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下为世界诗歌网2024年度诗歌奖“评论奖”进入终审的作品;
二、请终审评委按序号每人投1票;
三、投票时间:5月12日至5月31日。
1、评论二篇
诗,让每一个庸俗的人感受到唯有
——读方闲海作品《没有答案》
方闲海给自己的诗歌,作过很好的注解:这可能要比柏拉图提出的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的点子更合理。那么像矿工一样埋头苦干的诗人们在将来干什么呢?他进一步拷问;以什么精神状态继续呆在这令人忐忑不安的人类新世纪呢?除了活着等死,除了继续保持脸部微笑的肌肉定力,除了尽可能忘干净但丁、莎士比亚。好像也永远找不到答案。失业的而戈在贵州天天钓鱼/他说/上钩的鱼/可死可不死(《答案》)。
方闲海认为:寻找答案,根本不是诗人的任务。在我所认为的最好的诗里,都不存在什么狗屁答案。很多人没有答案/我也稀里糊涂地活。因为它要提示人类继续失望下去,并保持警醒。最好的诗,都是弥漫在灯塔边上的最真实的黑暗,让人实在无话可说。
《而戈,请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是杨黎的一首诗,诗中运用了一种叙述手法叫做“复笔”杨黎的这首诗通过复笔的手法,展现了两个事件的同时进行,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复杂性。同样活跃在橡皮诗歌的方闲海也在诗作中插入了好友诗人而戈在贵州钓鱼的事件,诗的前一部分描述了一个女人收衣服的情节,两个事件构成一种复笔。
在方闲海看来,一个人能够把握语言之“实”并不稀奇,但若能熟练玩弄语言的“虚”于指尖,则不同凡响。杨黎无疑是一个语言的大师,他们之间有着相似的感悟。
在一次访谈中,方闲海谈及了关于写诗与性的关系的问题,他说:这个问题很本质,也很杨黎,赞。诗和性,天然不可分。就像诗人在这首诗里提到的一个晾衣服的女人,傍晚/她将衣服收起来/需要多大的耐心/才能过完灰色的一天。这是一个更为普遍、幽深的人性主题,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黑暗矿井,里面有一个黑上帝。想穷尽性,就如想穷尽人生一样艰难。
诗人朱庆和是这样评价方闲海:方闲海是我的最新发现,他的诗有一种“暧昧”性,四不像,但这却是一种非常了得的混合。兼容了意象和叙述等不同的诗歌方式,写得既美又“脏”,既个人又人类,既先锋又坚持致敬传统。他在诗中着重叙述的两个人物:晾衣服的女人和而戈,本身就是意象和事件的混合,既不展开也不评点,让读者去思考他们之间的勾连,这首作品,是出于对如何摆脱“惯性写作”的一点思考。所以说:方闲海是七零后诗人中的隐逸者,也是注定要脱颖而出的大家伙(朱庆和)。
方闲海文字极有教养,不粗不糙,沉稳得体,内里却有反骨。有时候老天下着雨/其实没有人想哭泣。鲁稚认为:这反骨是建立在生命觉悟基础上,有哲思加持,更有善良内衬。
注:方闲海,1971年生于浙江舟山。“黑哨诗歌”主编。著有诗集《今天已死》《在线流质媒体和他来敲门文件共享》等。
附:没有答案
方闲海
早上我看见
一个女人在阳台上晾衣服
五颜六色的衣服
傍晚
她将衣服收起来
需要多大的耐心
才能过完灰色的一天
有时候老天下着雨
其实没有人想哭泣
一坨牛粪在泥泞的小路上冒烟
美国在争白宫的巨大遗产
很多人没有答案
我也稀里糊涂地活
失业的而戈在贵州天天钓鱼
他说
上钩的鱼
可死可不死
海上的领主,是孤独的歌者
——读白玛的《海滨疗养院》
白玛的这首诗,是组诗《我的村庄》中的一首,同时又是诗集《乌有镇之恋》中的一首,诗评家朵渔在作序时说:白玛是我觉得非常神秘的诗人,她完全超越我的分析与综合判断。做她的读者,我是胜任的,如果做她的评论,我好像只能沉默,她是聆听神启的诗人。
《老房子》一诗,是索德格朗在疗养院居留的一段时间写的,残酷的芬兰内战,使她陷入了贫困和饥俄。与此同时,她的肺痨开始恶化,死亡的威胁在逼近。年轻的索德格朗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她在尼采那里找到了精神支柱,在疗养院里抱病写下清冷又浓烈的诗歌。白玛深受她的作品的影响,迫切想和她当面聊起在村庄里的经历,虽然这只能存在于梦里。她把《老房子》中的诗句:我必须在这里等待 / 那给予我的灵魂以自由、从容的死亡。印在自己的诗集扉页上,以示理解。
白玛说:为了免于主题落入模式或单调,尝试一种半虚构叙述,以证明诗人可以讲故事。 先从自己的亲人说起,从万余居民的临海的乌有镇说起,它的前身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诗歌就此有了倾斜的海潮,有了烟火,有了秃头的邻居,也有了诗的源头。
有两年诗人被寄养在远房亲戚家,住所紧邻一座海滨疗养院。 疗养院建立在一个临海的乌有镇上,有梧桐树严实覆盖的马路,有黄昏的路边,低沉的海产叫卖声,十四岁的诗人迁徙此地。从平原到沿海,后母的冷漠,让诗人身不由己开始动荡的人生。 诗人的存在让她在知情人面前尽失体面,后母努力支撑起她的三口之家,诗人寡言少语,见到熟人就进房间躲起来。 夜晚想念着故乡,白天伏在一把有靠背的椅子上写诗,把秋天写成一个面目可憎的绿毛巨兽。我的身后跟着绿毛巨兽的影子/我十七岁,象只废轮胎。
这段时间,诗人有着和索德格朗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生命境遇,诗人将孤独、痛楚,特别是对家乡的怀念,化作了一首首诗,结集成为《乌有镇之恋》。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宫殿。不论是临海的村落,还是一间土坯房,都是安放心灵最好的居所,相信诗意地栖居,会让我们的灵魂更接近神明。
半山之上/白色海滨疗养院尖尖的日光/钉住我的秃头邻居/和带着风琴搬离的第九只公蜥蜴。九只公蜥蜴的隐喻可能源自于中国文化中对数字和动物象征意义,数字九常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数字,在某些文化背景中可能被视为变化、适应性强或是生命的象征,诗人试着适应和融入生活带来的磨难。她由衷感慨:亲爱的,亲爱的读者! 其实世上所有的诗歌写的都是生老病死、爱恨情仇。
注:白玛,70后,山东临沂人,现居江苏连云港,曾获得中国诗歌探索奖,著有诗集《信使在途中》。
附:海滨疗养院
白玛
记得那是盛夏的黄昏,我走过海滨疗养院门前
空气里含着半熟浆果的湿腥味和我后母的喋喋不休
她一惯说:到下个月,你们喝西北风去吧
我的身后跟着绿毛巨兽的影子。我十七岁,象只废轮胎
即使整个大海向我倾斜而来,我也和那颗缓缓滑落的孤儿星一样
扮作黑色潮水衣襟上带密码的胸针
我从不说出我拥有的。半山之上,白色海滨疗养院尖尖的日光
钉住我的秃头邻居。和带着风琴搬离的第九只公蜥蜴
2、评论二篇
乞丐在哪里
——读澧有兰《乞丐》
现在还有这样的乞丐吗?或者说现在还有乞丐吗?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全面脱贫的当下不可能有乞丐存在的现实吧!是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手段、组合拳轮番上阵早已把沦为乞丐的一切因素、隐患消除干净。说什么一夜返贫、因病致贫、存款失踪、失业断供那是断不能也断不会出现的。乾坤朗朗,海晏河清,正是人间好去处啊!
但是,且慢。我在《乞丐》一诗中发现了一个衣着光鲜的身影,春光满面,志得意满地守着一只垃圾桶。当然,垃圾分类以后应该不止一只了罢!也好,他既然什么都不依靠,那么多几只垃圾桶或许是上苍的眷顾,让他更有底气,更自信,更骄傲。
总之,读《乞丐》的感觉是垃圾桶里有无尽的宝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这让我想起了金庸小说里的丐帮,不分南北,神通广大,手眼通天,且有净衣污衣之别,但其为国为民的侠义情怀却没有净污之分。纵然以乞讨为生,亦牢记行侠仗义,救苦解难,为善决不后人的使命。就连孤傲的丘处机都坦言:“……只有洪七公洪帮主行侠仗义,扶危济困,我对他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令有人在武功上胜过洪帮主,可是天下豪杰之士,必奉洪帮主为当今武林中的第一人。”虽然我非道士,但自信对于这样的乞丐的敬佩应该不逊于丘处机的。
澧有兰的作品大多以时弊为题材,可见其亦有金庸笔下乞丐的秉性——路见不平一声吼。因为是吼,所以难免过于直白,而这首恰恰打破了我的成见。在公众号铜人十二 毛猴的秋千2024-06-27 17:04《站在垃圾桶旁合影》这一期读到时,眼睛一亮,有了一吐为快的冲动。但又感觉力不从心,越想说清楚,越没有头绪。仿佛这个乞丐有出神入化的盖世武功,能变幻出各具特色的形象,着实令人难以捉摸,我只能以一孔见之。
乞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有的人捧着金碗银碗,把自己混成了乞丐;有的人一贫如洗,却拥有了金山银山。当一个人穷得只剩下钱时,他还有什么需要依靠吗?当良知和公义被丢弃在垃圾桶里,还有乞丐守着吗?
附:乞丐/澧有兰
他什么都不依靠
他依靠垃圾桶
映日荷花别样红——读包尘《荷花又开了》
第一次读到别样红的荷花,在接天莲叶的无穷碧中亭亭玉立。
古今往来,对荷的赞美和以荷自居的文字汗牛充栋,要有所新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难上加难。而包尘的《荷花又开了》以其一贯之微从微乎其微中脱颖而出,对他来说,仿佛摸一张麻将牌一样简单自如。不过,我相信他那一天在牌桌上应该输的很惨,否则不会有如此精彩的杠上开花。
有人冠包尘以短诗王的美誉,我想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短诗的产量相当高,正如他的包尘一名般包罗万象,但我更愿意理解成包容——通过细微的观察然后容下所处的尘土或者尘世。当然,其中也不乏类似段子的作品,毕竟一二行文字能够浓缩的精华不可能太多。但谁又能否定披沙沥金才愈显金之珍贵呢?更何况时常有电光火石在他的作品中惊现。
就《荷花又开了》一诗来说,无论是赞美还是揶揄,抑或是讽刺,都充满了睿智。是的,荷花又开了,烂泥塘还是原来的烂泥塘,荷花又何尝不是原来的荷花?人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没有改变,甚至“把烂泥塘/遮得严严实实”也是一目了然的现实。那么我为什么被这样一首直白得近乎赤裸的作品所打动,无非是我认定了他就是《皇帝的新衣》里的那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只不过这一次,那个孩子说出了烂泥塘穿上了荷花的新衣。
附:荷花又开了/包尘
把烂泥塘
遮得严严实实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