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良知的最后警示
——梅玉荣《最后的朱鹮》赏析
李汉超
众所周知,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不仅是害虫和鼠类的天敌,也是绿化环境的播种能手,还是监测大气污染的飞行哨兵。因而,保护鸟类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所在。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唯利是图,利欲熏心,捕杀鸟类以谋一己私利,食用鸟类以饱一己口福。更有甚者,不顾国家禁令,肆意妄为,丢掉良知,疯狂猎杀珍稀鸟类,使它们濒临灭绝的危险。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环境的破坏和人为的残杀,数量甚为稀少,全世界也不过20多只。女诗人梅玉荣面对朱鹮的厄运,内心遭受强烈冲击,以诗人的悲悯之心向世人、向社会发出警示,请共同保护“最后”的朱鹮。
梅玉荣,1970年11月生,湖北团风人。湖北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湖北作家班、湖北省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诗刊》《芳草》《长江文艺》《北京文学》《星星》《诗选刊》等报刊和多种诗歌选本。 获全国鲁藜诗歌奖一等奖等。著有诗集《手余梅香》《梅花落》《月光倾城》《走神》,散文集《世间最美的情诗》等。
全诗15行,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写朱鹮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水泽越来越遥远”,自然环境恶化,大地上的水面越来越小,作为生活在水边的朱鹮,无异于灾难降临。“天旷云低/四野静寂”,遭到人类破坏的大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寂然无声。沉默并非投降,这或许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无声反抗。“只有过往的风,絮絮诉说楼群的成长/霓虹闪烁”,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只有经过的风在唠叨楼群的疲长对大自然的损害、城市的繁华对大自然的围剿。不仅如此,人类因食用鸟类特别是像朱鹮这样的珍稀鸟类而“餐桌满面油光”。这一节,暗含着诗人对城市繁华的隐忧。
第二节,主要写朱鹮在劫难逃的多舛命运。“道路已经逼仄/优雅的舞台被猎枪占领”,随着环境的恶化,朱鹮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它们优雅的舞姿无从展示,瞄准它们的猎枪随时都会扣响。物以稀为贵,朱鹮是高贵的,但“高贵被两排牙齿咬碎”,它们被制作成下酒的佳肴。它们无论怎么“振翅高飞”,都“飞不过精心编织的网”,都无从摆脱人类的险恶。到头来,“蓝天,成为眼中最后一道明丽”,除此以外,朱鹮什么也没有了。这一节,暗含着诗人对人类贪欲的遣责。
第三节,主要写诗人对朱鹮的无比珍爱之情。朱鹮全身雪白,当朱鹮从我们眼前飞过,那就“让白的白成一道光/刺痛那些空洞的眼睛”,以警示我们朱鹮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当朱鹮在我们眼前被残酷捕杀,那就让“红的红成一滩血/染出展览馆的一幅画”,以启示后人朱鹮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人类良知的展览馆里,面对令人扼腕长叹的图画,只有“可爱的小女孩,轻轻念着”,念着“最后的朱鹮”。这是未来的深情呼唤,更是诗人的虔诚祈祷:请上帝保佑朱鹮!
朱鹮十分珍贵,“最后”是诗人对朱鹮境况的描摹,更是她对人类良知的警醒。全诗短小精悍,其蕴藏的力量力透纸背。这种力量来自于诗人内心的悲悯和善良,来自人类共有的良知和大爱。
梅玉荣是湖北诗坛比较活跃的女诗人之一,生活在小城市,扎根于大乡土,其诗写真诚而执着、恬淡而自然,将自己心灵的震颤与激动,艺术地转化为田园牧歌式的吟唱。诗人卢圣虎说,她的诗“能跳出具体的物事,往往在‘小忧伤’里自然延伸至‘大感慨’,语言如宋词一般优美,意境又如钟吕一般厚重,平静中有开阔之气”。梅玉荣是一位自觉的诗人,有追求,有情怀,她一以贯之地“求真,扬善,尚美”,所以,她的诗歌如愿以偿地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芒,照亮广大读者的心灵。
附:
最后的朱鹮
梅玉荣
水泽越来越遥远。天旷云低
四野静寂
只有过往的风,絮絮诉说楼群的成长
霓虹闪烁,餐桌满面油光
道路已经逼仄
优雅的舞台被猎枪占领
高贵被两排牙齿咬碎
振翅高飞,飞不过精心编织的网
蓝天,成为眼中最后一道明丽
让白的白成一道光
刺痛那些空洞的眼睛
红的红成一滩血
染出展览馆的一幅画
可爱的小女孩,轻轻念着:
最后的朱鹮
(选自《钟山》2015年第1期)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