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悟到那么一点儿理趣,便是诗的成功
——解读彭三县现代禅诗《佛光普照》
文/海恋

    如果只把这首诗读成一首反讽诗,乏善可陈,因为不够新颖,讽喻的手法也较为流俗且太过直白。我比较看重的是这首诗的题目——佛光普照,它的确像一道光救活了这首诗。在寺院佛堂,特别是佛教圣地、景区等,善男信女们瞻仰、拜佛时摸佛头、佛脚或佛身的景况屡见不鲜,据说是为了沾沾佛的运气,得到护佑和加持。因此,据网络报道称,像龙门石窟、乐山大佛等千年古建筑被污染、磨损的情况十分严重,但是这样的“风俗”却还是屡禁不止。我在想,如果那尊佛像是未雕琢的石头,人们还会去抚摸吗?应该不会吧,摸石像的原因是因为一块石头被神性化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佛”,一种至高无上的,超能力的存在,所以人们信奉祂的能力足以保佑自己幸运,这其实就是信仰的源头,你说它是向好之心也成,是私欲也罢,总之,它就是信仰的最初动机。
    如此一说,人们对佛像“动手动脚”似乎有情可原了,当然不是,这样的行为背后说明信徒的懵懂与盲目,自然是对佛教文化,或者佛教理念的缺失造成的,当信仰变成迷信是一种悲哀。然而,三千红尘客,怎么可能杜绝这种盲从呢?世界三大宗教体系里都伴随着部分神话的色彩,我想也是度化的法门吧,当不知其所以然的时候,知其然就好,当不知“佛”为何物时,信祂就好。因而佛说:渡尽一切众生,又说“佛渡有缘人”,这所谓的“缘,就是心之一念吧,佛性就是自性,佛心就是己心,佛光就是一种指引,若能有一念的向佛之心,或许每个人都有找到光洁自性的可能,这难道不是“佛光普照”的内涵吗?大佛耸立千年,不管是你的虔敬之心还是“咸猪手”,祂都统统收下,不怨、不怒、不舍,宽忍悲悯,无分无别,祂只是默默地用一种力量感召你,亲近祂,就像亲近你的清净透明的本心一样。“1000多年的/历史/更加光泽",这光泽四溢的不单单是龙门石窟的千年古迹吧,更是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无声就是最好的教化。
    通过这首禅意诗的解读,我对诗的读和写又有了些新的认识,一首诗的表达固然重要,但过分拘泥或者苛责也是一种病,就一首诗的创作而言,永远都是意在先,读也应该是这样,只要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出那么一点儿味道,悟到那么一点儿理趣,便是诗的成功,也是读的成功。

佛光普照
文/彭三县

在洛阳龙门石窟
不谙世事的我
没有挤着去抚摸石佛的头
谈何好运气

“不文明”频频出手
1000多年的
历史
更加光泽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版主 2020-10-13 13:14:31
就一首诗的创作而言,永远都是意在先,读也应该是这样,只要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出那么一点儿味道,悟到那么一点儿理趣,便是诗的成功,也是读的成功。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多谢 采用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彭三县 版主 2020-10-14 10:37:11
萦之 发表于 2020-10-13 13:14
就一首诗的创作而言,永远都是意在先,读也应该是这样,只要能从诗句的字里行间读出那么一点儿味道,悟到那 ...

多谢   问好  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