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口语内在的深度和力度
——简评沙马《客厅 》
卢圣虎
诗的分行是文体特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包含节奏和诗性表达的艺术需要。口语诗的散文化去掉了晦涩,以及某种庄严的东西,同时也蔓生了过于直白乃至浅显的审美缺陷。诗与非诗的分寸拿捏是微妙的,也是有难度的,往往能体现一位诗人的艺术功力和诗歌趣味。
沙马的诗风很鲜明,切口小,日常化,语言简洁,立足现实的思想含量能有效弥补口语化之油滑和虚空,从而显得特别而有嚼劲。
这首诗两节,看似简易,但并不直白。围绕客厅的客观景致,主观的感受引而不发,留下了供人想象的空白。世界辽阔,而人渺小,无论是去世的父亲,还是“我”,都以主人的角色向往着“一张地图里的世界”。而当“我”坐在“地图和遗像之间”,戏剧性的感觉出现,前一节是“低下头,一声不响地走出客厅”,暗示了基于思念的自我羞愧及遗志的动力传承。后一节是“不自在。仿佛我/成为了自己客厅里的客人”,这是此诗的核心所在,值得细品。明明是主人,却成为了客人。怎么解释?地图和遗像,隐喻为理想和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可能的理解是努力过后的悲观——人太渺小了。另一种可能指向是“过客”,笔锋延伸了“客厅”的诗性内涵,触及本质的生命常态,让人沉思。
此诗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呈现了口语内在的深度和力度,另一方面在于,以特定的场景唤醒了“客厅”这一名词的人文诗性。
附:
客厅
沙马
客厅墙上挂着一张父亲的
遗像和一张世界地图
想想世界的辽阔,想想父亲
的渺小,我就低
下头,一声不响走出了客厅
有时候我一个人坐在
客厅里,坐在地图
和遗像之间,感觉有点儿
不自在。仿佛我
成为了自己客厅里的客人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