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 壬阁 编辑委员   /  2020-10-22 14:22  /   756 浏览 版权:保留作者信息


【每周头条】是浙诗刊与世界诗歌网浙江频道联合推出的专栏,用最节约的时间读懂最优质的诗,让最碎片的阅读收获最集聚的美。

江离

汽车载着我母亲驶离了这片土地
属于她的土地
这个乡村,紧挨着的这个小镇
全部生活的足迹
七十年,然后,只用几个小时
收拾,丢弃
匆忙地撤退,轻烟般的告别

那是在她最近一次病后
我把她接来同住,在另一个城市的远郊
我的朋友开着车
从后视镜中看到她,靠在后座上
一个老人
失去了过去的强悍

那些年,一个寡妇,在苦境中支撑
为把孩子拉扯大
从乡村来到小镇,没有钱
干过各种活,忙活到半夜,凌晨又起来
奇迹般忍过了寒冬
每一种坚持里都有近乎固执的东西
支撑着,避免随时倒塌的可能性的到来

现在,她虚弱得像一个婴童
因为中风,记忆的一部分受损、失语
错误地把拐杖叫做针
她紧紧地握着身边的拐杖——针
扭头回望那片可能不再熟知的土地
在她对未知生活的恐惧中
我将成为她的拐杖,引导她那凌乱的
线头重新编织对世界的记忆的针
   
            2014.5.21


【坐井观添】读江离的《母亲的针》就像在看一部电影,落幕式的结局被放在了最前面。这是一个曾经“强悍”,现在却丧失劳动力的“母亲”的落幕,随车“驶离了这片土地”,驶离了乡村、小镇,这片重叠着七十年生活足迹的土地,却在几小时内被“收拾、丢弃”干净;面对母亲“轻烟般的告别”诗人并没有运用煽情的笔调,而是相当冷静地叙述,似乎向读者展示着其冷峻的一面。如果你只是这么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诗人应是在积蓄自己和读者的情绪。
       生活的足迹在“匆忙地撤退”,我相信这是一般人的记忆或视线,而诗人的记忆却被按下了回放键。从“最近一次病后”的虚弱老人,再忆起“在苦境中支撑”的寡妇,母亲“为把孩子拉扯大”的种种“近乎固执”的“奇迹”感人至深,母亲坚韧勤奋的伟大形象跃然纸上。但这还不是最精彩的部分,还只是停留在中国式母亲的形象层面上,停留在多数的、重复的,以至有些通俗的表达上。
       一首好诗,一定要有最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最闪亮的细节呈现。江离不愧是高手,将最令人惊奇的细节“埋伏”在诗的最后。我很满意自己用了“埋伏”这个词,因为这个细节就像一个“地雷”,将积蓄已久的情绪在此刻“引爆”了。诗人的情感在前文引而不发,有意识地将各种动人情节进行铺垫,正是为了此刻更有效地“引爆”。
       母亲中风引发失忆和失语,却仍没忘记一生最常用的手艺工具“针”,这是四、五十年代的人(根据文本创作时间和文中事件来推算)不可缺少的一件家庭生活用品,制衣、补丁,甚至用于谋生。为支撑可能“随时倒塌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象母亲是如何地省吃俭用,如何地用一针一线确保了孩子的成长,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会千疮百孔。如今,中风的母亲错将拐杖叫成“针”,并紧紧握住,这个细节不仅诠释和延续了母亲的勤劳、对子女的爱,更将所有积蓄的情感能量“编织”进了一个高度压缩的空间。
       我喜欢韩作荣老师在一篇诗歌理论文章里说的一句话:“诗是语言的艺术……是精神能量的聚集”。近日,我在网上和他人讨论诗歌时也谈到了这一点:诗意发现并不是成为一首好诗的必然,只能当做一种启动器,需要启动后,经“汽缸”的高度压缩并转化为强大的动力喷发出来,才是有震撼力的。这话与韩老师的“能量聚集”理论殊途同归。而江离这首诗,正是一首“精神能量聚集”的典型文本,“母亲的针”成就了这颗高度聚集的精神能量“地雷”的设伏,等待同频共振的读者在某个瞬间拉动情感“导火索”并引爆。(壬阁点评)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主编很用心的在剖析,也许只有了解诗歌的本身才是对诗人最大的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马丽 发表于 2020-10-30 12:01
主编很用心的在剖析,也许只有了解诗歌的本身才是对诗人最大的尊重

你也很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希望看到你每周推荐的佳作和佳作和佳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更多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欢迎大家推荐,积极发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好诗,也欣赏主编的精彩的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用一根针,穿起了一条精神的线,这根线又编织出一首好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天下 发表于 2020-11-23 14:47
用一根针,穿起了一条精神的线,这根线又编织出一首好诗!

一语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