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施舍
    南北  

他一生都在行走的路上,也在施舍
青春,爱情,钱财,仕途,欲望,家
以及看似重如山岳的清誉  

最后他抵达蒙古草原,将肉身施舍给狼
狼食尽他的血肉。洁白的骨
在每个月夜闪耀,持久的光
   
                            无所得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文/海恋

       这首诗让人想到佛陀舍身饲虎的佛典故事。据佛教故事集《贤愚经》记载,佛陀在成佛之前累世的菩萨道修行中,曾历尽苦行,发大悲心,度一切苦恶,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传说,佛陀成佛前有一世为印度宝典国的王子,一次和两个哥哥入山打猎遇到一只刚刚生产了七只幼虎的母虎。因饥寒交迫,母虎甚至欲吃掉自己的虎子,佛陀心生怜悯,竟自伤身体,割肉引血解救了虎母与虎子。最终,王子的肉身只留下千古不灭的灵骨舍利。
       当然,诗人并非要给我们讲故事。诗中的“他”也并非个体,而是指代所有于红尘中行走的人。我想,这首诗更多的是在讲“舍”与“得”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什么是舍,什么是得?本身就是一种辩证,人的一生中,似乎一直都在追逐想要的东西,一直都想获得:青春、爱情、金钱、仕途、清誉……无穷无尽的欲望促使我们只能步履不停。其实,我们不知道,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都在舍弃……所以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佛陀施舍了肉身,得到灵骨舍利,成就了涅槃出离的大愿;“他”将肉身施舍给狼,剩下洁白的骨,闪耀持久的光芒。舍与得如同水火、天地、阴阳,看似对立而又矛盾,却又相克相生,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世间,存于心。
      这首诗的高妙就在于诗人对于人生求索的通透领悟,追求就是一种施舍,反之亦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生命的舍弃并非是对生命的不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敬畏,是洒脱与豁达,是更大的慈悲与智慧。
       然而,以上的理解又终归不够究竟,因为诗中从未提到一个“得”字,“有所得”只是读者心中的臆想,万法皆空,何况肉身和人生的遭际?施舍亦是空幻,无所施便“一无所得”,无所得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