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广西漆诗歌沙龙评论小辑


在南药园
陈一默

在南药园,我们驻足停留
身穿蓝布的妇女从山顶上下来,她缓慢的样子
让人感受到了云
霞光中,黑夜浸洗过的原野是那么的鲜绿
妇女们在劳作。谁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这朵云围绕着她们,好看的蓝成为了一体
她们手脚麻利,左右配合
把一株又一株的药苗栽进地里,就像种着人间的药水
我没有和她说半句话。只是眼神跟着
由她代替我,缓缓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眺望里看见自己沉静的一生,而后生火煮饭

简评:本来这是一首很应景的“景人合一”的诗作,偏偏陈一默以“云”将应景中的人与景时而拉远,时而推进,让南药园成为生活的一角,尤其成为“沉静”与“缓慢”生活的一角。说到“应景”,大多指的是应景而起、顺势而生、因时而歌的“泛抒情”,这种范式,作为诗歌的一种式样,历来历代都有它存在与生长的理由。不过,陈一默似乎更懂得操控“应景”的别样姿态。这不,她努力放大了“应”的主观性与能动性,而不是简单的顺应与对应。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将南药园从自然的药理向人间的药水转变。因而,诗中的“身穿蓝布的妇女”有云朵的自然特质,又有“手脚麻利”独具人间药水的功能。于是,诗歌最后的转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不应景”的一幕,也就是从药园到人间最鲜活、最温情、最厚实的一幕:“在眺望里看见自己沉静的一生,而后生火煮饭”。(卢辉)


鸟鸣里跑出老虎
高作苦

河山无立锥,老虎去势急
宽阔的芭蕉叶面,老虎摇三摇
山河动,山势陡,飞鸟从峰顶冲向谷底
其间,有落山风,有跌破的旧时代
老虎转灰色,斑斓不值钱

鸟鸣空山静,一滴滴老虎
从树梢滴落,树顶之上
是行将远游的云彩
老虎即是空,用岭南的一万亩杨桃
来换它一次奔跑,用一万次奔跑
来换密林深处,生锈的下一站

老虎发芽,行将被万象吞没
一只只脚印过了江,宽阔的芭蕉叶上了
山幼虎行将归来,天空走近些,再近些
这次看清了,昨夜暴雨,幼虎已被万象推远              

简评:高作苦,他的名字其实早就已经和老虎联系在一起了,我看过他将近百首的老虎诗,一系列斑斓多情的老虎,意趣万千,让我知道他必定也是个虎气弥漫之人。没有些许胆色才情,是断然不敢以虎入诗,饲虎玩虎的。以某一物象,以此开辟专门拓展轨道的写法不多。虎,百兽之王也,取威势之道。它象征果敢坚强,勇猛、威严等。《鸟鸣里跑出老虎》则是意趣虎诗中的一种,从鸟鸣中来,是万象化育的对象。诗三节,第一节是特定的场景,河山中随时准备逃离的老虎,有作者自己设置的一个隐喻的时代,也是这首虎诗的底色。二节意象突出,笔锋一转,岭南空山中的老虎,化身滴落,它的空,它的奔跑,均让人有想象的贲门。末节老虎过江,幼虎归来,诗人动用了宽阔的想象,用他自己的老虎,成全了万象中的老虎。虎的崇拜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崇虎,识虎,玩虎,打虎。这,也许能成为诗人高作苦诗歌中的一张“老虎名片”。(陈一默)


词语落在伞上,是清澈的水
湖南锈才

他在画水,画一段桥
画一个白衣美女,画提一把剑的青衣女子
他画山,最好
不画寺、塔
千万不能画胖和尚,拄着拐杖手持钵盂那种
对了,油纸伞必不可少

一个姓许的药铺伙计站在宣纸外
想起初见

画室外传来女人一声咳嗽
他一惊,没有墨汁了。

简评:西湖,烟雨,白蛇,和尚,许仙,誓诺,雷峰塔,终身误和生死劫。千百年来,都在勾勒着天上人间,文字风流。诗人却要在词语的缝隙里,力求悲智双运,巧妙此中结局。画外之音,诗中之味,言外之意。诗人力图独运。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就在墨汁和惊叫里,许你一段新的传奇。(陈一默)
                                                                     

与一场春雨在深夜里密谈
曹美兰

深夜,春雨由着性子
不管不顾地敲打着窗户
漆黑中,我睁开眼睛
急促地与一场春雨进行密谈

没多久,外面悄无声息
刚才的雨,不过是
深邃的夜空开个小差

我却患上强迫症,反复回想
这一刻,我爱上这场春雨
                 
简评:雨,这是一个承载意义上的客体,主体的“我”,在“春雨”的这个场景里,演绎了一场“春夜喜雨“的诗情。诗精短,3节9句,绵美里的一首短制,有匕首的力量。开头是春雨的个性和态势,以及“我”在这种氛围里的坦陈。雨渐小,中节余音袅袅,似乎又是在暗示什么,开解着什么。末节精短两句,用“强迫”和“反复”这两个词语,点名了题旨:这一刻,我爱上这场春雨。诗歌含蓄,委婉,又耐人寻味。其中拟人手法的运用又给诗情增添了几许新意。“深邃的夜空开个小差”——也不乏这种耐人寻味的深邃。古有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又或:“春雨贵如油”。这一场好雨,必定是浸透了作者的内心,滋润着她万物向上的心灵。(陈一默)


途经澳门镜湖殡仪馆
彭玉玲

一束束花
在殡仪馆外
肃穆列队
花是一样的
只是被冠着
不同的姓名

我不认识
这些陌生的
姓与名的组合
也许见过
却又擦肩而过
像我见过这些花
又遗忘在梦里

简评:殡仪馆,一个黑色地带的代名词。人间,天堂,或者是地狱……特殊介质的特质,承载着诸多人生社会和哲学命题的审视。作者这首小诗,从一个普通的场景出发,以“花束”为代入点,简简单单的一瓢清水,却浇灌着生死的出入场。第一节她写出了“花”和“人”的深刻,这里有“生”和“死”,“美”和“消逝”的映衬及诉求。末节最后两句“像我见过这些花/又遗忘在梦里”,则用一种和缓又抒叹的笔调,发出了意味深长的感触……在花、人和殡仪馆之间,勾勒了一则余蕴袅袅的颤音。(陈一默)


老中医
蓝棂儿

今晚的月亮只圆一半,
月光殷勤,落在老中医左手
请号一号今夜的脉

屏息,指尖轻摁寸关,倾听
疾脉、浮脉、铉脉、滑脉、沉脉、数脉……
脉息微弱,气血两亏
因任督二脉淤塞,经脉尽断
后继不足至另一半脸黑无光泽

药方:以数昼夜静养,
取六钱阳光,三文花香安神
一分水性,十成天地精华
于每日黄昏后将几味药引
入风熬煮至月中十五        

简评:这首诗看似是写月亮,其实也是在写月光,或者是说,是表法一种圆满通透的大自在。妙就妙在,在通感和拟人的笔墨中,化平凡为神思,化平常为我所用,用凹凸玲珑的语言,呈现着圆月中的“满”,颇有一番意趣及美丽。诗写多了,有时我们不得不想,看是生活表面的事物,怎样的去把握好其中的通融和关窍,达到一个“灵”和“动”的境界,以生化出袅袅不绝的诗意呢?作者的这首,似乎就是为这种境界而生的。她的“老中医”看似是约定的,其实也是无处不在。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需要一份药物,一种加持,一种物华天宝式的洒脱怡然罢。(陈一默)


灰  白
何里利

看样子,它对我的辉煌饶有兴趣
而我的痛苦和屈辱,它打算一分不取。
天空灰白,这是个不公平的早晨。

风越吹越斜,树皮开始皲裂。
留下来过冬的水鸟只在湖中心打转
既不游来此岸,亦不游向彼岸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早晨。
我为此裹足不前,深陷于此地。
寒风堆积,开始对冬天进行修葺
首当其冲的是那秘密过多的古宅
它在风雪中有了动静。
树上蜷缩的鸟儿抖动翅膀
准备飞离,离开这是非之地。
恰恰是我的到来,让这个早晨
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一一
我没有认出来任何一个人
他们也把我当成一名陌生的来访者。
               

简评:灰白,即浅灰色。是一个不太绝对也不太确定的名词。在我看来,是趋于中性的存在。作者这个诗名,一开始就暗示了她所要表达的色彩。后面单刀直入的取景,也印证了这一点。诗中的场景是冬天的早晨,“风,树皮,水鸟,古宅”等则是物与作者的关联,在里面是映衬,也有言托。所谓:“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是也。诗歌一开头,作者就点明了自己的处境:痛苦和屈辱,以及不公平,后面的所见所思,则是这种处境之中的探询。我想着是一种生活的体悟;生命的展现;也可能是,一种经历所带来的,暂时的困扰。为什么“恰恰是我的到来,让这个早晨/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呢?作者没有明说,而结尾“我没有认出来任何一个人/他们也把我当成一名陌生的来访者。”,则可以看到她处理情感和诗歌的出口——不胶着,也不沉沦。相反,回味无穷,还是有令人动容的抉择的。(陈一默)


北流江夜月
颜  鸿

跃过龙桥,弯月像飘摇的小船
在无边的浩茫里,缓缓流动
载入北流江直抵遥远大海
我追随它,重返青葱的岁月
恍若比奔赴未来的征程更漫长

但我不愿走向更遥远的旅途
龙桥下是乱石裸露的河滩
醉卧如蛇,早已呈现出疲态
我始终放不下,记住往昔——
在夜的诘问中,北流江接纳我们

简评:要弄清楚这首诗,我想,应该弄懂诗中的“龙桥”。龙桥,即登龙桥,建于宋庆元年,位于广西北流市陵城的东郊,亦是西河流向圭江的入口处。清末,旁边的一条巷便叫龙桥街,一共出了五个举人,所以人们又称“五举巷”。龙桥是深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存在。诗人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场域抒发成诗,其中指向是不言而喻的。全诗弥漫着一种柔软而略带感性的氛围,营造的气息也是捎带迷离和坚韧的。“大海”是一个更遥远的距离,也是一个心灵场域更阔大的承载。而作者在夜月,在小船,在无边的浩茫里,印证着自己,校验着自己的情感,一路追忆,追随,追寻,而最终回到了此地,此景,此时,回到了“我们”。以一种“接纳”的姿态,接纳了自己,和解了自己。“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而已矣。”在一种对内的观照之中,她找准了自身。(陈一默)


稻草人
马路

在飞禽到来之前
稻草人和我一样内心平静
它每天都在虚张声势
每天都为一点小事失去矜持

我不奢望稻草人做我一样的事情
稻草人天生是一个挥手的角色
第一次挥手,检阅了万倾良田
第二次挥手,招来了一阵清风
第三次挥手,送走了一片云彩
第四次挥手,我离开了故乡

简评:稻草人,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的个体。这首诗里,作者没有写到稻草人的“空”,但它却有“空”的属性;没有写到很具体的“实”,但它的确是,实实在在的,站在了我们生活的前面和对面。第一段,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赋予的,稻草人的属性,和“我”互为对衬交映。那么第二段,又从“稻草人”回到“稻草人”,从“我”回到“我”,他所要弹拨的诗意,是深远中又略带含混的。不同的人,应该能在其中读到不同的侧面。( 陈一默)


今夜的月亮是化身佛
凌  丽

月亮跳上屋顶,捏在拇指和食指间
比妈妈讲的童话精巧些

月亮钻出树的缝隙,搁在青梅酒上
从夜空滴落欢喜的泪

月亮跟着我们赶路,急速拐弯又缓慢直行
轮廓分明,飞出烟火味的叹息

今夜月亮是化身佛,幻出诸相
各地有情人,在盘点遐思

祝福没有限额,现代人复制粘贴
就可以任意支取

而团圆,被岁月规定了保质期
去年的人面,和今年的有点不同      

简评:月亮,是千古吟颂的对象。这首诗通过人圆和月圆的关系,作出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它不悖于古代,也不避规于现代。“复制粘贴”和“任意支取”这里可以看出新鲜运用的意思。结尾的感慨应该也是我们的感慨,抒发的意味可以说是悠远而且绵长的。(陈一默)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精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