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人的死亡
文/杨碧薇
“我姑妈,死于肺癌。”
学生刚走,空荡荡的音乐教室里,阿穆对我说:
“就在上周。我们刚忙完她的葬礼。”
我在乱弹琴。这是早上十点,
按照惯例,午后才会放晴。
“去年做过手术,医生说,
化疗后,坚持服药,
基本可以治愈。”
“那为什么还会死?”我问。
我想弹布鲁斯,可这把吉他大了一些。
“她放弃了服药。
药物让她很痛苦,
每天都会呕吐。”
嗯,分娩的痛感是8级,癌症却有12级。
换了我,八成也会妥协。
“上个月,她在家栽倒。
送医院,吸氧气没反应。
医生割开她的气管,
把氧气管插了进去。
舌头,拉出来,长长地绑在
脖子后面。”
喔,绑着的舌头……
死亡像一根强韧的皮筋,会把人越勒越紧。
我突然觉得,此时我没有能力
弹一首完整的曲子。
“只要断掉氧气,她会很快死去。
可她的儿子舍不得母亲,
请求医生继续。
她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喘气,
眼珠,时凹时凸,
与顶不破的黑暗,绝望地激战。”
我抱着琴不放,
它在我前面,为我抵挡
迎面击来的寒气。
“凌晨五点,她突然噎了一声,
心率仪上,数字飙到120,
立马就下降了:
100,
80,
60,
40,
20,
0。”
阳光刺透了窗玻璃。我的手指,
在琴弦上快速划过。
六根弦,伴着六个数字,
0,噢,吉他的一弦真细。
“她死了,”
阿穆轻轻说,
“她是被痛死的。”
我以为,
琴弦会在这
猝不及防的指力中,
折断。
其实,
它们只是通过共鸣箱,
发出一阵沉闷的回响。
爱丽丝简评:一首诗能让读者迅速引起阅读兴趣,标题很关键,《一个陌生人的死亡》是个全命题,它其中还含有人物身份和死亡原因的不详因素,猛一看,一下子就勾起了好奇心。如果仅仅满足了这些,未必能让人不忍罢读。不信,我们还是来读诗吧,首句开门见山,揭开了人物的身份,是用一个学生的对话直接告知的,这个讣告的干预性,来得措手不及,让承接者一一一名音乐教师开始节奏无序,琴音乱弹,紧接着的对话,充分显示了她的殷切关怀,也稀释了读者的焦虑,稍稍缓一口气时,笔峰突转,再往下,事情的再叙又在起伏,可谓步步惊心,让一颗心陡上悬崖,继续往下看,可以说剧情抵达高潮,血腥而又残酷的场境:插管,绑舌,喘气,眼珠凸凹不定,直至活人生生看她咽气,直至病人生生疼死。竖行的几个数字,由高到低,多么醒目,一数一锤,一字一坑,兼有作者本能的反应的琴弦实然崩断,一切悲鸣似乎戛然而止,而空气中哀痛还在散播,读者的心还在滴血,泪还在长流,我相信,读者的情感和作者和在场亲人是同步进行的,我相信,作者是在用心用血一挥而就的。全篇小说特征明显,真情抒发夹叙夹议,情感起伏一波三折,人文关怀真实,立体凸现,读来引发对生命敬畏的同识共鸣,这种成功还原现场的原创实验,精准的文字表达,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和推荐。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