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相似意象辉映下的艺术效果

——刘年诗歌《一条大河》赏析

只蝶痴梦

诗的诗写手法与表现形式是多面性的,不应是一概而论的僵化。所谓文不定法。诗亦同理。

诗人刘年的这首诗《一条大河》,带给人的诗意极具痛感。诗人为了呈现一条大河被腰斩的痛苦,以及腰斩这条大河的刽子手的“羞愧”。诗人采用了电影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的核心是将各种画面进行剪辑与拼接,以展示时间、空间、剧情以及人物心理等元素的变化。这种组合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要能够产生出各个单独镜头所不具备的新的含义或效果。”——引。刑场上的受行者的行为,以及他掏出自己下半身裤兜里的纸条递给妻子的遗嘱“欠下的帐,都是要还的”这一振聋发聩的遗言,让受刑者有了另一个身份——被冤死的好人。而行刑的刽子手的“羞愧”却也是对受刑者正义一方的反衬界定。综上种种的意象铺垫,都是为一条被腰斩大河冤屈的定性。而“走近一些/可闻到风中的腥味”也具有极深含义的象征性。在这里受刑者的被腰斩与这条大河的被腰斩具有了同一种痛苦,有了同属蒙冤的共性。“欠下的帐,都是要还的”这句警世之语便之于这条大河有了震慑罪恶的力量。继而,诗人呈现出了这个时代悲哀的一面“袖手旁观,任乌兰布和大沙漠/把落日活活掩埋/每一个黄昏都很悲壮。”这种明哲保身的冷漠,是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是一种议论式的引申。而诗人自己在这个每日都在产生罪恶的悲壮黄昏,饮下了时代的这杯苦酒。“水比想象的要冷淡,肤色和罪恶一样,是洗不去的”。都是诗人的一语双关。最后,诗人又将自己与洁身自好的屈原比照,来呈现罪恶的由来已久,以及正义的前赴后继。沙鸥的眼睛中产生的错觉是对这个世界罪恶的另一种控诉。

整首诗,意象交错,悲壮与悲愤交相辉映,令罪恶无处遁形。



附:

一条大河

刘年



据说,最残酷的刑罚

是腰斩。受刑者不会马上死去

可以看见自己肝胆和热血

以及刽子手的羞愧

可以伸出手去,把下半身扯过来

从裤袋里掏出遗嘱

递给妻子,告诉她

欠下的帐,都是要还的

一条大河,被水泥大坝

拦腰斩断。走近一些

可闻到风中的腥味

袖手旁观,任乌兰布和大沙漠

把落日活活掩埋

这个时代,每一个黄昏都很悲壮

将剩下的半瓶酒一口喝完

跳进一条大河,水比想象的要冷淡

肤色和罪恶一样,是洗不去的

胡杨树上,那只沙鸥

可能以为我是屈原

可能以为这就是汩罗江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