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云上
作者:西周
变形。缠绕。构造出意象
阻挡光,以向天空展示优雅线条
接受它的冷暖后,自由落体
求大地原谅。与离子基蓝融为一体
进入可编程的视网膜场域
像飞向特朗普右耳的那颗子弹
挤压偏见。自由以惊人的后座力
把埃文•武奇推向风暴中心
国旗。狙击手。保镖。挥舞的拳头
笼子里的猛兽冒充流血的“人民”
想象力如昨天的闪电: 落日,黎明
今天,我关心了一下历史——
云在气流中交兵,意象或为群山
或为黑幕。成就了海的视角:
云在云上,水在云里。形而上
注: 埃文•武奇,美国摄影记者
(2024.07.14)
董眉评读:
解构一首诗是危险的,因此,大多数人读诗都是泛泛而读,我也一样。在卓尔不群,太阿老师说:诗人不读诗人的诗,我先是愣了一下,细想,他说得对,也说出了一种现实与现象。诗人为什么不读诗人的诗?深读一首诗,需要变形,诗人变成读者,读者没有穿墙之功,隐身之力,读诗作者的写法、情绪、句子、读者很难被诗人伏击,往往,诗人都不愿意做穿山甲,却乐此不疲地做蚁后!诗,很少是你喜欢的样子。好在,我未列入诗人之列,读,读我理解的少部分为之加注或者黑白颠倒,也是对一首诗的尊重!
题目《云在云上》,了解西周的人都知道,他的职业是航海,当我们面对的是陆地的清晨、傍晚,面对的是城市,邻居,狗,几时认真地观察过云,它的变化。西周就不一样了,云在海上,他在海上,云是他视网膜中形成了一个超现实的景象,自然与存在之间,看见与思考之间,想象与在场之间。我看见过云在水里变形。由此,那个站在甲板上的,凝神贯注的诗人形象跃入笔上,就像我们读“床前明月光”“朱门酒肉臭”“海上生明月”,会出现写作者的身影一样,他抬头,我们抬头,他呼吸,我们呼吸……诗人不读诗人的诗? 不读,是怕读出一种磁场,像云到云上。
西周这首诗歌既然用“云”为引子,用“变形”“缠绕”两个动词开篇,诗人描写云的形体,分别用了两个句号,把空中之云的变幻与其内心在场时的吐纳果断呈现又结束。情绪的停顿恰到好处。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云的动态成为诗人情感伏笔构造的意象。意向去哪里?
阻挡光,以向天空展示优雅线条
接受它的冷暖后,自由落体
求大地原谅。
是什么成为意象?是云!是什么阻挡光?是云之上的云!是什么形成云?这里诗人给我们打埋伏。我们可以理解为意象上的云,诗人利用在场与在思搭桥,云向天空展示的优雅之势在气象的阻碍和挑战中,云依然以“优雅线条”接受天空带来的冷暖变化。诗人借景抒情,节制而浪漫。我说,西周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诗人也不为过。他用他的浪漫海事勾勒他的云的抛物线。这符合地球是圆的学说。是的,云在海上“自由落体”。这句由形象转意象的句子,云经历变化后的归宿“求大地原谅”。拟人句一步把云上升到主体,如果诗歌有还原法,亲爱的读者,你身边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把人景物事合一。面对大海,请求宽恕也请求接纳,这里完全没有宗教色彩,是人静后对动态云的静态处置发生的与之冥想
与离子基蓝融为一体
进入可编程的视网膜场域
像飞向特朗普右耳的那颗子弹
挤压偏见。自由以惊人的后座力
把埃文•武奇推向风暴中心
国旗。狙击手。保镖。
同样体积的海水比淡水重,密度也比淡水大,诗人拿什么来“进入可编程的视网膜场域”远方,云的影子投影在海上,把反射的阳光都吞掉了,海水连天,海可作为云的一块,诗人形容它“像飞向特朗普右耳的那颗子弹”而不是形容像庞大的怪兽隐秘在水下,拖拽着读者在海上颠簸,晕厥。
读此,诗人的在场从自然的“云”迁移到现代科技和社会观念上,“挤压偏见”和“自由以惊人的后座力”则强调了诗人对抗偏见、追求自由见解。“至于风暴中心”与社会元素:通过列举“国旗、狙击手、保镖、挥舞的拳头”等,让一个充满冲突和紧张的社会场景凸显,就像一块海上的云被单独拎出来一样,诗人在这些不安的云中航行:笼子里的猛兽冒充流血的“人民”此句即可为这首诗定调了,西周绝不是闭门造车的诗人,由于职业关系,他周游列国,对各式的人文风物都有所见闻,因此,他的诗大开大阖,再加上阅读量大,内心丰盈而辽阔,的确有一种云之上的觉悟,属实可赞。
想象力如昨天的闪电: 落日,黎明
今天,我关心了一下历史——
云在气流中交兵,意象或为群山
或为黑幕。成就了海的视角:
云在云上,水在云里。形而上
想象力与历史,是想象力的闪电,也是历史的闪电!“想象力如昨天的闪电”,那空中的云在闪电中孕育想象力,想象力在现实中电闪,亦真亦幻,唯落日,黎明不变,信念不变,今天不变,但过了今天是昨天,那么今天我们干什么啦?“今天,我关心了一下历史——”诗人对当下的思考从历史中得来启迪,云会变成雨,雨会变成云。诗人让读者在这些哲理中往返,感觉气压的存在,因为“云在气流中交兵”,世间林林总总,“意象或为群山”,回顾诗的开头:变形。缠绕。构造出意象。诗歌首尾兼顾,谜底“那是海的视觉,云在云上,水在云里。形而上”
综上所述,《云在云上》,诗人抓住云朵这个意象,以自然的动态平衡法,展开诗人的观察力。通过象征、意象和隐喻,阐述自然景象下的当今世界的动荡和不安。最后以“云在云上,水在云里”的形而上的玄学思考方式收尾,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和他之前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古典抒情方式比较,这首诗的超验色彩更浓。非常期待诗人西周创作更多惊艳之诗。
2024-7-16
海恋评读:
这是一首现实题材诗歌,叙述的核心部分无疑是刚刚发生的焦点事件,特朗普被枪手射伤右耳,世界再次哗然,舆论成为风暴中心。摄影师埃文.武奇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而诗歌是为了重述这一事件吗?当然不是。由诗歌还原事件,藉此阐发观点,在一定视角下参与评论并抒发感受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要目的。但诗歌又不同于其他文体,直接记录事件或发表观点。它需要调动直觉找到一个言说的入口,这时候人的感官带动联想系统呈相就发挥了作用,这个过程即物像变为意象的过程。(也是意识流动的过程。)我们看,这首诗的直觉源头在哪里?应该是作者由枪击现场子弹射出瞬间的景象联想到云积雨射向大地,或是由雨点自由落体砸下来的瞬间感受联想到子弹射穿耳朵的情景。这是两个场景的链接和类比。那么这两个场景的类比是否合理?特朗普遇刺未遂无异于本年度最大的国际政治事件。由此事件引发的波谲云诡的政治风暴,政坛风云肯定大过一次疾风骤雨。因而这个类比是合理的,而且恰当。再从这种直觉体验的呈相效果看。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开头,层云密布,风起云涌,雨点从天空坠落的瞬间变成一枚子弹,直击视网膜,然后镜头切换至事件现场。这是一种心理场域的转切,是联想,直觉投射,也是蒙太奇的手法。诗的前五行完成了这种转切,(伴随身体知觉),并引出意象主体。虽引入稍显缓慢,但诗歌场域(情境)的营造是成功的。诗人董眉在解读这首诗时,把这个场域的营造解释为超验和在场,我觉得十分精准和敏锐。诗是具有一定超验色彩的,而超验仍旧是直觉范畴,现实场域,心里场域相互渗透,黏合,共同作用于诗歌的空间立场,将物象与事象之间的距离微缩成一个脉理相通的磁力场,诗人的生命气息即为磁场中心。如此,我们也可以延伸理解:现实场域和生命立场之间没有真实的鸿沟,是一体的,诗从哪里开始或介入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可不可以将这个起点情绪精准物化并找到意与象的有效连接点,成功达成诗境的构建。
接下来对事件本身的叙述没有赘笔“国旗。狙击手。保镖。挥舞的拳头/笼子里的猛兽冒充流血的‘人民’”,两行诗既再现了情境,又表达了观点,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很凝练。“笼子”,“冒充人民的猛兽”,这些隐喻的指向很明显,这里不能只理解为事件中的人物,而应该看成所有处于权利中心的集权者的统称,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内心被困囿的欲望。“自由以惊人的后座力/把埃文•武奇推向风暴中心”,这句诗是此诗的一个诗眼和隐喻核心。西方国家一直鼓吹民主自由,连枪支的售卖和收藏也没有绝对限制,到底是自由还是暴力,霸权?值得辩证。这里仍旧有类比,自然(雨的下落)和政治主张(民主自由的现实生态)。历史的后坐力是惊人的,(一切绝非偶然。)联系更多此类事件,此处的思辨值得细省。
诗的后四行又回到“云”这一意象上来,这里并非只是首尾照应,而是展开更大的思辨。“今天,我关心了一下历史——”由此可见为感受的总结梳理:“云在气流中交兵,意象或为群山/或为黑幕。”“气流”可理解为政治风向,“云”可理解为国家,政体,也可以理解为内心显化的世界实相。“云在云上”,喻指真实的虚空,层层叠叠的实相累加起来我们反倒会看到那个没有实相的实相,一切事件本身都是人性的绞杀,看似反道义的一切,莫不是“道”本身。至此,诗歌完成了隐喻和逻辑闭环(当然这个闭环更多是解读的闭环。)而能够在阅读中形成闭环的诗应该已经完成了它本身的建构。
还有值得一说的是,诗中仍有“闲笔”或表达不够确切的地方,如“想象力如昨天的闪电: 落日,黎明”,这样的句子与诗的整体构造并没有直接联系,更像是诗人的一个创作思路的交代,类似于直接告诉读者,我的想象力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幻之间穿行,时间是一把解锁现象的钥匙。这里也是在试图给诗歌留下一个阅读入口。这种处理是否恰当,暂时无法定论,一些西方现代诗里倒是有这种边叙述边自白的表达方式(如比利.柯林斯的诗。)从意识流的角度来看,这种表达实践未尝不可。通过文本细读,梳理,整体来说,这首诗具有较鲜明的现代性诗歌写作特点,意象和诗歌场域的建构遵循了直觉(身体知觉,意识),内部构造也比较稳健,瓷实。但它也保留了古典抒情诗的情思绵密,表达上比较“形而上”,婉曲,不易懂,因而,阅读时应更多着眼于诗力场的感知而不是精准对位式的解读。
2024.7.18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