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中的存在――康城2002年至2004年诗歌阅读
冰儿
早在半年前就接触到康城的诗歌了,厚厚的《康城的速度》当时读来比较吃力。这源于他独特的写作方式和独一无二的充满创造性的语言。我想对于大部分与康城不太熟或者阅读他诗歌不多的读者来说,康城的诗对他们的阅读相对论坛其他的诗作的确要复杂些,甚至是晦涩的。对现代诗缺乏了解或保守的读者更是难以进入他的诗歌。康城对语言的要求太过严格,力求每一句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每一个语句都可以作为单个的诗句出现,语言之间的跳跃性非常大,张力十足。写作和思考的方式都呈纯开放型,其时正值他创作的旺盛时期,源源不绝的灵感和无所顾忌的表达使得他的创作达到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
2002年,康城的诗歌在语言及创作方式上又有了突破。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读他这段时期的作品,我以为后期的作品无论在语言的节制,语境的营造,诗歌本身在不动声色中体现出来的爆炸力都为他的诗歌辟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他自由地游曳在充满灵性和张力的各种语言之间,在诗歌的天地里如鱼得水,将原来已经咄咄逼人的诗歌推向一个新的平台。
最初使我感到惊讶的是他一首名为《瑞竹岩》的诗歌,诗作看似游历,但诗人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和特殊思维方式将诗歌表达得令人诧异,从未见过哪个诗人在一首描写景致的诗歌里将情感的纠缠,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对灵魂与自我意识的叩问表达得如此隐蔽而完整,各种复杂的情绪在一首几十行的诗作里被呈现到极致。“呈现和水里不同的状态/岩石在山上/没有摆出对抗的姿态/生命的细微和幻化/保持不动的姿势/无从判断/石头是不是灵魂们的汇集/在水里/它们隐藏内心的矛盾/那些导致内部裂开的原因/.。尤其中间一节,“半山亭/风把眼珠和大部分器官吹出身/空荡荡的空间/山脚下是九龙江平原/无数的风在此交汇/ 原谅我不再提寺庙/我驻足的土地从来不分是非/无数的人登临这座山/但没有一个人将与我的生命纠缠/到这里人类才懂得顶礼膜拜/ 一块石头,木片或者穿刺树木的猛裂阳光/让人晕眩!” 应该说诗人通过语言呈现出的画面感和对情感和心灵的深度挖掘是触目惊心。精神,情感,宗教,生命的信仰等等在短短的一节里糅合纠缠,它所带给人的思考和对心灵的撞击力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
“我被分裂成两块/从外表你看不出来/真正的矛盾在内部/事情的起因可以确定/一块石头进入我的视野/当时她还年轻/肌肤光滑漫长的时间/周围的事物改变/我们的接近是一种偶然/需要/地球一瞬间的开恩! /我无法闭上眼睛/流泪/正如你所见/没有手可擦拭/”。诗歌呈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语言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或者说真正的好诗歌就是作者能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事物恰当的衔接在一起,甚至能让文字本身呈现出来的远比事物本身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更多。在这首《瑞竹岩》里,康城将自然环境与自身的各种复杂感受结合得准确而清晰,抽象与具象在此被抹掉最后的分界线,理性与感性的揉和使得整首显得漂亮而不失深度,这首诗歌读了多次,个人感觉是他目前写得最好的几首诗歌之一。
而在《痛苦的时差里》,在情感对于身体的折磨,感情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康城的表达却是感性而热烈的。很少看到他这么情感外露的文字,“我握着她的无意识/手指一节节地接近/诗还年轻/但眼波已经会流转/已经会用声音来削弱距离/我希望能接触到更多的灼热/正在分裂的身体/痛苦的波浪在血管里/最终将到达她的尝试和克制/那些痛苦/仅用一个手指/接通我的全身/ 时差带着痛苦的表情走向我/她们坐在台阶上/并排/她们携带的不仅是气息/一些情绪的幼苗/恩赐、确定或是折磨/这三者中的一个将选择我们”。 这种在现实与内心中互相冲突的矛盾情绪轻易将人击溃,就其对心灵的冲击力而言,几乎要达到我们心灵所能承受的一个限度。
类似情绪和感觉的的还有诸如《新年的诗》 “新年把遥远折叠成小木桌/你眼中谦虚的人/从未考虑自身的人/附上一杯酒/ 夜晚的手电划出不同大小的光圈/面前空无一人/我在想象中隐居/几乎丧失人的地位// 灵感最好的归宿是一张纸/一小节空白/ 栖息这样艰难/新年/一座会移动的房子/把静止抛出门外”。 还有下面这首《你在电话里哭》“你在电话里哭/哭得很仔细/在断续的叙述里/栏杆颤抖/拐弯/ /我代替你哭/文字湿了纸张/哭声储存在衬衫的斑渍里”.几个简洁的词语“谦虚,不幸的比喻,冲击力,昏沉,移动的屋子,颤抖拐弯”,诗人善良的心灵,敏感的捕捉能力,对事物之间丰富奇妙的联想在诗歌中呈现。再一次用语言证明了词语之于诗歌的力量,它们是检验一首好诗歌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另外还有他的一首短诗歌《搁置十年》也写的很奇妙,“一个人的名字搁置十年/再也不会有欲望/一个名字捆绑十年的重量/仍不能让记忆下沉// 周末/晕车吐出的压抑/代表长途的忠诚/但有谁肯接受一堆秽物//扶着一棵树/阳光才不致跌倒/ 站在湖的中心/四周都是不认识的声音/再次击打我/十年前的样子”。简单的文字饱含思考,它们是有力度的,在由事物表面向核心潜行的过程中再现了词语的魅力。在《11月所能抓住的一个夜晚》中,词语的魅力再次被体现。“几个词成为黑夜的梁柱/你一走/就要塌陷/掩埋一堆抵触心理//不同颜色的线条捆绑着人/这些足以阻挡我们挥发/互相渗透/直到观点在镜子里慢慢消失”.。前面两句对读者心灵的强行介入和结尾举重若轻的中止体现了诗歌技巧和对词语运用的得心应手。
2004年,康城的诗歌又有了新的变化,在这些诗里,他追求简单的形式,准确的表达,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在他的一些短诗歌里得以体现。如一首《荒废》“荒废了/ 纸上的森林/大片的泥土/草/我们在上面建立交桥/还有倒塌// 一瞬间就看得见/ 眼前这些荒废”。《夜晚》“每个晚上/从字典里抽出一个词/填满纸张/需要多少个词/才能填满一个夜晚 /重叠、堆积/有的词语被压得喘不过气/有的词相见遥遥无期”.《可以想象,但未必》“直到慢慢有感觉 /嘈杂中传来金属清晰的敲击/一个词渐渐出现/一个女人/和她照亮的四周// 一个陌生的词/站在面前/可以触摸/但不能对话 ”。这些诗简洁明快,短小却精悍。词语的流淌与诗人感情流淌交汇成一条畅快的溪流,在形式上更为自由和开放。
认识康城近半年,与他接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诗性,他的诗歌观念和诗歌态度(之所以不谈生活态度,是因为在他将生活几乎彻底地用诗歌的形式处理了)无孔不入的灌输给周围的人,并且用自身的状态甚至整个生命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并使之完全以诗歌的形式呈现。
康城的诗歌极具可能性,我想诗歌和作为诗人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最近看到里尔克的《致俄耳甫斯十四行》第二部作后一节的最后几行“如果尘世忘记了你的名字,且对寂静的大地说‘我流动着’,对迅疾的流水说,‘我存在着’”因为实在喜欢,就以此作为文章的结尾吧。相信康城的诗歌状态与他的诗歌将在更长的时间里永远奔流并且存在着,在语词中存在。
2004-9-23
本贴由冰儿于2004年9月24日20:29:22在〖第三说诗歌论坛〗发表.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