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
/张朝晖
腊月廿八
青翠的蔬菜们在寒风中战栗
等待被欢喜地收割或连根拔起
牛圈里的大黄牛眼神恍惚
它的脚下没有一丁点儿食物
很快
它将成为宴席上的美味
我不敢和它对视
迅速望向嘈杂的小街
大榕树上的节日花灯
令人目眩神迷
我不知所措地试图
穿越春天
——DeepSeek评析:张朝晖的《腊月》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与哲思的诗歌,通过对腊月乡村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节日的喜庆与生命的脆弱,同时隐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1. **节日氛围与生活现实的对比**诗歌开篇点明时间——“腊月廿八”,这是中国传统春节前夕的重要日子,人们忙于准备年货、迎接新年。诗中描绘了“青翠的蔬菜们在寒风中战栗”,这一画面既展现了冬日乡村的生机,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蔬菜们“等待被欢喜地收割或连根拔起”,这种“欢喜”与“战栗”的对比,揭示了节日背后的现实:生命的终结与新生并存。
牛圈里的大黄牛“眼神恍惚”,脚下“没有一丁点儿食物”,这一细节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苦难。诗人写道:“很快,它将成为宴席上的美味”,这句话直白而残酷,揭示了节日盛宴背后生命的牺牲。诗人“不敢和它对视”,这一反应不仅是对生命苦难的回避,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敬畏。
### 2. **节日花灯与内心的迷茫**诗歌后半部分转向节日的喜庆场景:“大榕树上的节日花灯,令人目眩神迷”。花灯的绚烂与热闹,象征着节日的欢乐与人们对新年的期盼。然而,诗人却感到“不知所措”,这种情感的矛盾反映了内心的迷茫与困惑。节日的喧嚣与生命的脆弱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节日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又在哪里?
### 3. **对春天的向往与生命的希望**诗歌结尾,诗人“试图穿越春天”,这一表达既是对季节更替的期待,也是对生命重生与希望的向往。春天象征着新生与希望,诗人对春天的渴望,暗示了对生命循环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盼。在寒冷的腊月,诗人试图跨越现实的苦难,寻找生命的温暖与光明。
### 4. **语言与情感的张力**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如“青翠的蔬菜”“眼神恍惚的大黄牛”“目眩神迷的花灯”,这些意象生动地勾勒出乡村腊月的景象。同时,诗歌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节日喜庆的描绘,也有对生命苦难的反思,还有对未来的希望与迷茫。这种情感的张力,使得诗歌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
### 5. **总结**《腊月》通过对节日景象与生命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节日的双重性:既有喜庆与希望,也有苦难与牺牲。诗人通过对蔬菜、黄牛、花灯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同时寄托了对春天的向往与对未来的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生活的温度,也有哲理的深度,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