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倾听内心深处的表白
——读松山居士的诗歌


文/孙明亮


当有一天,我们猛地醒来,发现我们早已离开了原来的位置,当初那些轻易就能捕获我们的美、快乐、身边的一切,它们依然在那里,而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去感受。情感麻木了,心不再柔软。但是你知道,真正长久陪伴我们,让我们内心获得愉悦和美好的,恰恰是那份宁静。当我们读松山居士的诗歌,一个内心安静的人,一个依然没有离开原来的位置,一个人依然在那里感受那份宁静。 我们感谢大自然,在进化过程中留给了人类丰富的感官,让我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遐思,也因此,人类才创造辉煌的精神财富。诗歌就是其中之一,而大自然也给我们提供了无尽的馈赠,诗人笔下的山、燃烧、写生、遐想的脚步声、白杨树,我的北方的奶娘、杭埠河,那律动的脉搏、江淮的草,我想人们之所以喜爱,正是源于诗歌唤醒了人们类似的情感。

在当今时代,以金钱为轴心的物质逼迫精神的旋风,吹刮得价值迷失、意义虚无。人的生存,陷入道德沉沦、灵肉撕裂、人性异化的悲苦境地。置身于此种文化历史语境中,诗人承担着和大多数人一样的生命之痛。面对这世俗生活的困顿,诗人以人本主义理性的圣洁之光,照彻眼前迷茫的雾障,揭出病症,写出痛感。即使爱,也是带着疼痛的爱。诗人的笔离不开自己的生命体验,时代语境与个体生命的相互激荡、碰撞,从而促使我们每一位敏锐的读者去触摸这生命之思。人生匆匆,总在路上。我们读《奔流,至宽阔无垠的平缓与宁静》,诗人以展开式的结构,从远古到至今,为我们寻找一条宽阔无垠的平缓与宁静,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从那里来。


何止龟壳,谜一样的符号
埙、箫、石剑、唢呐,残阳冷血、猎猎狼烟
还有两岸
城墙上那些斑驳的姓氏
壶口那奔腾不息的瀑泻
塔克拉玛干沙漠屹立不倒的胡杨
刻在石头上的葬花吟
出没于绿林的侠肝义胆
藏在耳朵里的七十二变
滚滚长江东逝水
苦难与坚韧的万里征途
以及融入两岸——
空中花园、金字塔
魔山、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

奔流,奔流,奔流
奔流不息的亚洲铜
饱蘸世代沧桑
在丰满的羽翼上,淬炼
一柄大写的长剑
在山谷上空盘旋,与激流险滩共舞
携手趋于完美的波浪
最终,归于
宽阔无垠的平缓与宁静

诗人以冷抒情的笔触,表面沉稳,波澜不惊,外表感觉不到大的情感波动,但我们隐隐约约有一种期待,无限蔓延的空间,从龟壳,谜一样的符号开始,到埙、箫、石剑、唢呐,残阳冷血、猎猎狼烟,诗人一路走来,城墙上那些斑驳的姓氏,瀑泻,胡杨,葬花吟,侠肝义胆,七十二变,以及魔山、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历史的潮流,滚滚不息,饱蘸世代沧桑,一柄大写的长剑,在山谷上空盘旋,与激流险滩共舞,最终,归于,宽阔无垠的平缓与宁静,实现自己的归宿。诗人通过一系列客观的事物,通过其升华的可以画等号的意象,把情感情绪这个主观东西深埋其中,通过视觉效果深埋听觉,通过词汇意象深埋所有的主观意象,表面波澜不惊,实则内心暗流巨大思潮涌动,在不知不觉中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十世纪初,意象派诗人为了克服浪漫主义矫柔造作,堆砌词藻,无病呻吟,充满了甜的发腻的比喻,或是庸侩的教诲,用意象为思想找到了血肉之躯,避免直接地表达主观感受,集中凝练,用意象去束缚主观情感,通过意象来思考和感觉,通过主要的意象原件,内聚为一种向心式结构。诗歌《山》,围绕这一意象而写成,所思所想都和山本身的特质相融而显现,而诗之主题则是对诗的意象的态度和总结。

任凭,拔光它的头发
扒掉它的衣服
切割它的肌肤
它不开口,只保持沉默

它只是与时间或雾霾
达成了某种默契
它或许想说,愚公
只是一个励志的传说

那么山洪和泥石流
是不是它倒出的一杯苦水?
或是宣泄的某种情绪?
它从不开口,只保持沉默

这里的山,也许就是诗人所要写的人,写山不见山。其特质不就是一个人吗,这是山的特质,也是人的特质。诗人在这首诗里,我依然看出诗人冷抒情笔调。一座山被砍去了树,变成光秃秃的,山不像山,田不像田,这些只能压抑在心里面,不能说,说了也没有用,它不开口,只保持沉默。至于结果怎么样,只能让时间来回答,或是自然现象来回答吧。或许自己安慰自己,将来会有人来改造,等待愚公移山,只是一个励志的传说。任何违背自然规律,蛮干瞎干,都是会得到报应的,诗人没有说,但是诗人心里明白。山洪和泥石流,它们可不管你,它们不高兴了,就会来个痛快。诗人这是痛感写作,却沉得住气。作为生命现实的个体,它会让你认识到,个体最直接、最赤裸、最自由的姿态,不是争辩,而是关照和诗性地选择个体对世界的态度。它从不开口,只保持沉默,你对山怎么样,山就会对你怎么样,这就是矛盾的消解,这就是我们得到的结果。
      
我们读诗歌《燃烧》,致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20世纪德文小说家,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相当数量的短篇本质上是智慧寓言,无需探求寓意,仅仅是智慧的一种形式。长篇小说用迄今为止最客观深刻的叙述事实的手段,挑战人们对传统坚守的决心,在此过程中几乎一切事实都被叙述重新创造,读者对此除了接受不应该有别的任何目的。因其小说技巧超越其它一切同时代小说家,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不再把创作看做纯美学的事,而看作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燃烧的过程。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学途径把它引发出来,我就要撕裂了!”

如果这个世界,需要
美丽和温暖,我愿意
变成干柴
变成煤炭
变成陨石
变成岩浆
点燃孤独,焚烧恐惧
发出一丝光和热
你只需为没有苦难的灰烬
留一块小小的墓地

诗歌是致卡夫卡的,我更认为这是诗人自我写照,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通过这样一个历史人物,表达内心的秘密,许多生活的苦恼、压抑,许多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情绪,都通过诗歌来呈现。这首诗没有技巧,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随着情感叙事,但能够让我们跟着这些熟悉的事境和情境一起感怀。尽管当前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诗人的体验、情绪和感受是不会改变的,所以真情实感是打动读者唯一的途经。诗人的可贵之处就是用真情写诗。在这首《燃烧》中,我读到他对生活的反思,习惯中的英雄主义式的崇高和赞美感已荡然无剩,重构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已脱离了英雄主义的崇高,而是表达纯个人的伤感。这首诗就这样表达了诗人内心中的燃烧。

当有一天,我们猛地醒来,我们依然站在阳光下,捕获我们的美、快乐、身边的一切,它们依然在那里,我们可以全身心地去拥抱,这是诗人的追求,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表白,我们在静静地倾听。

2021年11月28日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品读,问好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老师赏评,下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孙明亮 发表于 2022-4-29 18:02
谢谢老师赏评,下午好

五·一节快乐!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汤胜林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5-2 18:54:46
用心的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谢谢老师赏评,上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