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原诗:
《挽 歌》
指尖流年

我无法改变一些物体的位置
因为我拿不动它们。所以我绕过它们
我走下过街天桥时像雪花飘下来
我要到对面街上去,在新建的楼群里
为一只流浪的燕子筑一个巢
在墨绿色的河水中打捞一些破碎的记忆
像医生在翻阅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史
他忽然想到葡萄牙,里斯本,
阿尔法玛区黄色的有轨电车上坡时在歌唱 [1]
我经过人群,汽车,灯火通明的便利店
我在经过他们时他们也经过我
这是我放风的时间。有时候
我们有一些默契,
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格格不入。
台独分子,基地组织与白宫里的鹰派
总是试图给世界建立一套新的秩序
科罗拉多大道,快递员,
你27年前墙上的影子,扑通倒地。[2]
注1:*语出自特朗斯特罗姆的《里斯本》“阿尔法玛区的黄色有轨电车歌唱着向坡上开去 
那里有两座监狱。一座关着小偷……” 
注2:*语出自金斯堡的《致林塞》。“科罗拉多大道,快递员,
你27年前墙上的影子,扑通倒地。” 

为悲苦命运搏击者唱一曲挽歌
苍凉

  有一些不可预知的打击,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是致命的。一些宿命中的东西也会让一个人悲苦不已。《挽歌》中那个在闹市区飘移的人,被悲苦的命运催折的羽毛,虽形躯还在踟蹰,而破碎的魂魄貌似已不法收拢。
一双同样忧伤的眼睛从他所在的过街天桥,逐渐触摸到其他地区,如欧美,到全世界,到星球。诗人附体于被命运磨折的人,他替他站上最高处,把悲悯投向蓝色的球体,也投向那个悲哀的人,加载进内心的辛酸不是轻了,越来越重,“墙上的影子,扑通倒地”。
  解读诗文本的过程,是读者试图拔开文字的荆棘探索新的处女地逐渐与作者达成潜在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创造过程。这种再创作让读者不断地投入自己感情、思想、经验与教训于他人的文本,形成共鸣,品尝愉悦。我们读到“我无法改变”、“我拿不动它们”感受着卑微个体应对的无力感,“像雪花飘下来”既是景又是形,“新建”、“流浪的燕子”、“巢”、“打捞一些破碎的记忆”,这些充满了尘世悲辛况味的意象的连续使用,由虚入实,进一步强化“我”微弱抗争下的无奈。这时突然的,第三人强行介入,在灰色的背景里加入了一个历史的长镜头:“阿尔法玛区黄色的有轨电车上坡时在歌唱”。
阿尔法玛区是里斯本最古老的城区,这里到处是颓圮的古老白屋,穿插着曲折狭窄的石板小径。这让我们对“我”所处的环境有了深入具体可触摸的感知。同时,也把一个个别区域的一个人,成功推向整个世界,把一个人的世界覆盖得更广因此更有典型性。
下来,诗写又从实到虚,“我”是悲苦的载体,“我在经过他们时他们也经过我”,天才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在诗作《里斯本》里描述的监狱犯人又一次踱入,“这是我放风的时间”。世间最悲苦的事情莫若虽然身在阳光之下,却只是一次唯有自己能感知的放风时间。我们活在这个人世,无形中就会被有形的和无形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我们活着的人彼此都达成“一些默契了”。这些虽可原谅,而不能原谅的是诸如“台独分子,基地组织与白宫里的鹰派\总是试图给世界建立一套新的秩序”,无端的剥夺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自由,对于你一个悲苦到不能再悲苦的底层个体,悲苦可以忍受,而不自由无法忍受。诗写旁开一句,借金斯堡《致林塞》中一句完成整首诗最后的反抗:

科罗拉多大道,快递员,
你27年前墙上的影子,扑通倒地。

从而使诗文本整体被照亮。我们一直跟着诗作者对在内心一起默写同样的悲苦,不堪其苦,这时候,其实作者的陷阱已经设好,而你浑然不觉地着了道,最后的恍然或感动的一刹那,就该是“意义”所在了。
这首诗对我们悲苦的生活唱出了挽歌,也对预设的“不自由母宁死”的结果承担者唱出挽歌。为了最后的一跃,前边一直在铺垫,在诗结尾飞了起来。整首诗低缓、隐忍,虚实结合,点与面对比,过度自然,又不显沉闷。只是在如“新建”、“流浪的燕子”、“巢”、“打捞一些破碎的记忆”,这些意象的运用上仍然显得套用痕迹过于明显,新意不足。到是对于特朗斯特罗姆和金斯堡诗句的运用独具特点,极大的扩展了诗的宽度与深度。
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诗写者在诗中成功呈现的另一种抒写方法,即人称的自由转换所带来的奇异效果。
在统共只有十八句的诗作中,诗写者使用了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从不同角度来表达身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所辐射出的光辉。从基本语法来说,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诗写者在《挽歌》中,在由虚到实,又由实到虚呈现“我”的悲苦时,使用了第一人称,而使现场感更强,更具体可触摸;在需要更客观地反应“他”的悲苦的压抑生活时,也是为了将一个人的悲苦放大到世界的大背景之中时,转换为第三人称,就好像电影中的画外音,从更高更真实的角度给予了逼真重现;在诗作的最末尾,也就是诗写最高潮的时候,诗写者选择使用了“你”,即第二人称,犹是在“我”与剥夺者针锋相对时,在“我”与现实“格格不入”时,我会像那个“快递员”一样,在自己的太阳穴上顶上一支枪,让“墙上的影子,扑通倒地”。这种人称的转换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效果,即诗写者抑制不住的直接站出来,呼告的作用,以表达那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
这三种人称自由转换,使诗作实际上拥有多重角度呈现、多个身份不同语气抒写、多只眼睛观察的宽域,使诗作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大容量、灵活、跳转等效果,强化了诗写表达。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笔名苍凉,爱诗。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好诗好评 欣赏品读 问好师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江城冰竹 来自手机 高级会员 2021-7-15 08:45:33
手机上麻烦,只能随意翻阅一下。认真读完诗与评,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