
百定安
区分度是衡量诗人的一个重要标杆。优秀诗人总能凭借一己之力突破地域、性别、题材的捆缚完成自己,把诗歌化为“这一个”。这种因高度个性化所带来的异质性使人着迷。除了时代变迁的局部更迭,那些永恒的题材永远考验着前赴后继写作的每一个诗人。问题不在于这些题材本身,而是这些题材对于一个创造性诗人带来的写作冒险。作为诗人的写作证明,每一首优秀的诗,都裹挟着特有的情感修辞和精神气质,都有自己的写作经纬和海拔高度。面对它们,那些惯于归类的批评者,往往会出现失语的状态。我曾经说过,最好的女性诗歌其实更接近一种中性写作。这种写作需要坚定的写作意识、独立的美学原则与长期的韧性培养。诗歌,当然是“我”的艺术,但又务必经过“我”的异化生成某种普遍意义引人共鸣。它是抽象意义(意识)的具象化过程,亦是具象事物“虚化”的过程。这样说吧,它是根于性别意识而又不甘于仅仅依赖性别优势的一种写作。以上就是我阅读娜夜诗歌时所产生的联想。在我有限的阅读中,她的《起风了》、《在这苍茫的人世上》、《睡前书》、《生活》以及之后的《想兰州》等,都是我反复阅读的篇目,都曾作为诗写范式部分地改变了我的写作理念。她敏感、沉缓和某些“无力感”的语调,她朴素、细腻、含蓄并带有宗教般纯净的精神向度,她简单、貌似不经意的词语之下那种可感而不可言说的忧郁气息,她的不确定性引发的质疑(问),她举重若轻而又具备压舱石之力的结句,汇合而成,擦亮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另一种光芒。
附:
诗四首
娜夜
《起风了》
起风了我爱你芦苇
野茫茫的一片
顺着风
在这遥远的地方不需要
思想
需要芦苇
顺着风
野茫茫的一片
像我们的爱没有内容
《在这苍茫的人世上》
寒冷点燃什么
什么就是篝火
脆弱抓住什么
什么就破碎
女人宽恕什么
什么就是孩子
孩子的错误可以原谅
孩子可以再错
我爱什么——在这苍茫的人世啊
什么就是我的宝贝
《睡前书》
我舍不得睡去
我舍不得这音乐 这摇椅 这荡漾的天光
佛教的蓝
我舍不得一个理想主义者
为之倾身的: 虚无
这一阵一阵的微风 并不切实的
吹拂 仿佛杭州
仿佛正午的阿姆斯特丹 这一阵一阵的
恍惚
空
事实上
或者假设的:手——
第二个扣子解成需要 过来人
都懂
不懂的 解不开
《想兰州》
想兰州
边走边想
一起写诗的朋友
想我们年轻时的酒量 热血 高原之上
那被时间之光擦亮的:庄重的欢乐
经久不息
痛苦是一只向天空解释着大地的鹰
保持一颗为美忧伤的心
入城的羊群
低矮的灯火
那颗让我写出了生活的黑糖球
想兰州
陪都 借你一段历史问候阳飏 人邻
重庆 借你一程风雨问候古马 叶舟
阿信 你在甘南还好吗?
谁在大雾中面朝故乡
谁就披着闪电越走越慢 老泪纵横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