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析《雏菊》——
一曲对真善美的颂歌

文/明烛江南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首诗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雏菊既是物自体又是形而上的隐喻。
而文本中对儿童的天真烂漫、初涉人世情态进行的精准刻画,同时又与文本中欲来的风暴形成了一对矛盾。
我们发现,诗中至少有两个旁观者,一个是牧羊人,一个是我。在这里,又呈现了一对矛盾。
即牧羊人看惯风云的淡然处之的态度与我对雏菊命运的深切担忧之间这种截然相反态度之间的矛盾。
在如此短的文本中,诗人集中呈现了如此众多的矛盾,因此使文本生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理张力。
另外,文本的语言亦极具特色。比如诗人笔下的“雏菊稚气、羞涩、打着橘黄的小马灯、向迫近的黑夜睁开玻璃珠般的眼睛”等表达,活脱脱地呈现了童心中的无畏、好奇与天真,隐括了儿童尚不知这世间风暴的凶险这样一种心理,为后文做足了铺垫。
而牧羊人的一甩鞭一努嘴,则呈现出饱经风霜者处变不惊的内在。
行文至此,诗人又用拟人手法,通过“潮水涨了上来,石头压下鸟翅
密林里,兽在潜伏”这样的景观描述,写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般的气氛,极力烘托了风暴将至的恐慌感。
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我并非作者本身,而是诗人心中的另一个自我,换言之,即每个人心中住的那个孩子。他同样具足人类最初的善良天性。与牧羊人的平静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有某种对抗意味。是一种对正气的呼唤,饱含着深切的同理心。
与济慈笔下的夜莺相比较,可以看出,文本对自我否定力与反面接受力的把控,诗人的自身以另一个我实现在场,从而在另一个维度消隐了自身,使情感具有了普适性。而牧羊人的出现则从反面衬托了“对一个同类展示最简单的人类善意,其重要性远胜于任何心灵的精致。(米沃什)”这样的思想主旨。达到了济慈所说的“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审美高度。
诗人大量运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将一对对矛盾集中呈现,行文绮丽诡谲,变幻多姿,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想像色彩,表现了诗人的卓越才华。
但应该指出的是,读者是另外的旁观者,相信每个读者心中亦自会给出自己的评判。

附原作

◆雏菊

文/蒋戈天


薄暮时分,你打着橘黄的小马灯
照亮咫尺天涯

山坡倾斜着傍晚的寂静
晃动稚气,晃动羞涩
向迫近的黑夜睁开玻璃珠般的眼睛

牧羊人的目光望向山那边
甩响风中的鞭子
他努了努嘴,未对此给出赞许或否定

潮水涨了上来,石头压下鸟翅
密林里,兽在潜伏
隔着露珠,我忍不住喊
菊呀,风暴就要来了
赶紧上灯,赶紧掩上小小的柴门


2022.4.18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谢梦主首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辛苦了
奉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周三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牛莽 发表于 2023-4-25 15:05
诗好评的更好……  相得益彰……

牛师夜读辛苦了
感谢鼓励~
斟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