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灵魂的眺望
——读王跃强的诗《眺望汨罗江》
文/龙洋

        端午节的诗,写得多如牛毛。但大多是应时应酬之作。庸常的诗人无非会走入怀古的窠臼不能自拨。最多就是怀古加上伤今,涉及一些不咸不淡的冠冕堂皇的个人情感而已。其实,这些诗人还没开始就坠入下乘,即使他们拥有娴熟的诗艺模式语言技巧。也救不了自己的命。

        然而王跃强很值得自豪,因为他跳出了这种庸常的“怪圈”“魔圈”。他对诗的理解,他对切入方式和诗意呈现的思想,决定了他诗的高度。观察的高度,理解的高度,构思的高度都来自思想的高度。加上他独特的内容与形式要素把握的诗之思,让他未写诗前就高于常人。随意挥洒,皆成精品。我不妨以这首《眺望汨罗江》为例,略加分析如下。

        第一:诗的第一节,说自己一年一度,眺望汨罗,“泪水四溅”。眼前眺望汨罗江只是一个引子,或是一条诗意喷发的导火索而已。绝不作为重点主体。一般诗者这类作品就不这样。最起码有半数篇幅写怀古,写屈原。而王跃强只是粗线条的勾勒,让它们成为激发自己,说自己话的一个序幕。

王跃强这样处理好处有二:

1.自然巧妙的引入
2.形成诗意述说氛围

因为任何一幕戏剧,主体绝对不是序幕。精彩处,高潮处,引发思考处也绝不是序幕。不宜大写特写,否则就会画蛇添足,有失轻重。打个比方,戏剧中丫环出场只是衬托,最关键的是小姐与公子的表演。大家以为然否?这就是“诗之思”的开端。显然来自写前构思。而这种构思直接决定于对诗的理解高度如何,决定与一个诗人必须具备的思想要素。对诗的思想和理解来自何处?无疑是长期浸淫其中的自我磨砺的产物。花开璀璨,不是因为它学习精通了开放的技艺,而是因为血泪的浇灌。

第二,诗与诗人的独特来自思想的照耀与发光。诗人必须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方式,这才是诗的主体。要有自己独特的话要说,能说;要会独特地说出。王跃强的精华就在这里。这是一首诗,一个诗人可辨性的由来。

       在这首诗主体部分(2—4节)里,王跃强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与屈原的交谈者的身份,记录者的身份,疑问与思索者的身份展开。这明显高于一些人自我定位为观察者,凭吊者,感悟抒发者的身份。诗人写诗必须投入自己的全部身心,他必须是一个表演自己者,他得沉下去,而决不能是一个简单轻松的旁观者,浮在表层的廉价评论、指点者。

       而王跃强为自己这样的角色定位的好处就不言自明了。第一,站在高处,深处,思维及抒写的视野广阔,舞台广阔。第二,置身其中,有零距离亲近感,易于独特地有话可说,要说,而且说清说透,说巧说妙。

        第二节, 王跃强伫立于汨罗江畔,找“逆流而上的风”,找“几粒沉重的汉字”,为浮世书写“伤痛”,其视野何等辽阔,其情感何其凝重。便是选择自我定位巧妙的有力证明。其实这只是序幕的延伸,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现实作用,它预言着精彩和高潮的到来。

        诗第三节,与屈原展开灵魂对话,揭示自己与屈原的共同“悲愤”。其终极目标在于浓墨重彩地肯定屈原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这里由于零距离的灵魂接近,诗人几乎与屈原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同感慨。

        诗的第四节,作者对抒情非常克制。其实这里进入了纵深,所有的“茫茫”之思,似乎隐形,实则诗意直抵内心。仔细品味,让人感慨良多。让我不由得联想起两个诗:心事茫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让我以一首古诗作为这篇读评的总结也是结束语吧:

登飞来峰   宋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附原作:

眺望汨罗江
王跃强


每年今天,我的眼睛
都顺着芦苇叶,向汨罗江眺望
屈大夫纵身一跳的地方
是我泪水四溅的故乡

每年今天,我都在水边怀念
找—群逆流而上的风
挑几粒沉重的汉字
给红尘浮世,写下伤痛

如果有酒,我会自斟自饮
昂着头
与一个高傲的灵魂对话
汨罗江的水至今没有变样
它的流淌
因一个诗人的悲愤—死而名声响亮

每年今天,我都像只山鹰
寻问天空屈大夫的去向,答案
却距《离骚》《天问》《九歌》越来越远
我从岸边往江上望
望到茫茫
我从自己往高山望,望到茫茫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学,晚上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好诗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洋老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晚读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十八部天龙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6-13 23:05:28
感谢各位老师,龙洋敬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下午问好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学习!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读佳作,问好老师!敬下午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再读佳作,问好老师!敬下午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