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生命深处的水土触摸
——唐朝《水土中国(组诗)》读评
范恪劼


唐朝算得上当代中国诗坛的一员资深骁将。他1985年即开始发表作品,先后获得过获《时代文学》中国十佳新锐诗人奖、《黄河诗报》年度诗人奖,出版了诗集《情人岛》《流浪的天空》《天高水长》《古村遗韵》等多部。其间,诗人曾经一度中断写作。至迟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前后,唐朝才再一次重回诗坛。唐朝的诗,诗界有“厚重而隽逸,浑茫而清刚,沉实而峭拔,质朴而光华,在一派大气充盈的丰沛中,又含有几分柔婉与妩媚”(《天高水长的生命之旅——读唐朝的诗》苗雨时《诗网络》2012年3年22日)之的论。挟带着成熟诗歌建筑美学与近乎完美诗歌构建技艺的唐朝,现在又一下子拿出了共有十六首诗作组成的“组章”《水土中国》。在时移世易的当下语境中,其诗作将会抵达何种纵深并有着怎样的呈现当然值得予以特别的关注和期待。
在反复阅读中,我逐渐接近了诗人的诗意脉络和表达意图。可以肯定,这是唐朝将一己的生命意识投放到水土中国的无限纵深之中,以在在未歇的诗歌精神高扬和耿耿于怀的人文情怀低徊,在触摸中寻找,在辨析中指认,在消弭中发现,在冲刷中挺立,最终在灵魂实现完型的同时也达成了水土中国的制模。当然,由一组诗歌构成的水土中国群落,也有着其内在的诗性肌理和诗思路径。那就让我们还是先看看诗人从触摸开始的诗性延展吧。
一、水土意象中的中国密码
1、“丢失”:一种水土中国的田野咒语
“水土中国”首先从天水着笔,它们由《雪花飘》《雪人》《落雨》几首构成。《雪花飘》中的雪花,绵柔而患漫,任性而诡谲。在这一别有喻指的意象笼罩之下,一个“雪花说来就来了”的超越预设的时代动态立体起来。表情和表达都轻轻地被“覆盖”,即使想过抵抗和挣扎,可“手脚被绵柔捆绑”。失望之余,自然地会把希望交付“太阳”。然而,如人所见,“太阳已被贿赂”,它留着神的宝座却放诞于雪花之外,“醉卧于西山/亲吻着富裕的骨头/不愿睁开眼睛”;攻克太阳的手段也人所共知,唯“贿赂”而已。可雪花弥漫,“白花花的银两”因“来影无踪”而隐匿了追索的证据。暗无天日中,坚持行走的改为隐退,留存目标的迷踪于长风。问道于心,徒剩碎片;矫正于月,月亦“正在瘦中落泪/打湿了苍白的影子”。显然,这是诗人将迷乱岁月大书于史的肝胆正气,也是诗人为特定时代留存的史诗性镜像。《雪人》读来味道奇绝,既有意象之奇幻,亦有失心之苦涩。
走出内心
在生活的模型里  活着
早出晚归  线路受阻
因为一场飞雪的掠夺
很多人交出了前世
第一段是俯瞰中生旅受阻初心已改的众生生存隐喻图景;
雪人是快乐的
草色的皮肤  散着谷香
稻花洁白的语言
与雪花同舞
鱼米之乡  琴弦弹奏着酒气
第二段是聚焦中雪人因纯粹而快乐因在野而有根的心灵希冀投射映像;
飞鸟将旅途
停在雪人的肩上
用羽毛  擦去她的回忆
我的梦  早已穿好衣服
尾追鸟鸣
为雪中的人儿不约而至
生活背后
不知是谁将汗水收藏
更不知养野了谁家的素衣女子
第三段是“我”人未动而梦先行的虚幻愉悦投影。而收尾三句,陡转的设问之中,答案似乎也一起隐藏于“生活背后”,让人陷于各自来路中的匆匆故事与未曾茁壮的情节中。
《落雨》中,水,仍从天上来,由雪换做雨。人在旅途遇雨,难免;人在室内观雨,常见。诗人再一次施展整体喻指之术,也仍从背景着笔,顺着隔窗所见的视野,将“行人将自己丢失”的阴郁甚至怖愄的世相推进到读者的视野中。而“死亡的气息/开始脱下衣衫/狂乱飞舞”的奇崛意象,“行人将自己丢失/昼和夜/在身体之内收缩”的隐喻指涉,不惟有劈面而来的凌厉,亦有身感心受的颤栗。诗人这一次采用了直接涂彩心情的方式:
“心情的颜色
各自怀揣鬼胎
纷纷贴在地面
此刻
没有更多的信念在微笑”
然后窗内之“我”,却依然是“丢失”的另一种,“我的前身/已在荒野陷入迷途/被寂静埋葬/我的方向错乱/回忆瘫于泥土/无法直起腰身”。雨更大了,“我”在幻象中沉迷,梦在游走中逡巡,能够确认的只有“梦中的我/已找不到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导致一切退却与荼蘼的动因,正是这裹挟着“死亡的气息”,如针“带来疼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天雨。这不可阻遏的强势、无所逃避的凌厉、席天盖地的巨无霸,俨然是恶之源暗之力丧之根。
值此,已是三个关于“丢失”的演绎,先是日月失踪,“目标已被长风剪断/坚守着的/是心中的碎片”;继而是“在生活的模型里/活着/早出晚归/线路受阻”的众生;第三是随着“行人将自己丢失”,“梦中的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抒情主体。
2、“困惑”:徘徊于水土上的阴云
“丢失”已经无处不在。“困惑”当然就油然而生。
《水上漂》径直从“困惑”着笔:
一路困惑
皆因迷失和同化
路  在四方
心之所归
早已被划出了极限
继而笔致荡处“极限”之外,坦诚和招认心灵图景的尴尬窘迫,“就这样漂过/像飞鸟划过天空”.
水是势能之果,也是浮力之源。如果柔软其心,“土地是可爱的”。问题是俗常的我们常常见地即认土,土土皆相似,结果四方行走如“水上漂”。当水土一也之时,自然是“一路困惑/皆因迷失和同化”。土而如水,自然是不能落脚只有“像飞鸟划过天空”,“你看不到我/我触不到你/你我并不依附”。
终于,诗人笔端直接出现了“天水”,《天水之惑》。不过,这一次,是水也是源自柔情似水的旖旎,只不过诗人所瞩目的乃是“天河”阻隔的“多少野情”与“一袭温暖”,于是面对“冰冷”中之“惑”,“用诗行注解沉默”犹嫌不足,干脆饱蘸一腔悲悯,愿“不停走笔/将那冰水吸干”。
“惑”由天水引发。天水却未必在天。人间万壑,爱情的舟楫前,姻缘的航道上,冰结于何时,冷起于何因?困惑垂天挂,人间怨水多。“天宫”与“田间”这道“天河”又岂是诗人悲悯之笔能够吸干?
从“丢失”到“困惑”,寻找和辨认早已佐证于身后之路。终于,《梯田》之上,诗人看见了“拥挤”而“规矩”的“方方正正的生活”
完成最后的交流
开始寻找出路
丢失的方向似乎若隐若现了。山寨中,火塘边,依赖“太阳种下的收成”的乡亲导引着某种“方方正正”的生活。还要“环游和寻找”于“梯田”之外的“答案”吗?“激情还在/一步步走向高远/没有人拥抱那些节奏”。显然,梯田的答案豢养不住“激情”,“走向高远”的“节奏”又诱惑不了恐惧倦足的人。“拥挤”而“规矩”的“方方正正的生活”又夯实在梯田中。
3、“抗争”:卡在两可之间的持守
    又回到了水。《鹰舟曲》的核心意象当然是鹰,鹰的主宰自觉、静动自决、杀伐自控、使命自知都在诗人静缓的勾勒与平等的审视中一一坐实。在“丢失”遍地的时代里,鹰的这种“自主”多么难得;在“困惑”漂浮的水土上,鹰的这种“自明”又多么孤峭。当一只鹰“嫁接船头” ,诗人没有让鹰与奴在一根颈项上的缰锁上取直,而是让鹰耸立于“挑衅和潜伏”之上,高蹈于“唱腔与角色”之中,“将理想埋在水面”,择机而动,一动则侠风卷狂飙“牵动天空”。
“它是牵动天空的大侠
左右着某个层次的情节
或者观鱼之舞
或者抓其示众”
时代已经步入新的轨道。回首身后如许年的人间江湖,相信聪明的读者不难从诗人赋予鹰舟之鹰的深度意蕴中对应于深刻改变某种规则的匡时侠影。
然而,侠而勇者固然是匡正时世的干城,持而能守却应该是每一个忠信贞洁者的人生姿态。进或退,站住或趴下,在沧海横溢之际,两可之间,就看哪一种信仰居于上风了。《土坝》对此有着堪称经典的诗意构设和命运诠释。选择就是信仰,执着即是宿命。人身都有化土坝之时,土坝都有抗中流之辰。尘世的流逝中,随波逐流当然是最为轻松的方式。何况,仅仅一道孱弱的土坝,相对于“山里的饥渴太多”,“你的身体无法承载”几乎注定;游鱼的欢快也时时荡起诱惑的涟漪,而一次拥抱就露出“没有路人为你/添置衣裳”的困窘。一个拒绝放弃自己的土坝,横身中流,任凭“水如刀”,坦然迎接“开始绞杀”的汹涌而至。“你用执着,周旋来日/命运不需解读”。诗人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向往和认同,以颂赞之情和首肯之语,将一种高贵镌刻在这“不需解释”的土坝命运之上。
   
4、“拥抱”,穿过时空隔膜的偈语
水在组诗中虚写为主,土在组诗中则多见如实。这应该源于诗人对“水土中国”与“中国水土”的个体记忆和当下体认。毕竟,来自于淮河流域而当下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诗人,对大地上的生灵与植物、村庄与稼穑、生存与泯灭有着一种属于在场者的经历史和一种从城市对望乡土的勘对表。“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用纸笺抚摸你的名字/我用诗行温暖你的身体”,诗人伸开双臂,向山寨、砖窑、谷场犹存的厚土中国敞开了怀抱。然而,一种无形的隔膜总让拥抱不能尽人所愿。
在《草地》中,诗人写活了“始终不愿离开/和梦中生死的草,拥抱着”的草地,也写透了搬入楼房进入城镇的老牧人失去土地以及与野花野草为邻时光后的怅惘与伤感。《小山》别具一格。 让人潸然泪下的小山,从梦想到失望,从自卑到自勉,小山长成了怎样的性格?“我”与小山有着怎样的依存?
“我突然听到了你的耳语----
我快乐呀  我用满足
填补他们身上的空穴
声音  一下子将天空打湿”
当小山贴着我发出“我快乐呀  我用满足/填补他们身上的空穴”,相信,这纯粹未减的声音打湿的不止“天空”。
从土地上长出来的记忆最为神奇,它几乎会蔓延到人生最后的枝叶。《红山寨》应该是一处有着诗人可以佐证的来处史实。问题是,这座曾经是“家乡的脸面上贴一处印记”的熟稔,因为“乱刀一横/小山的青绿便被剪辑”,山寨永远地原色在少年的书包中,任凭抚摸人的手感上“字字发冷” 。《砖窑》与其说缅怀一种生存方式,不如说在凭吊一种生活气息。毕竟,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不仅将物质文明提升到史无前例的发展高度,也必然地改变着居于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一个有着漫长农耕文明史的国度如何在现代化主宰的时代磨合调整出自己的适宜度和和谐性,如何在历史的承继与对接中生长出每个个体的安适区和幸福点,不惟是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个认知方式问题。《谷场》通过大地上曾经随处可见的谷场的抒写,将劳动与收获相对应中的热忱、欢欣、踏实及安详摊晒在阳光下,“阳光下奔跑的热情”如此撩人,如何不让事外的诗人“只想再次将它们拥抱”。“再次”,既有当下所失的欠缺之憾,亦有既往拥有的无悔之叹,是对水土中国里丰茂绵延的劳动荣光的由衷情感投射。人与水土原本没有距离,因为所谓生灵皆由水土滋养而生而灵。距离是背身相向水土的结果,是高蹈云端自诩的虚幻。心有水土的唐朝,将中国安放于水土的唐朝,面对无垠大地上司空见惯的《土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生命涅槃之后
开始汇集
互相拥抱  温暖
一些失落的时间
  
归途。不再延伸留恋
前世与来生
在行囊中匆匆
在沟坎中遗失
最温柔的杀手
乘风而来。发怒的水
或者微笑的浪花
远远地瞄准你的心脏
土方即是归途,国王或者匹夫。时光的河流中,命运之水与机缘之浪,瞄准着你,迟早而已。松开尘世所有“留恋”的手臂,最后无不交付于土方,平等,在“生命涅槃之后”的“互相拥抱/温暖”中彻底取齐。诗人所表达的颇为复杂,有对土方不失最后恩宠于每一个灵魂的宽厚仁德的礼敬,有对土方之上人间安身立命圭臬的婉转告诫,有对迟早一次拥抱土方或被土方拥抱的心钟时针的无声拨正。

5、“打捞”,捡拾擦亮躯体的灯火
行走于水土中国,唐朝历经了荒寒与茁壮,目睹了丢失与困惑,品读了坚守与拥抱。作为大地的行者,诗人将最后的指归落在“打捞”中。《土埂》接续厚土的书写,取像聚焦于阡陌中的土埂和“用灯火将躯体擦亮”“迎面而来”的“渔人”。这不是一幅散漫轻淡的渔翁晚归图。土埂上盛开着边缘生活的花草,比衬着“我”“走,或者留/都已经丢失了方向/很多想法/开放不出语句/朵朵空气/失血于土壤”的困顿和茫然;迎面而来的渔人在向晚的灯火中“热流奔涌”投奔家门,暗示着简单生活的醇香与素朴挚爱的明亮。
《土穴》的意象因留白而充满张力,因繁多而意绪朦胧。但有一点是诗人明确点题的:
“多年后 我从经历中
打捞人生”
土穴是唐朝故乡淮河流域最为寻常的自然所成或人工所致。这些散布于河滨的泥土空穴,曾经赐予诗人童年多少快乐。回首流逝,凝目土穴,诗人如对故友般倾诉着对土穴的体认与理解乃至颂扬与讴歌。然而,毕竟是中年之期的理性审视,诗人的人生“打捞”最终结网于造穴人的“闲适”与“浪漫”中:
“那个挖走你心的人
将庄稼种在闲适和
浪漫中”
因空而穴的土穴依然故我地复生着,“挖走你心的人”也有了人间随心养性的持续种植。一颗化外之心,失与得,空与满,转为颇可玩味的偈语。
二、唐朝组诗的启示
1、意蕴厚度是诗歌高度的基础支撑
之所以如此细致地探究唐朝《水土中国(组诗)》的意象组合与意蕴达成,是因为在笔者看来,对于一个诗艺已臻成熟的诗人来说,表达什么远比如何表达更为重要。实际上,唐朝自己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阐述,他说,“用诗歌的形式,展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潜意识的选择。真正的诗人,不仅要有诗歌理想和追求,还应该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使命、忧患意识、孤独意识,世爱意识等,有关乎人间的善爱情怀,有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这是诗人唐朝的诗歌观,也是唐朝在其《水土中国(组诗)》文本中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更是唐朝攫住人生、拥抱时代、贴近大地、咀嚼水土,以个体生命经验、生命痛感、心灵触动为路标,最终在灵魂的裸裎和精神的袒露中抵达生活现场和人生深处的动力之源。
当唐朝把中国微缩于水土之上时,诗人的人生关怀和时代担当恰恰就在这种与水土无间拥抱中披露无遗。组诗所呈现的历史纵深、生活广度、文化气息、人文质地,所表达的信仰坐标、推崇的价值区间、锁定的情感指归、构建的审美统摄,所形成的精神光照、揭示能量、胆识锐度、悲悯情怀,无疑和诗题中的“中国”二字足堪匹配也相得益彰,并由此而有着动人的温暖和撼人的强力。
2、意义指向是意象组合的逻辑起点
唐朝是擅假意象的诗歌高手。在他既往的众多诗作中,意象居于其艺术经纬中重要的节点甚至中轴。但是,唐朝在创作实践中有着意象组合的独到运用,那就是特别注意遵循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节奏。由此,意象就保持了意义指向的有效性和阅读联想的自由度。和沉溺于西方意象派诗学者的随意散乱云天雾罩所不同,唐朝的《水土中国(组诗)》中,其意象达成总能选择与抒情主体情感相对应的事物,在充分体察书写对象语境外延衍生与内涵衍化的基础上,取典型抓细节,以少胜多而拓展其涵容量,精准概况以丰厚其层次性,最终开掘了意象乃至意蕴的内涵包孕,又激活了受众的想象力和感知阀。
3、有所揭示是诗歌现代性矢量的关键密码
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和长期从事文化传播的工作者,唐朝在诗作中没有植入一定的人生沉思、人文关怀和文化启示是不可想象的。唐朝不仅在《水土中国(组诗)》中对中国再次命名、对生活真相予以指认、对民间精神给予礼赞,更为难得的是还有着洞悉后的发现,揭示后的困惑,怅惘中的痛楚,追问后的捍卫,希冀中的坚守。他对目击的丑陋和荒诞没有绕开,对内心的纠葛和失望没有掩饰,对生命经验的体察和清醒没有修饰。需要注意的是,所谓揭示,不是那种狭隘到仅限于负面与黑暗的披露,也不是那种盯住亮丽和荣光的发布,它是一种把不减直面丑陋的刚正锐利与看见人间美好的执信相统一的平衡和合一。唐朝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发现的“丢失”咒语才触目惊心,他堆积的“困惑”阴云才启人深思,他礼赞的“抗争”持守才激励心智,他誊写的“拥抱”偈语才振聋发聩,他执拗“打捞”的灯火才温暖人心。
4、诗性智慧是诗歌质地灵透的圣光
    诗性智慧是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用来描述野蛮民族或原始社会智慧时创造的概念。但在当代中国文艺学语境中,诗性智慧被赋新了意指,一般用来言说作家对天地自然和社会人生所进行探索的诗意方式和智性路径。
唐朝诗作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读就可以。我的意思是唐朝的诗作不用必须知人论世不用寻根刨地不用旁求博证。为什么?因为他的诗具有良好的质地自足性。诗作文本就在那里,诗人的精神与灵魂就在那里,诗作中的情景与情怀也在那里。从一个个文本出发,受众既可以抵达无限之远,又可以有触摸精微之近。在笔者看来,唐朝诗作的这种灵透特质源自于其长久修持而成的诗性智慧。
在当代诗坛,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最为主要的诗艺修炼殿堂。唐朝当然也不同程度地受惠于既有诗学理论的启迪和动态诗歌创作实践提供的借鉴。但是,唐朝的诗性智慧具有自我的熔铸机制和自主的路径选择。他的诗作既有传统古典的特质与审美,也有现代的光泽与气色,像他身在之地的黄河一样,既有浩浩汤汤之雄奇,亦有静水深流之神韵;他的意象是籍诸对水土中国的体察,通过物象与生命的彼此融合和灵魂与民生的无间接通来达成的;他的诗作中有实相有虚像也有幻象,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水土与人生有交合与重叠,也有撞击与分流;有互联、互动与互怜,也有怨恚、误解和伤害。从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无形因有形的承载而丰赡了意象的内涵与外延。
诗性智慧的获得,还让唐朝的诗作予人以久酿于心满而自溢之感,亦即浑然不似那种瞬间灵感爆发以逞才情之作。唐朝没有放弃手段的陌生化,但诗作没有陌生感。读者在他的诗作中,既能感受到南中原水乡的细腻温润又能触摸到北中原的豪侠厚重。在诗歌的天地中,他是一个让形式永远围绕内核舞蹈的诗者。汉诗在唐朝手中,有了诗性的丰满、诗意的辽阔和语境的精微与所指的隽永。他既能够将未尽之意嵌入精准意象以让人唅咏咂摸,也能够直抒胸臆以激荡内心的苍茫与况味。
在当下诗坛中,唐朝依然保持着既有的高度,亦即他在拒绝向挤干智慧堆积谄媚流行风尚投降的断崖之上,保留着自己那种铭刻灵魂、直抵人心的质地。水土中国,既是他获取灵感的丰厚矿藏,也是他自由建构喻指的材料,还是他精神参照的立体对应物。山水既在他的视域,也在他的胸怀,甚至水土就是诗人自己。概而言之,水土中国,是其的地理坐标;物我合一,是其诗意的哲学基石;水乳交融,是其追求的审美精神;现实深读,是其诗性的坚实骨骼;生命温度,是其恒定的文化内核。还是诗人自己说得更清楚吧,“在我看来,世间或实或虚的‘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一种诗性的存在,有着人情人性般的冷暖情怀。 因此,将诗句植根于历史与文化的土壤,从而来展示有声或无声的生命意识,对我来说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2018年1月3日于 郑州北郊象湖居
     原载《中国诗人》2018年第2期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拜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好评,问好,冬安。
幽林石子,实名石世红。鲁迅文学院湖南诗歌班学员,音乐诗人,评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范恪劼 版主 2020-11-17 11:22:31
幽林石子 发表于 2020-11-17 11:05
欣赏好评,问好,冬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