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在《惠州日报》应聘期间,收到高瑛老师寄来的《我和艾青的故事》,简朴的装潢、淡雅的色调,一见到就有种平易可亲的感觉。扉页上有作者的赠言:慰怀好友惠存——高瑛 二○○三.三.二十日
      此后整整十天,工作之余我都在书中的59个故事里流连,感慨、悲愤、欣慰、敬佩,错综交织不能自已。那平静又激情难抑的叙述,铭心刻骨的抗争和怀念,凝聚着41载相濡以沫的患难挚爱,记录了冻土层下企盼春雷的顽强蛰伏,给人以劫难之后至真至诚的深刻反思和回味。
      这59个故事,再现了高瑛与艾青共同生活的许多珍贵片断和场景,文中插入的88幅照片、手稿绘画影印件等,更增加了该书的史料价值。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白描式笔法,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家庭细节,其中包括自1975年5月17日至7月3日艾青写给高瑛总计长达万言的10封私信,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对夫妻在身陷逆境时所遭遇的艰辛。掩卷而思,艾青在我的心目中已不仅是一位蜚声中外的诗坛泰斗、舍生忘死的抗日勇士,也是一位忍辱负重的丈夫和执拗率真的顽童;而作者本人,更是以柔肠百结的妻子和轻势重情、嫉恶如仇的烈女形象,凸现在了我的眼前。
      自从与艾青相爱之后,作者就毫无退缩地同艾青站在了一起,为此,一副与厄运结伴的生活重担,便不可回避地压在了年仅24岁的高瑛身上——除了操心一家大小的吃喝浆洗之外,她还要为处在“漩涡”中心的丈夫担惊受怕,并且不得不违心退团、退职,甚至濒临“死给他们看”的人生绝境。然而,在经历过战争生死考验的艾青的开导下,她很快便从怨愤中清醒过来,出于对丈夫政治上的信赖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坦然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41年的朝夕共处,使高瑛和艾青都从对方的灵魂深层采掘到了温暖、激励并照亮自己坚持跋涉的热力和光源:艾青才华横溢、坚贞爱国,刚直宽厚且幽默儒雅;高瑛贤惠聪颖、深明大义,豪侠豁达又敢作敢当。这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肩负着沉重希望的老夫少妻,挈儿携女、脚步踉跄地穿越了一条长达88季春秋冬夏的幽暗隧道。当他们终于走出洞口,回到久违的光明怀抱之后,自然会时时想起在与凶险搏斗时给予过警示、同情、援助和保护的善良人们。尽管书中的《去新疆》、《地窝子》、《“三八”队》、《为了眼睛》等故事对张仲翰、高长发、冯朝东、吴登云等人的描写只是一笔带过,却给读者送来了巨大的振奋和满足。
      尤其是王震将军对艾青一家的长期关心爱护和及时救助,在书中的多个章节里均有提及,而《我们家的大救星》一篇,更是集中刻画了这位共和国功臣的超人胆识和磊落情怀。这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以八千余言加上10幅照片的浓墨重彩,回顾了艾青与王震之间的深厚情谊,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和坚定信仰、锐意进取的共产党人本色。囿于王震对艾青“不准歌颂王震”的“禁令”始终没有解除,使艾青直到王震去世时仍“知恩未报”,这也是与王震保持了半个世纪亲密友情的老诗人一生的遗憾。作为艾青的夫人,作者用她睿智而恰到好处的形式,替丈夫弥补了这个遗憾,让质朴的文字向九泉之下的恩人倾吐出迟到的心声。文中还公开了王震1983年3月5日给艾青的一封信,虽仅百余字,却能从中窥见这位农垦老战士、老英雄豪迈而博大的胸襟。


王震与艾青交谈


      尽管《我和艾青的故事》是一部纪实作品,其主要基调是以忠于历史本来面目为前提的客观叙述,但不少往事和细节的描写都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感情,用词遣句极富形象色彩,读起来也往往如身临其境。其中对北大荒南横林子的回忆,简直就是赏心悦目的抒情散文:
      “我们住的房前房后,一窝一窝的野生蕨菜发出芽来了。一片一片的金针花,开得黄灿灿的,像江南的油菜花。红的百合花,白的铃兰花,紫的芍药花,更多的还是那些不知名的奇花异卉,都接连开放了……郁郁葱葱的树之海,空气是清新的,天是透明的。清晨,当太阳从树林上空冉冉升起,阳光从树叶间洒落下来,林间满地闪动着金色的亮片,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地方。无风的时候,在静静的树林里呼唤一声,就能传得很远很远。”(第60页)又如:“5月的南横林子,雪刚刚化,路被车轧得坑坑洼洼,地又粘又滑,走在上面像扭大秧歌。”(第100页)
      而书中涉及两人日常琐事的对话,更是把一个诙谐风趣的艾青和机敏好学的高瑛展示得活灵活现,其语言之精彩、表达之传神、风格之明快,全无半点雕饰。像《醋坛子》、《马蜂窝捅不得》、《吃猪脑的故事》、《戒烟的故事》、《蛋糕》里的许多章节,都能令读者忍俊不禁。这些闪耀在生活里的璀璨火花,也是这个寻常家庭与众不同的一道风景,它曾使沉重的日子充满生气,为战胜困厄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还有一篇值得一提的《爱荷华“中国周末”》,记述了艾青和高瑛1980年9月中旬出访美国期间,在爱荷华美籍华人聂华苓家的一次聚会。席间,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香港以及美国各地的文艺界朋友,用中国民歌和诗朗诵表达着对中华故土的热爱和眷恋,使人领略到民族优秀文化永恒而强大的魅力。
      1990年10月,我曾登门拜访过艾青高瑛伉俪,并且记住了他们家的电话号码。但直到艾青先生逝世我都没敢打扰过一次,因为这对漂泊动荡了大半生的夫妇,太需要宁静和安闲了。14年后的今天,我又因读到高瑛老师的新作而兴奋不已,并且一再打电话对她表示感谢和祝贺。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进行过多次交谈,得知这是她的第一部著作:“刚开始根本没想到要出版,只是觉得不能辜负一大批老朋友的鼓励和期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了创作。女诗人柯岩还为这个尚未发育成熟的‘胎儿’早早取好了名字,令我无法偷懒更无法退却……”
      读完《我和艾青的故事》之后,我深信:既然古稀之年的高瑛老师能够厚积薄发,在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日后必有更精彩的作品不断问世。        

   
  (原载《羊城晚报》2003年3月13日、《诗刊》2005年3月号)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冷慰怀,笔名渭淮,祖籍江西宜春,定居洛阳60余年,退休前在某大型国企宣传部供职,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早上好,欣赏好诗且中秋国庆双节将近,提前祝你中秋快乐,国庆安康,合家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中秋国庆双节将近,提前祝作者节日快乐,也感谢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后续的同题诗赛及有奖征文还期望积极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马丽 发表于 2020-9-28 11:55
中秋国庆双节将近,提前祝作者节日快乐,也感谢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后续的同题诗赛及有奖征文还期望积极 ...

谢谢您的祝福,也祝您和家人平安健康。有空我会多来参与!
冷慰怀,笔名渭淮,祖籍江西宜春,定居洛阳60余年,退休前在某大型国企宣传部供职,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仔细读了感觉作者很用心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版主
冷慰怀,笔名渭淮,祖籍江西宜春,定居洛阳60余年,退休前在某大型国企宣传部供职,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马丽 发表于 2020-10-10 09:44
仔细读了感觉作者很用心的,支持

谢谢用心阅读
冷慰怀,笔名渭淮,祖籍江西宜春,定居洛阳60余年,退休前在某大型国企宣传部供职,1995年加入中国作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期待作者有新诗歌作品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