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海宗月《立秋日》
唐不弃
立秋日
上海宗月
我依次经过了
为考取功名的书院
避世修行的寺庙
在一片田野里看见
一只豆荚,籽粒已经饱满
充足的阳光
让外壳炸裂的声音,更响亮
我无法判断这
是对世界的颂歌
还是为苦难发声
但我知道,很多经历着
秋天的事物,都像一只豆荚
为了这从胸膛迸出的声音
准备很长时间
秋天也会耐心等候那些
在不同的视域空间中长久
内敛宁静的事物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天的起始。在自然界,万物由生长趋向成熟。我们来读一读《立秋日》是如何表现的。
这首诗并没有涉及立秋日的特别之处,其实也没有特别之处,除了是个节气。
诗人以日常起笔:“我依次经过了 为考取功名的书院 避世修行的寺庙”,好像经过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诗歌提供一个最恰当的开场。而诗人不失时机埋下伏笔“书院”“寺庙”,来作为渐进式结构的起点,无疑也是最恰当的。一个诗人需要情怀作为抒发的基础,同样,一首诗会需要情怀来决定高度。在这里,已经初现端倪了。
接下来,诗人的视野开始开阔,并在开阔之中取一特写,进行聚焦。此处的细节描写,自然而然引发出主观上的思维变化和诗人精神空间的展现,由浅及深,由点及面,由下及上。诗人的精神空间以及一系列的思考,对读者形成了一定的启示和指引,使读者继而对世间之物进行某些感悟,这才是这首诗最有价值的地方。以“内敛宁静的事物”来和“书院”“寺庙”进行准确的回应和对话,并以此来作为全诗的收笔。
这首诗搭建在日常之上并超出日常。渐进式结构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层次感,诗人很好地把握了视线与思维,日常与领悟,以及语言与节奏,意象与深度之间的有效关系。以成熟及建立在成熟之上的延伸,来完成对“立秋日”的回应。
全诗色调明朗,具有一定高度,展现出来诗人独有的那份超然,并很好地引领读者完成了一次精神体验。
(2022.8.26晨)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