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手格一组写海景的诗
迪夫
浙江温州青年诗人手格近年日渐成熟并以越加厚重的诗章在诗界产生影响和冲击力。他是个勤奋的诗人,作品颇丰,今天我仅就他写的一组有关大海的诗,说说我的读后感受。
写大海的诗,容易,又很不容易。因为大海很好入诗,便于抒情,但要写得好,好到具备个人标志和语气,让读者尤其是对大海有认识的人读后被撼动,还是很难的。写海的诗,浑然天成自有个套路似的,尤其是浙闽一带的诗人,与大海为邻,与大海一起呼吸,必然就产生了很多“海洋诗人”。老实说,绝大多数诗人在重复大师的同时也在重复自己,写大海这东西极易陷入纯粹的主观性,变成一种泛滥的低级抒情而毫无新意。要么将自我想像成海边石或树,与辽阔深远的大海作一种对峙性的意象交叠,从而进入心理震颤并抒发小小哲思,这种写法几乎成为“海洋诗”的陷阱和诗性毒药。我本人曾在这一带工作多年,对其独特美妙的海湾及以海为生、向海讨生活的人们感触很深,但一直对写海洋的诗不大敢下笔。
今天我读了手格的诗。首先我得说,手格写的海景诗,让我感动,它们是态度鲜明的,独特的,属于手格的,当然也是属于那片海域的。
以下我就就手格的诗,也来集中讨论类似于写景的诗,如何做到出手不凡?
我想说以下几点:
①写景是种“白描”,但要揭示出景色内在的神秘感。也就是说如希尼那般的白描也能把家乡普通的事物(景或人)神化、幻化。手格在《渔寮月夜》这首诗中,第一句就带来了神秘气息,“是另一个出口在召唤”,下面的所有内容就此沉陷于这一神秘中。倒不是说写月夜就有必要写得神兮兮的,而是月光下的明暗黑白,流动与闪烁,不是更具梦幻感么?只要是写相对静止的景物,就有必要通过揭示内在物来焕发动感,这个动感当然只能幻化为神秘,让漆黑的泛白,让凝滞的流动,让本属于自然的呼吸“拟人化”。在《在霞关港》这首诗中,“高处,一只横飞的海鸟突然变向/像一块砸入平静的石头,突然静止/停在露出水面的木桩上/变成一个小黑点”,这是个意象,但是个神秘的意象。所以我以为如何让你的景物诗植入“神秘的意义”,恐怕是个基本功,也就是揭示其神秘性的同时,能够让语言不那么发紧,做到轻松而自然,乃至率性而幽默。当然如果能够析出前人从未提及的某种启示就更好了。
②写景必备长镜头和广角镜两大利器。写景诗仅用一双眼显然不够的,比如写海,仅用一双眼略等于渔民所能看到的,而不是一个诗人。手格在《渔寮湾日出》,先是把镜头放在微观的各种花草,然后猛然跳开,拉伸至远景和广角,让我们“从一个岛屿来到一个更大岛屿”,诗人的这一处理十分干脆,一点也没拖拉,因为他要为日出作准备。显然把日出布置于天际和波涛,以及沙滩上,更为壮丽。我们在写景时常常为远近景的先后出场和中间频繁转换伤脑筋,因为处理得太俗套,和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就没什么差别了,但如果太跳,又会不自然。我们还是回到《渔寮湾日出》这首,诗人在第三节用意象把远近的界限模糊掉了,“海上来的诗人像太平洋吹来的风”,当然此处的“诗人”是拟人化的,仍是风,但这个风因为拟人化,就会产生细节,从而把宏大的日出场景反射到具体的事物上,一起反衬着烘托,如“它们的山坡上/野柿子在散逸的枝条上/一个接着一个点亮”,读到这儿,已说不清是全景还是缩写了。当然无论场景如何描绘,所描绘的场景也必须有一个主场景,一个主题,一个点,一条线,甚或一个颜色或声音,让它从头贯穿到尾,这样无论你在镜头怎么推拉收放,如何摇晃,最主要核心的东西仍在。还举《渔寮湾日出》,它的主元素是光芒和东升。
③写景的准确在于诗人内心的真诚。写诗当然和摄影不一样,但有点类似,但和拍照就完全不同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实”与“不实”的问题。诗写景的准和如实反映具象也是两个概念。拍照是记录一个现场,准确度最高,但它不是诗歌的准确,也不是摄影的。诗歌的准确,我以为就是该写的东西写,不该写的忽略或隐藏,其它模糊处理。最该写的部分,还要用意象去写,从而达到诗性的最大准确。诗人在《渔寮月夜》中写到:“光的琴弦/醒目又纤细,照耀涌动的墨玉/一路照耀/到我脚下——”,非常准确地描绘了静夜月色。由于抒情的需要,诗人往往容易借景生情,一不小心情感泛滥,从而暴露自己内心的虚伪和做作。只有真实才能捕获读者的心。由于诗人长年生活在海边,他对海是熟悉的,对海边以海为生的人也是熟悉的,但这种太过“熟悉”有时反而成了诗歌写作的障碍,反而会写出不准确的诗。所以如何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把自己设想为第一次从北方大漠奔到海边来的人,从而让大海不仅成为词语变化的产物,同时也激发出生鲜的诗意创造的精神自觉。这就如一个离开故乡多年的人,写怀乡的诗反而更感人的原因,即远离、产生陌生=焕发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效果,这是诗的诉求,也是诗歌美学的基本点:真诚与坦白产自有效距离。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实”:诗人正视自我灵魂的真,用这种真向双目所及之物投射情感,从而“化”出一种“虚”,一种有细节的可爱的“虚”。
④写景不一定讲透视法,它更接近于抽象画。总有多重画面和意象的叠合交叉,变异和生长。我这里随便抽取的手格的五首诗,没有一首是规规距距写生的“画作”。景象中的大团的黑和局部的雪亮或鲜红,凝滞的山和动荡的水,寂静与喧响,是个揉合的关系。你看诗人于《在霞关港》这首诗中,把水面,渔船,海鸟,石头,木桩作为材料随意组合,每一种材料都是存在的,也是真实的,但被诗人处理过的意象化的场景现实中就不一定能看到,因为多了诗人的想象。凡想象产生的东西一定是多维的,也是不确定的,是摇晃的而不是凝滞的。抽象就在于其流动性,多变性与立体化,如毕加索的画。手格的诗,很关注或把控自己的想象不至于天马行马式的乱来,避免过分浪漫的奢华铺张,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有节制地展开想象之金翅,拒绝想象的空转、无效劳动或重复建设,使得想象是有根之巨木、有源之深水。从中我已听到浪声,鸟鸣,打渔人发出的响声。手格在《在霞关港》这首诗中充分展示了自己过硬又聪明的剪辑意象的功力。这些意象既是现实与经验的,也应是想象与虚设,途径是把现实之景置入诗人内心心理空间,用内心的血和光加温,辐射,将现实心理和抽象化——有时我们将这一加工的复杂“化学”过程称之为禅定。我不知道手格是否对禅说感兴趣,他的某些诗总有禅的清香扑鼻而至。
⑤手格的诗歌语言策略很值得肯定,非常扎实厚重,有力道,简洁,很讲究炼字的功夫,尤其没有那种书生气。我不认为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甚至他可归入偏传统唯美一类,但他又与浙闽一带更多的传统诗人比,语言上又有鲜明的先锋性。他所用的动词都很稳健,拒绝采用心急火燎的词,他所用的形容词又有很强的粘性,被其修饰过的名词并非因此穿了一件外衣,而是被定了性,成了一个事实。他的诗歌中写声音不多,即便有,也不是那种尖锐嚎嘶的,而是沉着或有点脆脆的那种。我进一步在他的诗中寻找颜色,没有大红大紫,他不强调艳丽,即便写日出,都没写到红彤彤的色彩,只强调了“黄金”,而后者也只是一种沉着的颜色。更多的,我看到类似“在黑色瞳孔上切割出虚空的白”这样的句子,黑与白是其基色,就像黑白电影,也能表达鲜花盛开的村庄。刚才我已说了手格用词很讲硬度,但不代表锐利,即便有些词也有刀锋,但也是经过钝化处理过的。手格的这一语言特色与他的年龄未必符合,他还是个冲力十足的后生,但其诗歌语言已见纯熟的老道。
⑥手格这几首诗歌情感的处理同样值得肯定。他很成功地把情感揉合在意象中,有很强大理性的力量,同时也具感性的跳跃,跳跃也可能是默默的,一小步的,或只是影子作了位移,或本体并没动,只是它周围的一切潜移开了。如果是禅性的跳跃,那就没有什么变化,是心移心跳了而已。手格最后一首诗总体上体现了这种情感在景物的投射上最终的和谐和稳定。让一首诗“安顿”下来,并不容易,诗中也应有主心骨般的意象,起统治的作用。目前手格诗歌并没有刻意求新求奇,不然可能会流于“求怪”。他似乎并不想颠覆式的夺人眼球,连尝试一下的冲动我在他目前的诗歌中也没找到。但不代表他的下一步会求一些变化,从而让我们惊奇,当然不会吓了我们。我特别推崇手格在《渔寮月夜》这首诗中,不同意象间的切换和跳跃,显得大气,也很从容,众多小的意象组合成一个大的意象,大的意象是和谐的,而小的意象一定是冲突不定的,所以意象的结合排除了所谓的“不合理”,只要总体上能够成立。在某一特殊意象的读者认可的问题上,我认为诗人在诗歌布局与推进方式上,对将读者的“代入”上影响很大。要求意象的感染力,让受众着迷,从而一路跟下去。不能指望读者对每一意象都有天然觉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带节奏”,这种功夫大概就是一首诗的模式内置吧?
作为一篇短评,我可能已经写得太多。我很欣赏并喜欢手格的诗歌,这与我和他个人交情没什么关系。今天我对他几首诗歌的评论,有可能尚是表皮层的,在再多读一些并能与他作更多交流后,可能会有新的判断。
手格是温州苍南诗人,临海,海边人靠海吃饭也以海为生,当然在经济大潮后,这一切早已变化。但基本的生态与海相关,此点永远也改不了的,就像手格的诗歌暂时离不开海水和山石。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年轻的手格还有很远的路走,当然可以走很快,在原有题材写作更鲜明更独特的基础上,也能力拓更多题材。同时诗歌语言多些体现当下疼痛和深沉哲思,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期待。
(2022.04.03~04 深圳)
附:
手格诗二首
渔寮湾日出
在凤尾蕨、龙须藤、桫椤以及杂草
从一个岛屿来到一个更大岛屿
的时刻,黄金座驾
踢踏着遥远大海的波涛
准备启程
浪花轰鸣着海底的隐秘滚过沙滩
海上来的诗人像太平洋吹来的风
踏足渔寮湾曲折的海岸线
一个个嵌入陆地的海岬
——那些埋藏黝黑心事的凹陷
它们的山坡上
野柿子在散逸的枝条上
一个接着一个点亮
像汤谷的无数个日出
同时来到眼前
此时,张开衣襟
兜住光明的那个人在蔚蓝中升起
渔寮月夜
是另一个出口在召唤,明月浮现
在广袤的幽不知深的黑暗隧道里——
边界清晰的
光的明亮背影
拖拽着
坠落的
整片大海的幽暗
在高速的分离中
拉长的
静止的
光的琴弦
醒目又纤细,照耀涌动的墨玉
一路照耀
到我脚下——
它的升高是我们在不停地向低处跋涉
一道布满缺口的刀锋
斜斜地拽过庞大的磨刀石
无数细碎的浪花闪耀着幽微的白光
切割过黑暗的幕布
潮水涌动是一次次挥刀的过程
涛声翻卷着深底的隐秘
默默地撕扯出白银的低叫
拍打在沙滩上
有三个更加黑暗的影子
像三截焦黑的木炭
有人在高声吟唱——
今日真好,只有三人
这时,汤养宗、聂权和我
走在沙滩上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