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以下为“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三期评论参评作品;
二、请初选评委投票,每人投3-5票;
三、投票时间:4月15日—25日;
四、本帖为投票专帖,除评委外,其他人请勿在此跟帖。



1、技艺与自然
——简评薄小凉《妈妈》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技艺摹仿自然”;我们也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自然”和“生活”被视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似乎已成为古往今来创作家们的共识。就我们有限的写作经验来说,有时深感江郎才尽,灵思枯竭,追究起来,似乎也是因为少了一些活水的注入,少了一些生活的真实体验,以至于没有动力,没有底气,机械般重复着陈词滥调,越来越无味,如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写作的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苦闷吧?然而有的人却不同,她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如春风般带来生机,能使冰雪覆盖的白纸解冻,使万物欣欣向荣,展现出生活应该有的样子,不论贫富,不论悲喜,哪怕五味杂陈,终归是津津有味的。

拿薄小凉的这首《妈妈》来说,它只有八行,都很简短,也很生活化,都是我们平时挂在嘴上的。但就是这些简单而平常的字词,组合起来却有一股力量,直达人的内心,触碰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们知道成年人的生活都不容易,尤其人到中年,被千丝万缕的网束缚着,上上不去,下下不来,悬在半空,再苦再累也得坚持着,忍耐着,而在这样的心境下,有时会突然变回孩童一般,轻轻唤一声妈妈,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包袱,瞬间卸下,心变得像花瓣一样柔软而纯洁,在阳光下舒展,在微风中摇曳。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写得自然,这是再好不过的,自己写得顺手,别人看着也不别扭,可看似这么简单的事,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们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不过是把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也有时,我们努力想要变得诚恳,搜肠刮肚却发现没有什么值得一提,全都索然无味,这是因为缺少技艺的原故吗?当然,审美的情趣是需要积累的,表达更需要技巧。生活和自然就像一个球体,圆润而厚重,语言则像杠杆,用杠杆翘起球体,用语言提炼生活的原汁原味,薄小凉为我们演示的正是这样的技艺。


2、山高路远天寒,亲情通灵温暖
——读薄小凉《妈妈》有感
                       
写亲情的诗很多,尤其是写母亲的,屡见不鲜也大多是乏善可陈。造成这种现象,大致是因为一些作者对母亲无节制、无限夸张的歌颂赞美。在这类作者眼里,母亲是完美无缺的,是神一样的存在,TA们会极尽储存于脑海中的所有优美的形容词汇,去刻画一尊比圣母玛利亚还要完美的神像。但是,塑造这样一位母亲,还是这人世间的母亲吗?我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样金光闪闪、光芒万丈的母亲形象,是不吃人间烟火、不具人类血肉的。

而薄小凉写的这首《妈妈》,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了,情感诚实朴素、简单直接,通篇没有一个夸张修饰的形容词,自然真实可信,凝聚直击人心的力量。

薄小凉的诗歌基本上是用口语写作,本诗也不例外。短短八行,两个地名,一喊一应,看似简单,却蕴藏着饱满充沛的情感张力和复杂缜密的心路历程。山东,安徽,是两省两个地理位置。从网上搜索得知,薄小凉是山东邹城人,现居安徽濉溪。

山东位于安徽的东北向,“山东冷了/安徽冷了”,这是自然气候动态顺序变化,但是在对气温的体感上应是倒序的,是因作者在所处之地的安徽感到冷了,由此想到,山东已先于安徽冷了。这样的描述,对于远离故乡的薄小凉来说,其含蓄的思乡之情是力透纸背的。两个地名拉开了诗歌的空间,而在两个地名孰先孰后的排列顺序上,也可见文字背后作者的细腻情感。

“我有时候无意中/会喊一声/妈妈”。唐代孟郊的《游子吟》,写尽了天下母亲对远离家门的子女们的慈爱担忧之心,而寒凉世态中,薄小凉“无意中”喊出的这一声“妈妈”,显然是发自内心的潜意识行为,这其中体现了双重含义,既有对母亲的无限的担忧,又有对母亲的无助的依恋。

“妈妈/也可能/会无意中/‘哎’一声”。读到此处,我估计会戳中不少人的泪点。虽然薄小凉对妈妈的这一声“哎”是“也可能”的冥想,却也是换位思考,替天下母亲挂念天下游子。霎时,诗歌打开了诗意的无限宽阔的广角镜头,我似乎看到了同一时空中、相隔千山万水的一对母女在一呼一应。因此,我更加相信了母子连心,相信就算背井离乡的游子远在天涯海角,只要叫一声“妈妈”,必定会听到那一声慈爱且温暖的答应。


3、韵味绕梁的“无意”
——浅析诗人薄小凉的《妈妈》
                           
从某个角度而言,妈妈是个母爱的代名词。哪里有妈妈,哪里就有家;哪里有妈妈,哪里就充满了春天般的温暖。所以,诗人薄小凉这首以“妈妈”为题的诗歌,不言而喻,它要表达的主旨,就是歌颂母爱。

妈妈这个题目也是诗眼,抓住了这一点,一切便迎刃而解。古往今来,写母爱的诗歌多如瀚海,写得好的也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出新,是写好这首诗歌的难点。

薄小凉独辟蹊径,大胆用口语来写,收到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口语朴实无华,拉近了诗歌和人们之间的距离。口语源于生活,易读易懂,情感相通,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当然,这只是这首诗歌的特点之一,更重要的特点在于这首诗歌的构思巧妙。妙就妙在,善于构造特殊的环境。其一特殊的地点,诗人把诗歌中的母子安排在不同的地点,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安徽;其二,特殊的气候,诗人把诗歌中的母子都安排在一种天气转冷的时刻。然后,再故意制造两个无意,作为女儿“我有时候无意中,会喊一声,妈妈”。这表明女儿对妈妈的依赖之深,连天气变冷自己加衣服都要妈妈管。这也从反向说明妈妈对儿女的爱,真是到了无微不至。而身处异地的妈妈呢,在天气变冷的时候,也会出现同样之举,“会无意中”“哎”一声。为什么?同样是母爱真情的流露,一直把儿女挂在心中,感觉从未离开,天气冷了,在喊自己给他们拿衣服。所以,看似无意,其实是习惯成自然,是母子心连心的爱。

你说,作者的这个构思妙不妙?两个无意,韵味绕梁。全诗没有一个爱字,却把这种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所以余以为,薄小凉这首只有八行的口语诗,大获成功的秘密就在于语言贴近生活,巧妙的构思。


4、薄小凉的“厚大暖”
——薄小凉诗歌《妈妈》赏评

薄小凉,尽管只是一个笔名,但似乎我眼前立时就站定了一个身影单薄、瘦小,在寒冷的天气里冻得嘶嘶哈哈的女孩子,她可怜巴巴的眼神里燃烧着被怜爱、被温暖的期盼。  我的这一想象很符合当今社会为生活疲于奔命的女性,她们身单力薄,却要被男人压榨,被工作压榨,被社会压榨,她们实际上背负着数座大山,而她们对生活的祈求却少的可怜。  有时候她们只敢期望亲人能够安康,生活能够留给她们一点点的时间去想念自己的母亲和自己的孩子。在这个时候,她们是温暖的,她们是幸福的,她们会短暂地忘记自己经受过的和正在经受的甚至未来依然无法摆脱的痛苦。  倘若是诗人,她们就会拿起笔,把自己对亲人的牵念写出来:  妈妈 薄小凉  山东冷了 安徽冷了 我有时候无意中 会喊一声 妈妈。妈妈 也可能 会无意中 “哎”一声  我知道薄小凉是诗人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但我之前读过的她的作品和这一次有所不同。在这首《妈妈》里,她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技巧,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想以及完全可能的判断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然而就是这样简单而真实的语言最有打动人的力量。  简单的语言一旦拥有了打动人的能力就不能再说简单了,无论从厚度上、广度上甚至温度上就不再是视觉可见的体量了。寥寥几行文字,就让我们体验到了这贫乏的人间还有着心意相通的情感,就让我们知道应该珍视自己曾经无视的亲情、爱情、友情,因为这些一旦失去就很难再有。  一个和我们同样挣扎着的女诗人,用自己的感觉宣教于人间,善莫大焉。然而,诗歌之外,她仍然是那个卑微的草民,仍然是那个在寒风中冻得嘶嘶哈哈的小女子。


5、简评薄小凉的《妈妈》

初读薄小凉这首《妈妈》并未觉得怎么样,而且开头还给我一头雾水,为什么要说山东冷了,安徽冷了;而不说北京冷了上海冷了;后来我才知道薄小凉是我的济宁老乡远嫁安徽,这句我就理解了。至于下面的我又读了几遍之后才恍然大悟,也才真正感受到诗的魅力和薄小凉坚实的诗歌功力。

诗人张海滨曾经说过:诗写到最后要去花去叶,只留圪针——扎人。无疑薄小凉的这首诗做到了,在这首诗里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惊艳的句子,就像我们面对面的谈话:山东冷了  /安徽冷了/有时候会无意中喊一声 / 妈妈,妈妈。在这一节诗中我认为“无意“应该是作者用的最无可替代的词了,因为就是这个无意暴漏了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对母亲对家乡;也是这个无意让一段拉家常似的言语拥有了诗意,拥有了勾魂摄魄的能力,这或许就是诗人和诗者的最大区别吧。

我们接着往下读:也可能/会无意中/“唉”一声,诗至此结束,而那一声“唉”让诗意达到高潮,让作者身在安徽心在鲁的思念之情和无奈之意尽在诗中。也恰恰是这一声“唉”感染了所有读懂诗意的人。

对于薄小凉我并不认识,更无从了解,我只是从她的这首诗中读出了她对母亲的思念,和对故乡的不舍,在此我也想对作者说一声:故乡变化很大,疫情过后可以回家看看。


6、浅读薄小凉的诗《妈妈》  

写妈妈的诗不乏薄小凉之先例,他们各有千秋、各有各自的感知情感与风味。很长时间没去原创诗歌论坛了,原因95岁高龄的母亲有病卧床不起,我只好尽儿子微薄之力在她难受痛苦时,日夜守在她的身边。当小凉把她新作《妈妈》微信于我,此时此刻有一阵风吹过。"山东冷了/安徽冷了” 也许是一种无法根治的流行病,传染给我: 山东冷了/安徽冷了/辽宁冷了/世界冷了/我也冷了。 简直冷的异常强劲,反弹到痛苦不堪的心灵深处。"我有时候无意中/ 会喊一声/ 妈妈。妈妈” 也许这种“无意中”,笔触似乎轻得微乎其微,但细品作者却别有良苦用心,儿女之情跃然纸上,你听:"会喊一声/妈妈。妈妈",这妈妈之音变得更加伟大,不绝于耳: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薄小凉的诗似一眼清泉,伴随儿女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正如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如她的诗中写到:“也可能 /会无意中 /“哎”一声”,最后神奇之笔,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如高处坠落的彻骨剧痛产生更加丰富诗意之联想。

在母亲过世100天的日子里,正巧清明之日,我想在远方会有一汪泪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妈妈》 文/瑞雪(辽宁)  今春 雨水多了 清明 涌出的泪就多了 我满脸潮湿抽噎着  无力 从远方再挽回最亲最爱的 妈妈  妈妈 昔日里的叮嘱与教诲 刻肌刻骨铭记于心  今日难以启齿 哽咽一个无法触碰的“哀”字。


7、文字魔方从玲珑到变异
——薄小凉短诗《妈妈》文本解读

薄小凉的《妈妈》说小巧并且剔透,这是就表层获得的感受,可以显示出清晰两种指向。一方面是在母女间,女儿有时会喊一声妈妈;妈妈也会“哎”一声;反过来喊也同样可能。因为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日常情景,彼此在呼应中有意无意并无所谓,因为亲情关系就在那,一切自然而然,血浓于水。在至亲之间甚至不用喊,在心目中亦可与喊有等量情愫。另一方面是则从表层翻转,如:亲情之间可能由于太熟,彼此呼应与否都可能仅留于无意义的形式,即使不需要有下文,但也不排除某种日复一日的习惯以及由此或引发无聊与隐隐不满,这是生活中潜含的可能后续,其前提与人生的不自满理念有关。只要你想到日子过了还是日子,就可能为此平平淡淡而无趣。这是从一般家庭语境显示出的两个基本层面。

而在这首诗中,尽管有具体语境设定,依然有所指滑动现象。一是“冷了”并进而规定出两个主语,分别是山东、安徽二省。不难想象,天气降温由北向南,作者就生活在安徽,这是季节常态;另外,山东与安徽过冬的明显区别是前者有集中供暖而后者没有,这是政府规定,也形成大体习惯(近年来因空调发展已有所改变)。那么,在女儿与母亲呼应中,可以体现出面对天气变冷,彼此之间的心领神会。如果生活拮据,由此情此景流露出的是年复一年、一如既往熬过冬天的无奈。如果家庭已变宽裕,则可表现出因有应对措施也习以为常,大可听任天寒的一个温饱家境的无忧与闲适。当然如果母女分离在两地

另一个语境是两个“无意中”,开始是“我有时”,接下来是“妈妈也可能”,这样的语境就复杂些。可以是母女在一起,其蕴含已在前面分析过。也可以是母女不在一起,如果这样,那蕴含则大为深化,甚至有了神秘的亲情遥相呼应,达到某种东方神秘主义的感应效果。

此外,对这首诗还可以进行“新批评”式的纯文本分析,即抛开作者及写作背景,完全依靠读者读者去实现“视野融合”。。从形式上进一步排列组合,包括诗行、标点符号等再处理,即可以生成拓扑学意义的诗意效果,从文字魔方转到拓扑语境。如此说来,在母女之间可以形成交叉对调或单一存在。如:有时会无意中喊一声妈妈;也可能会……“哎”一声。——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母亲,还可以是母女二人同有,等等。


附原作:


妈妈
诗/薄小凉

山东冷了
安徽冷了
我有时候无意中
会喊一声
妈妈。妈妈
也可能
会无意中
“哎”一声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陈一默 来自手机 注册会员 2022-4-16 22:07:44
投2,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迪夫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4-16 22:18:19
我决定投第3,4,7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5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家梦泉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4-17 07:05:06
2 3 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萦之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4-17 10:06:52
1  3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代评委冬雁投票:2、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2,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黄土层 来自手机 中级会员 2022-4-18 17:49:24
1  3   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