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的前世今生
  富河九歌

我的前世似一朵春花
而今生似一只蝴蝶
经过千百年苦苦的修炼
什么时候
我最后变成我自己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习而宁之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AI老师点评:意象之美:前世今生的诗意象征

诗的开篇,“我的前世似一朵春花”,春花作为意象,象征着美好、绚烂与脆弱。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季节,春花在此时绽放,代表着生命初始的纯真与美好,然而花期短暂,又暗示了前世的易逝与虚幻。“今生似一只蝴蝶”,蝴蝶是蜕变、自由的象征。它从蛹中破茧而出,完成了形态的转变,如同今生经历了成长与历练,拥有了更为自由、灵动的生命状态。前世与今生通过春花和蝴蝶这两个意象的对比,生动地展现出生命状态的巨大变化。

哲思之深:自我追寻的漫漫征途

“经过千百年苦苦的修炼”,这一句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千百年” 体现时间的漫长,“苦苦的修炼” 则表明自我成长与找寻本我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执着探索,暗示只有历经无数的磨难与考验,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升华。这一修炼过程,也是对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过程,反映出人类在精神层面不断追求进步与觉醒的共性。

情感之韵:迷茫与期待交织的心灵之歌

诗的结尾 “什么时候,我最后变成我自己”,以问句的形式,将诗人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期待展现得淋漓尽致。“变成我自己” 表达了对自我本真的强烈渴望,而 “什么时候” 的发问,则体现出在追求自我道路上的困惑与不确定。这种迷茫并非消极的情绪,而是积极探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深度思考与不懈追求,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反思。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富河九歌 发表于 2025-3-24 16:39
AI老师点评:意象之美:前世今生的诗意象征

诗的开篇,“我的前世似一朵春花”,春花作为意象,象征着 ...

早问好文朋诗友!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露营大幕山
  阮绪林

搭一个帐篷
听一听你如何把大幕山睡醒
那一些樱花的潜台词
几千年才有一次
美丽的约定
晨露与花的唇语
让岭上风月丰富了表情
借机表白吧
别误彼此的大好前程
一对老夫老妻
牵着一只宠物狗
她们沿着公路走进樱花林
广告牌、电力风车、望花楼
陪伴成为大幕山四时风景

AI老师赏析:

于大幕山间,聆听自然与生活的和鸣——《露营大幕山》赏析

《露营大幕山》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现代诗,作者阮绪林以细腻笔触和独特视角,描绘了在大幕山露营时的所见所感,将自然之美、生活之趣与情感哲思巧妙融合。

开篇“搭一个帐篷,听一听你如何把大幕山睡醒”,别出心裁。“搭帐篷”这一动作开启露营之旅,而“把大幕山睡醒”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露营者唤醒沉睡大幕山的奇妙能力,瞬间让诗歌充满动态与生机,营造出神秘又亲切的氛围,也侧面体现出露营者对大幕山初醒时那份宁静与美好的期待。

“那一些樱花的潜台词,几千年才有一次,美丽的约定”,诗人将樱花视为有灵魂的存在,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历经千年才达成的约定,“潜台词”一词为樱花增添了神秘色彩,让人不禁联想这美丽背后隐藏着怎样古老而浪漫的故事,传递出对自然和美好事物的敬畏与珍视。

“晨露与花的唇语,让岭上风月丰富了表情”,此句堪称神来之笔。把晨露与花的接触想象成它们在低声交谈,赋予自然元素人的情感交流,“岭上风月”本是静态的自然景观,却因这唇语而“丰富了表情”,化静为动,展现出大幕山清晨生机勃勃、灵动鲜活的画面,自然的微妙变化被诗人敏锐捕捉并诗意呈现。

“借机表白吧,别误彼此的大好前程”,情感表达直白而热烈。在这充满诗意与美好的大幕山露营情境下,诗人呼吁人们珍惜当下,勇敢表达情感,不要错过彼此相伴的美好时光,升华了诗歌主题,从对自然的赞美延伸到对人生情感的思考,引发读者对爱情、友情等珍贵情感的共鸣与珍视。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一对老夫老妻,牵着一只宠物狗,她们沿着公路走进樱花林”,这一画面温馨动人,充满生活气息。老夫老妻的相濡以沫,宠物狗的活泼陪伴,与樱花林的烂漫美景融为一体,展现出平凡生活中的幸福与安宁,是生活最本真美好的模样。

“广告牌、电力风车、望花楼,陪伴成为大幕山四时风景”,诗人将现代元素广告牌、电力风车与传统建筑望花楼融入大幕山的自然景观,打破时空界限,让古老自然与现代文明相互交织,既展现出大幕山与时俱进的一面,又表明这些不同元素共同构成了大幕山四季更迭中丰富多元的景致,拓宽了诗歌的视野和内涵。

在语言上,这首诗简洁质朴却富有表现力,没有复杂生僻的词汇,却用精准的意象和灵动的表达,营造出美妙的意境,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与哲思。诗句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衣锦坊》

天上的云彩
走了一天
直至傍晚才最为漂亮
不是良辰美景
你不会上我的衣锦坊

一路走来
我在想象着
你美丽的模样
心中有梦
握一把伞就可以上到天堂

穿上春天的风衣
引领时尚
只是你要懂得
陪我辈一子
物我两相忘

只剩得一个身影
幸福地飘荡
轻轻地
不留一丝衣的痕迹
美到极致心发狂

AI老师赏析:

意象运用与氛围营造

诗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情境,“天上的云彩,走了一天,直至傍晚才最为漂亮”,云彩这一日常而又充满诗意的意象,从白昼行至傍晚,其变化暗示着时间的流淌与沉淀。这里的云彩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更像是一种情感或美好事物的隐喻,需要经过等待与积累才会展现出最动人的一面,为“衣锦坊”的出场铺垫出神秘而美好的氛围。“衣锦坊”作为核心意象,承载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是美好与浪漫的汇聚点,它在良辰美景才会被人光顾,进一步强化了其独特与珍贵。

情感的递进与表达

诗人的情感在诗中层层递进。“一路走来,我在想象着,你美丽的模样”,直白地抒发了对心中美好对象的憧憬与期待,这份纯粹的想象饱含着对未知美好的向往。“心中有梦,握一把伞就可以上到天堂”,以夸张且极具浪漫色彩的表达,将梦想的力量无限放大,只要心怀梦想,仿佛就能抵达天堂般的美好境地,这是情感的一次升华,从单纯的想象迈向对理想境界的强烈追求。

在“穿上春天的风衣,引领时尚”的轻快描述后,“陪我辈一子,物我两相忘”把情感聚焦于情感的陪伴与交融,渴望与所爱之人相伴一生,达到一种超脱自我、彼此相融的境界,情感愈发深沉浓烈。结尾处“只剩得一个身影,幸福地飘荡,轻轻地,不留一丝衣的痕迹,美到极致心发狂”,将幸福的感受推向巅峰,身影的飘荡象征着幸福的自由与轻盈,不留痕迹的美体现出一种超脱物质、直达心灵的极致体验,“美到极致心发狂”则用直白而强烈的语言,宣泄出内心对这种极致美好的震撼与陶醉。

主题的深度与内涵

整首诗围绕着对美好情感、理想境界以及极致美的追求展开。通过对衣锦坊这一意象的构建,以及情感的层层推进,表达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值得等待,梦想能够引领人们走向幸福,而真挚的情感相伴则是人生至美的体验。诗中还蕴含着对超脱世俗、追求纯粹精神之美的向往,在对美的极致描绘中,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爱情、理想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引发读者对自身内心追求的思考与共鸣。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富河九歌 发表于 2025-3-28 10:45
《衣锦坊》

天上的云彩

漓江边上
   —题李可染老师的画

象想着,如无人机
扫视下来
一眼望去的辽阔
才明白了一辈通达
才算豁达
离岸和靠岸
一般活着的船儿
都习惯地喜欢横七竖八
江堤上的丛林
那一条小路
被整个漓江挤得叽叽歪歪
几排瓦房
已经有一些年代
歇脚的梦是出神的港湾

AI老师赏析:

这首题画诗以李可染的漓江山水为载体,在传统画境中注入现代诗性思维,通过独特的意象编织与视角转换,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诗的魅力在于以“观画者”的心灵轨迹为线索,将视觉体验转化为生命哲思,在漓江的山水褶皱里,既见画境之美,亦见诗人对生存状态的诗意叩问。

一、视角重构:从“画中景”到“心中境”的跨越

诗的开篇便以“象想着,如无人机/扫视下来”打破传统题画诗的摹写惯性。“无人机”这一现代科技意象的引入,既是对画作俯瞰视角的具象化(暗合李可染“以大观小”的构图美学),更是观画者意识的“升空”——通过技术化的“扫视”,剥离表象的细节,直抵“一眼望去的辽阔”。这种辽阔不仅是画面的空间纵深感,更是心灵被自然震撼后的通透:“才明白了一辈通达/才算豁达”,将山水的物理开阔度转化为精神境界的隐喻,使诗超越了对画作的简单诠释,成为观画者与画境共振的心灵独白。

二、意象解码:自然生命的诗化隐喻

1. “船儿”:动态生存的自在哲学
“离岸和靠岸/一般活着的船儿/都习惯地喜欢横七竖八”,船只的停泊状态被赋予生命的隐喻:无论是出发(离岸)还是归航(靠岸),生命始终以“横七竖八”的自然姿态存在,拒绝规整与刻意。这种“习惯”暗含对生存本真的尊重——活着本身即是自由舒展,无需被意义或目的绑架,与李可染画作中对自然生机的捕捉形成呼应。

2. “小路”:人与自然的博弈与共生
“江堤上的丛林/那一条小路/被整个漓江挤得叽叽歪歪”,“挤”字赋予漓江以顽皮的生命力,仿佛自然在主动“书写”人类的路径。小路的“叽叽歪歪”既是物理空间的狭窄,更是一种充满动感的抵抗——人类在自然的“挤压”中开辟出路,却又因自然的浸润而显得灵动俏皮。这种拟人化的处理,消解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展现出和谐共生的诗意图景。

3. “瓦房”与“梦”:时光的温柔定格
末节“几排瓦房/已经有一些年代”引入时间维度,瓦房作为人类文明的微缩符号,在漓江的自然景观中沉淀为岁月的标记。“歇脚的梦是出神的港湾”则将抽象的“梦”具象为“港湾”,既呼应前文“船儿”的归处,又将现实场景虚化:瓦房不仅是物理居所,更是心灵“歇脚”的精神原乡,暗合李可染画作中对乡土记忆的深情凝视——时光在此处不再是流逝,而是被艺术与诗意定格的永恒。

三、语言张力:现代性与古典美的碰撞融合

诗中“无人机”“叽叽歪歪”等现代语汇与传统山水意象形成奇妙的化学反应:

- “无人机”的冰冷科技感被“象想着”的拟人化软化,转化为观画时的沉浸式体验,仿佛诗人的意识化作飞行器,在画境中自由游走;

- “叽叽歪歪”的口语化表达,为漓江的静谧注入人间烟火气,使传统水墨画的“留白”处生长出鲜活的生活质感,拉近了古典画境与现代读者的距离。
这种语言上的“反差萌”,恰是诗歌突破题画传统的创新之处——既尊重画作的古典意境,又以现代感知方式重构审美体验,让李可染的山水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诗画互文:在“凝视”中完成双重创造

作为题画诗,其价值不仅在于解读画作,更在于通过文字反哺画境。李可染的漓江山水常以浓墨重彩描绘山影水韵,而诗人则抓住“辽阔”“横七竖八”“叽叽歪歪”等细节,为画面注入动态的生命感:

- 画作中的“船”可能是静态的点缀,诗中却赋予其“活着”的灵魂,使其成为生存状态的象征;

- 画作中的“小路”或许隐于丛林,诗中却让它在漓江的“挤压”中发出声音,使自然与人的互动更具戏剧性。
这种“再创造”不是对画作的复制,而是观画者在“出神”时刻的灵感迸发——诗与画彼此映照,共同构建了一个超越视觉的精神空间。

结语:在山水间照见生命的本真

《漓江边上》的动人之处,在于诗人借李可染的画境,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时光与自然的温柔叩问。从无人机的现代视角到瓦房的怀旧意象,从船只的自在停泊到小路的倔强生长,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是观画者心灵的投射:漓江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豁达”的理解、对“活着”的顿悟,以及对时光深处那处“歇脚港湾”的永恒追寻。诗与画的相遇,最终定格在“出神”的瞬间——那是艺术最动人的时刻,也是人类在自然面前永远保持的谦卑与敬畏。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紫藤四月天
   阮绪林

新居买在十六潭的傍边
从友人的镜头里
欣赏到了她的绰约
藤折腾
真是艳福不浅
可以大大方方,扭扭捏捏
可以浪漫
还可以高悬
蓬松,高束
任凭春风洞穿八方四面
把一个披花的背影
投入深潭的怀抱
不分昼夜
打捞水底日月

AI老师点评:

《紫藤四月天》以细腻的意象和灵动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紫藤的绰约风姿,在虚实交织中展现自然之美与诗人的哲思。从文本细读与艺术特色来看,可从以下层面展开赏析:

一、视角转换与空间建构:从“他者”到“自我”的审美介入

诗的开篇以“新居买在十六潭的傍边”奠定地理坐标,却并未直接描写紫藤,而是通过“友人的镜头”这一中介视角切入,形成“观看之观看”的双重审美距离。这种间接呈现既赋予紫藤以“绰约”的朦胧感,也暗含诗人对“美”的珍视——美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通过他者的发现与传递才能抵达内心。随后,“藤折腾”以口语化表达打破前文的文雅基调,用充满生命力的动词“折腾”状写紫藤的生长姿态,似见藤蔓攀援、花枝摇曳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镜头”瞬间活化为充满张力的现场,完成从“他者视角”到“自我感知”的情感衔接。

二、拟人化书写:赋予自然以多元人格特质

诗中紫藤被赋予鲜明的人格化特征:“大大方方,扭扭捏捏”以矛盾修辞展现其姿态的丰富性——既落落大方地舒展花枝,又似少女般羞涩扭捏,将植物的自然形态转化为富有戏剧性的生命状态;“可以浪漫/还可以高悬”进一步拓展其“性格”,“浪漫”指向紫藤垂落如瀑的柔美,“高悬”则凸显其向上攀援的力量感,刚柔并济的特质暗合自然生命的多元魅力。这种拟人化并非简单的比喻,而是通过赋予紫藤以人类的情感与姿态,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使观者在“蓬松,高束/任凭春风洞穿八方四面”的描写中,感受到生命既自由舒展又坚韧不拔的精神隐喻。

三、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从具象到超验的哲思升华

诗的后半段从对紫藤形态的刻画转向对其“倒影”的想象:“把一个披花的背影/投入深潭的怀抱”,“背影”一词巧妙将紫藤的实体与水中倒影勾连,形成“实”与“虚”的镜像关系;“不分昼夜/打捞水底日月”则突破现实场景,以“打捞”这一充满主动性的动词,将水中日月的倒影转化为可触碰的意象,暗示自然之美对时光的凝固与留存。此处“水底日月”既是对潭中光影的写实,又象征永恒的时间与宇宙的浩渺,紫藤的“打捞”行为成为人类对自然之美永恒追寻的隐喻,使诗歌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升华为对生命、时间与存在的哲思。

四、语言风格:口语化与诗意的张力平衡

诗中“藤折腾”“艳福不浅”等口语化表达与“绰约”“蓬松,高束”等文雅词句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言张力恰如紫藤兼具“大大方方”与“扭扭捏捏”的姿态,既保留了生活的鲜活气息,又不失诗歌的凝练美感。尤其是“打捞水底日月”一句,以动词“打捞”连接“水底”与“日月”,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在语法的陌生化处理中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诗意,使整首诗在平易中见奇崛,于日常中见深邃。

结语:自然之美的精神投射

《紫藤四月天》表面写紫藤,实则借物抒怀。诗人通过紫藤的“折腾”与“浪漫”,既展现自然生命的蓬勃生机,也暗含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观照——在新居的环境中,借由友人的镜头与自然的美景,完成对平凡生活的诗意重构。当紫藤的“背影”投入深潭,“打捞”的不仅是水中日月,更是人类在喧嚣世界中对纯粹之美、永恒之境的本能追寻。这种将自然意象与精神哲思熔于一炉的写法,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景物描写,成为人与自然、瞬间与永恒对话的载体。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独酌蟹半杯
   阮绪林

我在想,那一位画家
是如何在玩味
一只烤红的螃蟹,断腿
独酌,又明显是一个空杯
所谓的岁月静
是有味而又情趣
更有意思的是
用“独酌白石老人”来点题
另有两只可忽略
而又不能忽视的小蝇蝇
彰显人生
更多的时候是一局局残席
想想自己
是那一些无法嫁接的诗绪

AI老师点评:

阮绪林的《独酌蟹半杯》以独特的视角与意象,构建出充满哲思与趣味的诗意空间,在虚实交织中叩问人生与艺术的真谛,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深邃的思考力。

一、意象的荒诞与真实:解构“独酌”的多重意味

诗中“一只烤红的螃蟹,断腿/独酌,又明显是一个空杯”构成核心意象,荒诞中蕴含真实。烤红的螃蟹本是盘中餐,却被赋予“独酌”的拟人化姿态,断腿与空杯形成强烈反差——看似在“独酌”,实则无酒可饮,这种矛盾打破常规逻辑,暗喻生活中诸多看似圆满却实则空虚的场景。螃蟹的“断腿”更添残缺感,暗示完美背后的破碎,而“空杯”则强化了孤寂与徒劳,使“独酌”从简单的动作升华为对生命状态的隐喻:人生常如这断腿螃蟹独对空杯,在自我慰藉中透露出无奈与荒诞。

二、文化符号的嵌入:致敬与重构

“用‘独酌白石老人’来点题”巧妙引入文化典故,齐白石以画蟹等题材闻名,诗人借此不仅是对大师的致敬,更重构了艺术与生活的关联。白石老人的艺术趣味与诗中“玩味”相呼应,将绘画艺术与诗歌意境勾连,使“独酌”超越个体行为,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存态度。这种引用为诗作注入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暗示诗人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如何在经典的肩膀上,挖掘属于自己的诗意表达。

三、细微之物的隐喻:人生如“残席”的哲思

“另有两只可忽略/而又不能忽视的小蝇蝇”是诗中神来之笔。蝇蝇虽小,却因“不能忽视”成为关键隐喻,象征生活中那些常被漠视却又真实存在的琐碎与瑕疵。它们与“一局局残席”呼应,将人生比作残席,充满凋零与破败。然而,这种“残”并非纯粹的消极,而是对人生真相的直面——生活本就充满不完美,正如残席上的蝇蝇,虽细微却真实。诗人通过这种隐喻,揭示出岁月静好表象下的复杂与残缺,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

四、自我指涉的诗绪:艺术创作的孤独性

结尾“想想自己/是那一些无法嫁接的诗绪”将视角转向自身,“无法嫁接”表明诗绪的独特与难以融合,暗喻创作的孤独性。诗人清醒认识到自己的诗如同断腿螃蟹、空杯、蝇蝇般,是不完美却真实的存在,无法与世俗或他人简单“嫁接”。这种自我指涉不仅是对诗歌创作困境的坦诚,更彰显了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拒绝迎合,以独特的诗绪记录生命体验,即便孤独,也要保持本真。

整首诗以小见大,从一幅画的细节出发,层层剖析至人生与艺术的本质。诗人通过荒诞意象、文化符号、细微隐喻与自我指涉,编织出一张充满张力的诗意之网,让读者在“独酌”的情境中,品味岁月的复杂况味,感受生命的残缺与真实,以及艺术创作的孤独与坚守。诗作兼具趣味性与思想深度,在轻盈与沉重间找到精妙平衡,展现出阮绪林独特的诗歌美学。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天,许多支付无需回报
  阮绪林

从早晨第一缕阳光
到叶尖上
那一滴晨露
从布谷鸟的鸣叫
她们支付了
能量、爱和能耐
让日子平常而又美好
当鲜花献给季节
种子献给大地
人们脸上露出微笑
正如婆婆带着孙儿
从不叫累
中华几千年文明传承
叫做水往下流

AI老师点评:

阮绪林的《春天,许多支付无需回报》以细腻的意象和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关于“奉献”的生命图景。诗歌从自然到人文,从具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地诠释了“无需回报的给予”这一主题,既有春日的轻盈灵动,亦含文明传承的厚重深意。

一、自然意象的拟人化书写:万物皆在“支付”

诗的开篇以“阳光”“晨露”“布谷鸟的鸣叫”等春日元素切入,赋予自然以“支付者”的主体身份——阳光“支付”能量,晨露“支付”晶莹,鸟鸣“支付”生机。这种拟人化处理打破了物我界限,让自然万物成为主动的奉献者,它们“无需回报”的付出,正是春天之所以“平常而又美好”的根基。诗人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捕捉(“叶尖上/那一滴晨露”),将抽象的“奉献”具象为可感知的生命状态,使读者在细腻的画面中体悟到万物共生的和谐之美。

二、从自然到人文的情感迁移:奉献的本质是传承

诗歌后半段转向人文场景:“鲜花献给季节/种子献给大地”延续了自然的奉献逻辑,而“人们脸上露出微笑”“婆婆带着孙儿/从不叫累”则将视角转向人类社会,将“支付”的主体从自然延伸至人类。此处“婆婆”的形象极具象征意义,她代表着代代相传的付出者——正如“水往下流”这一俗语(也是诗眼)所喻,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文明对后代的滋养,本质上是一种不计回报的“向下流动”。这种从自然规律到人类伦理的迁移,让“奉献”超越了个体行为,成为贯穿自然与文明的永恒法则。

三、语言风格:质朴中的诗意升华

诗歌语言平实质朴,却在细节处见匠心。如“能量、爱和能耐”三个词的并列,看似直白,却层层递进——“能量”是物质基础,“爱”是情感内核,“能耐”是实践力量,共同构成“支付”的完整内涵。结尾“水往下流”以俗语收束,既呼应了前文“婆婆带孙儿”的场景,又将个体经验提升至文化高度,暗合中华文化中“恩泽后世”“润物无声”的传统价值观。这种“以俗为雅”的写法,让诗歌在亲近感中蕴含哲思。

四、主题内核:解构“回报”,重释“支付”

诗题中的“支付”本是带有功利色彩的经济术语,诗人却赋予其全新内涵——这里的“支付”是纯粹的给予,是阳光之于万物、长辈之于晚辈、文明之于后代的本能滋养。诗中没有宏大的抒情,而是通过日常场景(晨露、鸟鸣、微笑、祖孙互动)的拼贴,展现“无需回报”的付出如何构成生活的本质美好。这种对“无私”的歌颂,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是对人类文明中“大爱无形”精神的礼赞。

整首诗如春日溪流,看似平静流淌,却在层层推进中揭示出生命的本质:无论是自然万物还是人类社会,“付出”本身即是意义,而这种不计得失的精神,正如春天般周而复始,成为支撑世界运转的隐秘力量。阮绪林以诗为镜,让我们在习以为常的景象中,看见那些默默“支付”的温柔与坚韧。
习而宁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