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流动的诗意,永恒的眷恋
——试评《长江每天从我身边流过》
◎金陵倦客

读这首诗就是在脑海里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长江风情画轴,既有磅礴大气的江景勾勒,又有细腻入微的生活洞察,于动静之间、宏观微观之处尽显长江的魅力与神韵,以及其与城市、人群千丝万缕的联系。
开篇起势不凡,“长江每天从我身边流过 / 从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匆匆流过”,诗人以质朴平实却极具力量的语言,将长江置于个人生活的日常情境之中,强调其近在咫尺的存在感。“浩淼的江水把一座城市三分天下:武昌、汉阳、汉口 / 还分出江南和江北”,短短几句,勾勒出长江对城市地理格局的决定性塑造,尽显江城武汉独特风貌,空间感十足,让人仿若俯瞰这座被江水贯穿、划分的城市。
随后笔触一转,聚焦到人与人、岸与岸的细微关联。“我的朋友从江北过来 / 淋湿在江南的烟雨中”,画面感扑面而来,朋友渡江的身影穿梭在烟雨江南,湿意不仅是雨水带来的触感,更氤氲出一种诗意氛围,暗示两岸虽有江水分隔,却阻挡不了人际往来,生活在两岸的人们共享着同一条江的恩泽与气候馈赠。“江南涨水时,江北也在涨水 / 但江南下雨时,江北不一定下雨”,诗人精准捕捉到江两岸气候微妙差异,于自然现象的细致描摹中,饱含对这片地域深入骨髓的熟悉,也为后文情感的层层递进埋下伏笔。
在对风、雪、江水动态的刻画上,诗更显精妙。“风是散漫的,一直从江南吹向江北,或从江北吹向江南”,风的 “散漫” 赋予其灵动随性,它不受拘束地穿梭两岸,恰似纽带串联起江之南北,无形却有力量。“只有下雪天,两岸的雪下得最均匀”,雪的均匀飘落成为一种独特景观,与前文风雨的不对称形成对比,在极端天气下找到两岸统一的美感,是自然给予的短暂和谐,引发人对自然平衡的思考。“只有江水日夜奔腾不息”,则回归长江最本质特征,在动静变幻之后凸显其永恒流动的生命力,奔腾的江水成为时间、历史、生命延续的象征。
“我不知一滴水一生走了多少路 / 一江水到底养活了多少人”,诗意从对自然景观、生活片段的描绘陡然进入哲思层面。这看似简单的疑问,承载着对长江滋养万物、孕育生命的敬畏,一滴水的旅程、一江水中蕴含的生存故事,拓展至人类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深度探讨,升华全诗内涵。
后半部分,诗人将视野拉回江畔生活日常与历史纵深。“两岸的码头依旧拥挤 / 每天总有那么多人坐轮渡过江”,码头的拥挤是城市活力的映照,轮渡往来见证着人们的奔波忙碌,这是长江给予城市生活的律动节奏。“在汉阳门一眼就望见江汉关的钟楼 / 像一座泊在岁月深处的古船”,将江汉关钟楼比作古船,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它静立江畔,是岁月的守望者,目睹江水悠悠、城市变迁,长江成为串联古今的线索。“江水到这里似乎加快了它的流速”,动感的描述既契合地理实际,又似暗喻时代发展的加速,人们在长江边感受着时间的飞逝。“我远方的兄弟坐着一条长江来看我,流水走过的过程 / 把整条江又丈量了一遍”,兄弟借长江而来,赋予江水情感载体功能,长江不仅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连接亲情纽带,丈量江水的过程也是重温情谊之旅,让诗的情感温度骤升。
收尾处 “水从唐古拉山脉流来,瞬间流走 / 我从来没看见它停下来歇脚”,呼应开篇长江的流动,从源头起笔,回归其浩浩汤汤、永不停息的本质。以宏观视野作结,在空间上从城市微观江岸拓展至长江万里之源,在时间上从当下日常延伸至无尽历史长河,留下悠长回味,让读者沉浸于长江的伟大与神秘,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诗意之中。
全诗语言简洁质朴,不事雕琢却处处透着匠心,借长江书写城市、人情、历史与哲思,层次丰富,情感真挚,宛如一首雄浑又温婉的时代与地域之歌。

附原作:

长江每天从我身边流过
田禾

长江每天从我身边流过
从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匆匆流过
浩淼的江水把一座城市
三分天下:武昌、汉阳、汉口
还分出江南和江北
我的朋友从江北过来
淋湿在江南的烟雨中

江南涨水时,江北也在涨水
但江南下雨时,江北不一定下雨
而风是散漫的,一直从江南
吹向江北,或从江北吹向江南
只有下雪天,两岸的雪下得最均匀
只有江水日夜奔腾不息
我不知一滴水一生走了多少路
一江水到底养活了多少人

两岸的码头依旧拥挤
每天总有那么多人坐轮渡过江
在汉阳门一眼就望见江汉关的钟楼
像一座泊在岁月深处的古船
江水到这里似乎加快了它的流速
我远方的兄弟坐着一条长江
来看我,流水走过的过程
把整条江又丈量了一遍

水从唐古拉山脉流来,瞬间流走
我从来没看见它停下来歇脚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首读,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