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以下为世界诗歌网2021年度诗歌奖“评论奖”终审作品(根据“世界诗歌网2021年度诗歌奖补充通知”的规定,仅4人作品符合要求,故直接进入终审。如有遗漏,请在4月10日15点前跟帖指出);
二、请终审评委投票,每位评委请投1-2票;
三、投票时间:4月11日-4月15日。



1、评论二篇


让我们好好使用春风

——灯灯《多少春风尚未使用》赏析

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诗抒发诗人心中的惜春之情。春天是美好的,能引发诗人万千感慨,古今中外盼春、咏春、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多少人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不负春光,辛勤耕耘;又有多少人荒废春风,虚度光阴。女诗人灯灯对春天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从春风切入,写成《多少春风尚未使用》,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灯灯,原名胡宇,出生于70年代末。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选刊》等多种纯文学刊物,并入选多个诗歌选本。曾获《诗选刊》2006年度中国先锋诗歌奖,第四届叶红全球女性诗歌奖,2010、2011年华文青年诗人奖入围。出版诗集《我说嗯》。现居浙江嘉兴。
全诗只有10行,没有分节,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但从诗意上看,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前四行,写钓鱼人两手空空;第二层次,中间三行,写钓鱼人就这样老下去;第三层次,写自己渐入人生的秋天,虽感痛苦但不要紧。诗人的情感基调是惜春,但比惜春更为丰富的情感是:春天,我们辛勤劳动而一无所获,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天天老去,虽然遗憾而痛苦,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寸光阴,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春风”一词是诗中的关键字眼,属主题意象,怎么理解?笔者认为,“春风”代指春天、春光,进而喻指美好的光阴。

从诗艺上看,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语言创新上讲究陌生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在语言上要求更高,而创新是语言的生命。诗歌语言的创新最常见的办法是将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就是把平常浅显易懂的句子改换成隐晦难懂的语言,令读者不能一看就明,而要停下来想一想其中的意思,其作用是令诗意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灯灯深谙此道。“多少春风尚未使用,就像柳枝一样/垂入水中”,这几句看似没有逻辑,每一句都要让读者想半天:美好的春风是要“使用”的,不用就浪费了,垂柳逢春发芽,但垂入水中的柳枝就享受不到春风了。有惜春之意,但说法是全新的。“在我布下的天空下/迅速老下去”,虽是光阴易逝、青春不再之意,但诗人创设的诗境是与众不同的,让读者强烈感受到时光的飞逝,尤其是在“两手空空”的岁月。

二是在意象选择上讲究系列化。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本诗的意象都是能够寄寓诗人情感的自然之象,“春风”“暮色”“残阳”“秋风”等都是与时间、光阴有关联的意象,它们通过“老”“不要紧”“痛苦”等主观参与形成珍惜时光的系列意象,相互映衬,相互补充,相互关照,营造出一种幽远、蕴藉的诗境。

三是在表现手法上讲究多样化。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本诗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对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方法,生动了诗歌的语言。以叙述为主,议论、抒情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另外,意象还具有象征色彩。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灯灯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位具有冲击力的女诗人,她的写作稳健而坚韧。2012年,灯灯荣获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评委会认为,“诗人灯灯以女性的视角,敏锐而现代的语言方式写出了对乡土、对亲人潜于内心的爱”,其诗歌语言简洁而灵动。海德格尔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语言本身已经以其本质的存在隐隐约约又倏忽闪现地触动了我们。”灯灯通过充满创新的诗歌语言,表达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追求,读者常常沉潜于她创造的诗境里心有所动或心有所悟。


附:
多少春风尚未使用

灯灯


多少春风尚未使用,就像柳枝一样
垂入水中
钓鱼人两手空空,和暮色一起返回
他的影子被残阳垂钓
这个不知情的人,在路上走着
在我布下的天空下
迅速老下去,不要紧
知情如我,眉目上秋风掠过——
痛苦是一种能力
这也不要紧。

(选自灯灯新浪博客)


让春日多一条去路
——聂权的诗《春日》赏析

春天是美好的,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生机一片。写春天的诗文浩如烟海,不计其数,其中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春日》,大家都耳熟能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赞美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又蕴含着简朴的哲理。善意更是美好的,乐善好施,从善如流,上善若水。人的善意一旦与自然的春意交融在一起,那更是美不胜收,春意会使善意更有气象,善意会使春意更有境界。诗人聂权以《春日》为题,写的是带领孩子种花栽树的情景,落脚点却放在孩子与生俱来的善意上。

全诗只有短短9行,分为三小节,重心在善意上。何为善意?善意就是好心好意,笔者理解为善良的表现。第一小节只有一行,“我种花,他给树浇水”,十分简洁地交代了何人何事。何时题目有交代,何地没必要交代。一个春天的日子,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我和孩子一起种花植树。这是普通的劳动场景,种花植树是人美好情怀的反映,有趣的是一个三岁的孩童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给树浇水,参与到建设美好家园的劳动中来。这里没有过多的铺陈渲染,但让读者也能强烈地感受到盎然的春意。

第二小节,描述孩子的善意举动。“忽然/他咯咯笑着,趴在我背上/抱住了我”:“忽然”,说明孩子举动的突发性,符合孩子天真无邪的个性;“笑”、“趴”、“抱”三个动词,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孩子的快乐和对大人的亲近;“咯咯”的笑声烘托出愉快的气氛。孩子的举动充满了善意,尤其是这种善意与大人发生直接关联的时候,也能激发大人的善意:我要好好呵护他,给他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让他在爱中快乐地成长。

第三小节,写出善意的力量。“三岁多的柔软小身体/和无来由的善意”:年幼的孩子,举动是柔软的,身体是柔软的,内心也是柔软的,柔软的事物才有善意;“无来由”说明孩子的善意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让整个世界瞬间柔软’,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极言善意的力量之大、影响之广,“让春日/多了一条去路”,这是诗人充满诗意的判断,也寄托着诗人的美好祝愿:春天本来就是温暖的,而一个孩童的善意就能让春天增加一条前进的道路,一条通向人心的道路;要是我们每个人都充满善意,那春天就会有无数条通向美好的路径,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充满爱,充满善意,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首诗看似没有技巧,但一种在场的叙述融合于诗人的主观感受之中,朴素的语言显现出情感的张力,给读者带来善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聂权对诗歌充满虔诚,每一个词语在他的笔下都有生命的律动,他的诗语言明朗,情感真挚,开口很小,境界很大。他的另一首诗《流浪儿》也是如此,“用粉笔/在水泥地上/画一个妈妈//然后蜷缩在她的肚腹中睡去,像/依偎着她/也像仍然在她体内/舍不得出生//简笔画的妈妈/那么大/她有漂亮长发、蝴蝶结/有向日葵一样的圆脸庞/和弯弯笑眼”。一个流浪的孩子对妈妈、对母爱的渴望跃然纸上,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怜爱之情。

著名诗人大解说:“聂权的诗,不仅是在叙述现实,而且在经历现场,直接、朴素、生动,把事件压缩在巨大的空间下,用简单的词语指名真相。他用力很小而张力极大,所谓四两拨千斤,正是其理。”聂权是一个敏感而诚实的人,但对事物本质的探寻是一以贯之的,他说:“诗歌本质的找寻的过程很艰难,像我们找寻生活的本质一样艰难。找寻到了生活的本质,诗歌的本质可能就找到了。”这是诗人的体悟,也是对当前浮躁诗坛那些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之人的警戒。


附:
春日

聂权


我种花,他给树浇水
忽然
他咯咯笑着,趴在我背上
抱住了我
三岁多的柔软小身体
和无来由的善意
让整个世界瞬间柔软
让春日
多了一条去路


2、评论二篇


略谈《土豆告诉土豆》的双层结构

晓角今年只有十八岁,但她的诗个性、异质,堪称天才诗人。

像这首《土豆告诉土豆》,除过语言干脆、清晰、素净外,暗含刀锋的凛冽,于平常中暗藏深海起伏的波涛,其发自生活最原生的异质之美,只要读就会不禁为之动容。

诗写的表层结构框住一个土豆的见光见热发青发芽发涩的客观过程来写 ,诗中所托举的具象物暗合一个人被加速成长与衰败的全过程,这可能与她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息息相关,在读诗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首诗首先是满足了个人的内心要求,因为极其真实的情感,引发阅读者的共情。

以一个土豆的口气进行抒发她感受到了危险。这种危险既已降落,临界点即将破发,她告诫自己会遇到如土豆“阳光下久站”“在温暖的地方住”“日夜听见机器轰鸣”等诸般情形,将催发快速衰竭与变质。这是本诗的笫二层结构:具象与抽象交融合为一体,土豆已然不是土豆,它变身而为一个坚守心志、抵御危险降临自身的土豆战士,捍卫初心。

这首诗从结构上来考察,具有多层次性和多面性的空间美。

诗歌须有意境。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叠加的平面几何,意与境、情与景的复杂交合穿插构成一首诗天生自然的立体构造,具有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其中丰富的生活情节细节所折射出思想光辉,犹如一块宝石,闪耀着多楞多角度融汇与互相交错的光,诗写如果能将这些事实的诗意饱满的丰盈的和生活味地呈现出来才是好诗。

在一首诗中,把一件事直叙到底即作线性运动,如果再能增加左右前后穿插和上下幅射,使生活本来的诗意能够在语言中复活过来,呈现出其本来的混圆浑朴与意与境、情与景之间的互相映射与关照之光及本质,就会显现出多层次性和多面性的空间美。像《土豆告诉土豆》即是。

第一层的浅表结构呈现以具象物的真实与活生生的细节抓住人的感觉系统,是显性的;第二层的表意结构则通过形到意、外观到内涵的相似性,将一个人面对一粒土豆想到它的种种,自然融入进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的逼近的命运,表达出依然清醒执念与坚守,其素朴的自我告诫句句带着刺痛却又引发自我振作。这一层则是隐性的。显与隐的结合,具象与抽象的结合,感觉与意识的结合,构成了一首诗内蕴的尖锐与清醒,构成了诗篇的内质。像一粒土豆带着自身的重量,飞起,抗击不能回避的宿命。

附:原诗

土豆告诉土豆

晓角

尽量不要在白天出门
阳光下久站
脑后会发青
也尽量不要在温暖的地方住
发芽的欲望
必须压制
还有,日夜听见机器轰鸣不要失眠
不要惊慌
议论
我们身体里都含有淀粉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最后不要老是想各种事情
土豆,会变涩


虚实变化之妙:名词替代引起外延与内涵异变所带来的不同诗意效果
--简析鵎鵼《落日简笔》

《落日简笔》这首诗,最别致的地方在由实到虚的逆转或自然过渡。

其诗之“实”与“虚”的前后变化所形成的鲜明反差,是非常地抓人的。在诗写的最后,因为对一个具体的人使用了具有不同外延和内涵的同义词,而爆发出出人意料的效果,让一首初看平庸沉默的诗,突发出闪耀的光芒。

诗写以日常现实环境下,生命个体的具体日程及动态描述来铺垫、烘托和氤氲气氛,以“落日下沉”的紧迫感时时敲打“失去光泽和弹性”的现实,仔细捉摸“46下”、“15分钟后”这样的表达,时间概念或数字计量的生命进度,在诗中出现丝毫不显得生硬与突兀,反而格外提劲。而这种“提劲”之妙是通过一句--“‘郭铃芙’这个早已失去光泽和弹性的名字”--来实现的。

读者由此悉知整首诗中的具体日程及动态行为描述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其生命的“擦拭冲刷”。一直的具体日程及动态行为式“擦拭冲刷”,与后面“回到家中沐浴,莲蓬头下”的具体“擦拭冲刷”具同样的诗意价值。

傍晚,回到家中沐浴,莲蓬头下
我反复用手用和花洒,擦拭冲刷
“郭铃芙”这个早已失去光泽和弹性的名字

诗写中,一直以“我”的名义,对日程及动态进行详细具体地描述,是平常的一天,没有起伏的一天,平常到了对着红绿灯读秒。读者读着,甚至会觉得这就是流水帐,不是诗,如此这般的排列下去,确实如此。

这种感觉一直到“郭铃芙”这个名字取代“我”的出现。

“我”和“郭铃芙”两个所指,在这首诗中当同指一人。但两个指代人的词在这首诗的具体情景里,确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我”所代表的是具体日程及动态行为人自已,除过自己,起码在这首诗中,与他无干,是一个自然人,当然同时是一个社会人,但在诗中“我”是我自己生活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有一种自然、自在、自我和自由的味道。而“郭铃芙”这个词,有名有姓,所指涉的范围显然大于本首诗中的“我”。它是一个具社会意义和范畴的概念,当说出“郭铃芙”时,一般令人联想到一个叫郭铃芙的人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经历、教育、文化、籍贯、个性、成就等等。“我”是私有的,自我的,而“郭铃芙”公共的称呼。

我反复用手用和花洒,擦拭冲刷
“郭铃芙”这个早已失去光泽和弹性的名字

当读到此处时,显然,我们明白诗写者所要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沐浴的意义,而是一个超出了自然人的社会意义,诗写在此处一下子发生了空间变化,即此前所有的“擦拭冲刷”式行为由此都发生了从具体的自然人的自在自然自由行为而一跃成为抽象的社会人的自尊自强自立自洁式砥砺行为,全诗对于具体日程及动态行为的描述因此而有更为巨大的空间和更辽阔的意义和价值。

诗写的实到虚也因此得以完成,让一首诗有限的空间瞬间扩大到具有社会意义的大空间,一个人的独有生活延伸到整个社会生活,一个狭隘的私人空间立即呈现出公共的大空间,使一首诗同时也具有了通过具体人日常呈现反应出整个社会的精神向度和精神内涵。

诗文本的实虚之间内在的逻辑连接明了,人物所在具体的时间进程与生命体的抽象的主观砥砺愿望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提升生命体的“光泽和弹性”得以实现,诗写实现虚实相接呼

应的特殊对比效果。

这种由实到虚的转变,同时也揭示了生命体在“向死而生”景态之中的现实此在,“我”紧凑的具体日程及动态行为安排的深刻内在原因,而诗写中那些显琐碎具体的呈现,有了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意义,呈现出在时间的交错中推进的情景。读到最后,一切昭然若揭,一切天光大晓,一切恍然大悟。

这是生命体的现实完成式,也是一首诗的“原生态”完成式。

落日简笔

鵎鵼

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在盥洗间,我把粉紫的碎花床单扔进洗衣机筒里,在客厅茶绿几铁艺花瓶里
插上一束橙色小雏菊,在厨房
我煎一条英哥鱼,餐后涮干净蓝花小饭碗和盛菜的瓷器,午后
躺进卧室野蔷薇环拥的三月
我沉沉睡去
落日下沉
醒来,开车去山中寻野杜鹃,等环城路的一处红灯
闪了46下
刚到山垭口,我接听一个电话,15分钟后
我闻到山中传来五指毛桃的香气
傍晚,回到家中沐浴,莲蓬头下
我反复用手用和花洒,擦拭冲刷
“郭铃芙”这个早已失去光泽和弹性的名字
落日依旧下沉


3、评论三篇

生命的骊歌

——刘年诗歌《如果死在路上》赏析

  诗人刘年的这首诗《如果死在路上》,是一首苍茫  ,幽远,凄美的生命骊歌。行吟诗人刘年的这首吟游诗其诗中所呈现出的生命在人间的焦虑,孤独,即是诗人生命个体的孤焦虑与孤独独,却也是光谱性的世间众生的焦虑与孤独。

  诗人开篇就说,他要到高处看一看 。这一主观愿望的自然行笔,令一首诗的切入,自然中顿生陡峭。他去高处看一看的目的只是为了看一下天空是否完好。这不由会令人想到,大地是否完好?人间是否完好?诗人接着说,他要到六千米的高处 去寻找鹰的去向 ,鹰在人间是被某些民族奉为神灵,是英雄与正义的化身 。言外之意就是说诗人要去寻找人间已经失去了的某种精神的图腾与寄托。第三句,诗人终于说出了关于看天空是否完好以及寻找鹰去向的原因。以上所有的探寻,皆是源于诗人一种自身的焦虑。他这种宏大的焦虑需要五千公里的雪才可冰镇得了。可以想见,这个人间出现的问题之于诗人所带来的焦虑 ,有着怎样的心理阴影。但从另一方面却也折射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第二节 ,诗人以落日滚下昆仑,四野一片漆黑的意象,来衬托生命的行走。“继续走,就这样走,一个人走,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诗人这种看似重复,句子的繁复使用,是诗人文字运用手法的高妙。可谓大巧若拙。这样可以从另一侧面凸显出诗人生命意志的倔强!

  第三节,诗人诗歌的意旨是一种对大地,对山峰的触摸 。他依次写出的这些山峰的名字,是一种生命亲历后的亲切。而这一节的末句 “每一座雪峰,都是人间的灯塔”更是诗意的再度升华。之所以每一座雪峰都是灯塔,是因为雪在人间,在诗意中的纯净意象 本身寓意的是人间高高矗立着的信仰的圣洁 ,就是这种圣洁在照引着这个污浊的人间里浑浑噩噩的芸芸众生。

  如果说第三节是诗人诗歌意象的升华,那么,第四节就是诗人内在情感的诗意升华。在这一节, 诗人有了一个生命知己,令他的孤独有所寄托。诗人设定了一个死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场景。他那么笃定地知道他的这位知己会在他死亡之后来看望他。会为他流眼泪。但

接着他说眼泪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毫无意义,是他对知己的一种劝慰。那时,死去的他已经成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本身。他的灵魂可以附着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任何事物之上:重型卡车碾过的塔里木河床;注视看望者的天狼星;隐居在沙漠里的蜥蜴;以及拥抱知己的风雪。以上意象的呈现,令一首诗氤氲出生命凄美的绝唱。

  整首诗歌,诗人都是以一种“小我”来完成人间的一种“大我” 。诗意苍茫雄浑,诗情苍凉凄美。


附:

如果死在路上                    

刘年           

去高处。看一看,天空是否完好
需要到六千米的高处,看一看,鹰的去向
需要五千里的雪,冰镇我的焦虑

落日滚下昆仑,四野一片漆黑
继续走,就这样走,一个人走,一直走
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

慕士塔格,乔戈里,夏岗姜
冈仁波齐,珠穆朗玛,罗波岗日,希夏邦马
每一座雪峰,都是人间的灯塔)

唯一会来找我的,肯定是你
眼泪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毫无意义
看啊,重型卡车碾过的塔里木河床,是我
注视你的天狼星,是我

隐居在沙漠里的蜥蜴,是我
你转过身时,用风雪拥抱你的北方
也是我


不同的佛
——韩庆成诗歌《千佛崖》赏析

  诗人韩庆成的这首《千佛崖》开篇的切入就呈现出了主体与客体的交集。佛与人之间存在的某种隐秘的联系———缘。诗人本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情去千佛崖观赏、觐见千佛崖那一千尊佛的,而在诗人诗语的表达与呈现中,却是千佛崖的佛在等待诗人。一个视角呈现的转换,无形中就已拉近了诗人与佛之间的距离。接着,诗人的笔锋一转“一千尊佛在这里自我放逐”,令佛有了双重的涵义:一是渡人,二是渡己。等人的佛是在等渡有缘人,自我放逐的佛们是在渡祂们自身。本诗的开篇,诗人就营造出了时空苍茫,人佛交集的大意境。

  第二节,诗人给世间的众佛来了一个性质上的区分。“有的佛/是上天造的/你们是”。诗人说,千佛崖的佛是上天造的。何以会有此说?因为,上天创造众生,神佛又在众生中产生。逻辑地讲,既然人是上天造的, 佛是人造的 ,那么,佛就是上天造的。行笔至此,诗人的诗思有了洞察天地之机的深邃。

  第三节,诗人说出了第二种性质的佛。“有的佛/是自己造的/帝王们是,伟人们也是”。在此一节,诗人提到了 被神话的帝王与一些被神话的伟人。他们借助手中的权利与威 望,搞自我崇拜。那曾经的“造神运动”曾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让我们都站起来吧”。——《唯一者及所有物》 德【马.斯蒂纳】(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曾经,多少显赫一时,被捧上神坛的人物, 转瞬间成了消散的云烟,被人遗忘。

  最后,诗人说出了第三种佛———人心供出来的佛。这种佛在诗人心中应是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怀揣善良与悲悯之心的人。诗人说他心中供着他们,但不能说出来。何以不能说出?就像子女永远不会直呼父母亲的名讳,这应该来自于诗人内心深处对心中佛的那种朴素的虔诚与敬畏,以及至高无上的景仰。

   《千佛崖》读罢,不由会令人内心腾出一种烛照般的光芒与温暖。



附:

千佛崖

韩庆成


一千尊佛在这里等我
一千尊佛在这里自我放逐
有的佛
是上天造的
你们是
有的佛
是自己造的
帝王们是,伟人们也是
有的佛
是人心供出来的
我的心中供着他们
但我不能说出



诗语虚实转换的魅力
——现代.张枣诗歌《镜中》赏析

每一首诗歌的语境,都是诗人对一首诗歌意旨因势象形的标配拿捏。                                                                         ——题记

  诗人张枣的这首《镜中》诗,是在一种安静的语境下 ,完成的一首深宫幽怨的凄美的宫怨诗。诗人借助镜子以及镜子上面的一树梅花图案这些道具, 极其形象地描写了一位深宫女子因一些事情的阴差阳错,导致自己步入了深宫的懊悔心情。

   诗人起笔在开篇的切入就是一个镜中幻境。诗中的主人公揽镜自照 ,回忆起自己曾经所做的一些荒唐事,而导致自己误入深宫,追悔莫及的场景。此刻的梅花落是一种主人公心情的渲染。是虚幻的。是镜子上的梅花图案中的梅花在落。这里有一种时空穿越式的倒带。此刻的梅花,即是镜子上的梅花图案,也是主人公心中的梅花在落。这两种花落在真实与虚幻之间相互转换。主人公在镜中看到了她游泳到河对岸,以及她攀上松木梯子的场景,其实就是一种对往事的回忆。主人公很清楚地知道她曾经所做的这两件事即是充满美好与甜蜜的自然行为。却带来了危险 以及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他写到了主人公打马归来的场景。面颊泛着羞涩的红晕。被皇帝召见与宠爱。但是,好景不长。主人公最终没有摆脱被冷落的命运。只有一这面带有梅花图案的镜子,对主人公不离不弃,始终如一地陪伴着寂寞的主人公。让主人公坐到镜子中间常坐的地方。最后,诗人写到了主人公望向窗外的情景。主人公望向窗外时,她又想起了一生中后悔的事,窗外 南山的梅花却真真实地簌簌飘落。在这里,南山的落梅是一种真实,是一种季节中的自然行为,而非虚幻。

纵览全诗,诗中主人公面对着一面经年累月陪伴她的镜子,在回忆与懊悔间心中的风暴都被梅花的飘落所掩盖。在这种安静的表象里,梅花图案的虚幻落梅,与窗外南山真实的落梅又构成了一种动态美。这种虚幻落梅与南山真实落梅的动, 愈发地突出了深宫女子镜前表象的静。在虚与实之间,在动与静之间 ,诗人诗歌语言笔法巧妙地运用,油然呈现出了艺术美特有的质地。


附: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愧。低下头,回答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4、评论二篇

美的隐藏,价值的永存

——龙驹《恐龙蛋》浅析

当我拿起这枚“恐龙蛋”时,就会自然地想到身边还有一块“丑石”。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丑石》中讲道:村子中有块极丑的陨石,不知何年何月从天降到这里,村子里所有的人,对它摇摇头,叹叹气,排不上什么用场,视为障眼物。偶尔只有玩童爬上而玩耍。后来一位天文学家发现了它,视为珍宝。文章揭示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主题。告诉人们:真正的美,都是含蓄、隐藏的,它的价值也是永存的,只是没有被发掘而已。
对于《恐龙蛋》的分析,我们不能不从《丑石》中得到相似的启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一篇讲究的是散文的艺术,一首讲究的是诗的艺术,形式不同,但底蕴的丰富,深刻的哲理,都达到了曲径通幽的境界。
“像雪白的石/像天鹅的卵”,“石”与“卵”意象的相同点在“色彩”与“形体”上。这两句诗首先给读者一种绘画美,因为诗是讲究绘画美的,为了冲出自己狭窄的氛围,许多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都借助于绘画这门艺术的色彩和线条的组合表现方法。因此,作者首先呈现于读者眼前的是“白”的色彩之美;“椭圆”的形体之美,给人一种外在直观的美感,诗的功能就是给人一种艺术美的感受。
从另一个方面,这两句诗还给读者以空间想象的余地;既然“石”与“卵”放在一起,取其相同点,那么诗句就在表现“形似”的同时,其目的就在于极力表现“神似”,这正如小说的表现手法一样,明、暗之线交相辉映。“神似”的发散点就是“卵”的真正价值,在于“壳”所包容的物质──生命的精华和结晶。“壳”在艺术上是为了美的含蓄而生存的一层隐藏物。这就很自然地使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了内在的本质之美的隐藏和价值的永存。
“还没有破壳成龙/就被埋葬在地壳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美”和“价值”还没有表现和发掘时就被隐埋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恐龙蛋”这样包含着美,闪烁着价值光辉的象征物,即使被埋葬“还没有投身到世界上来”,就“已经属于这个世界”了。
“圆并不等于零”,含有深刻的哲理。任何事情都是从“零”开始的,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我们看待事物不能观其表,而是要探其理,仅诗的这一句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辩证的深思。
任何一件事或物体从表面现象去观察,是发现不了它存在的价值和内在美的。我们应从多方面去分析去考察;从对立矛盾的表面去挖掘其深处,其闪烁光辉的一面。
“稀世的宝/有连城的价值”,这就是美的极至,价值的极至。虽没有在“破壳成龙”后得以显露而被“埋葬”,但“已经属于这个世界”,它是一种永存的价值,一种美的隐藏。这首诗也是一首人生哲理诗,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附:
恐龙蛋

龙驹


像雪白的石
像天鹅的卵
还没有破壳成龙
就被埋葬在地壳中
还没有投身到世界上来
已经属于这个世界
圆并不都等于零
稀世的宝
有连城的价值


采撷生活的浪花
——读《沈乃芬诗作选》有感

沈乃芬是一位优秀的农民女诗人,靠着自己对诗的执着追求和艰辛的耕耘,终于占据了诗坛的一席之地。她的诗爽快真挚,不琢不磨不雕,清新活泼,别具一格,散发着浓郁的山乡生活气息,富有民歌的风味,深受家乡人民的喜爱。
《诗潮》总第二十四期刊载的《沈乃芬诗作选》是诗人的代表作,从中可以领略诗人的风格,诗人的追求和极力表现的哲理,纯美的诗观。
《沈乃芬诗作选》就是诗人在生活中采撷的几朵浪花。

一.
《养蜂人》所要表现的就是一种生活的纯美。
“养蜂人”是放蜂的人。他真野,“把新娘子往家一撇/领跑了那群空中小姐”,诗的语言清新、明快、朴实,从表面上看写出了爱情与事业的矛盾。新娘子与“空中小姐”是养蜂人的生活主流,但在他的心目中后者似乎更重要。因此,他就出现了“撇下新娘子,领跑空中小姐”的行为。并且“到处贪花恋草/寻找四季春色/整天翻阅大山的花名册”,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追求。
养蜂人与“空中小姐”在一起贪花恋草,寻找春色,翻阅大山的花名册,而置家里的新娘子不顾,使“新娘子跟踪追击/追到开花流蜜的季节/和蜂儿争宠夺爱揽着甜蜜月”,这就使养蜂人的生活趋于完整。
诗在表现养蜂人的形象和生活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别具一格,用了反常的手法,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颂扬了养蜂人的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其纯美的生活。

二.
《枣》这首短诗是一首生活哲理诗。
诗作的意象单一,即为一棵枣树。“枣”与“甜”是融合的。这棵甜枣树生长在陡砬子上,虽然生长的地势险要,但“那枣甜得不得了”,吸引着人们去采摘。而真正想得到“枣”必须“采枣登在砬子上”,但是“只能放下半只脚”。因此,摘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是登在砬子上“吓得人心砰砰跳”,如果怕摔跤“胆小甭想吃甜枣”。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幅平常的摘枣图。
实质上,这幅图隐藏着极其深厚的哲理,读者可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但我认为这首诗总的审美意义在于:生活的甜蜜是经过奋斗、苦难酿成的。对于开创美好的生活要靠不怕摔跤,靠一股闯劲和勇敢的精神。今天的改革开放时代不正是需要这种闯劲和勇敢的精神吗?

三.
诗所表现的内容是广泛的:生活的苦与甜,人世的悲与欢,事业的成与败。一切具有审美的东西都可以作为诗的表达内容。
这首《云和鹅》就是表现一种自然美的一幅图。这首诗主要运用融合美的方法,为我们交织了一幅自然美景,使心灵感受到美的陶醉。
“天上飘着洁白的云朵/云朵映进晶亮的小河”,天与地融合,云与水融合,自然和谐不留痕迹。
“河里游着洁白的鹅/我驾着云/云驮着鹅”,这里诗句又在静止的静物图上融进了一片生机,以动态的“白鹅”与“云”融合。动静结合更好地表现了一种自然的美,浑然天成,结合巧妙,使读者产生一种“不知是鹅儿飞上了天/还是云儿飘下了河”的美的境界,从而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四.
沈乃芬的诗体大多为民歌体,她的成功在于心中开放着民歌之花,鲜艳夺目。这首《民歌的独白》也是她自己的独白:“我是山花到处开。”道出了民歌传播的范围。“山花”就是善良、质朴的花“踩也踩不倒”。民歌从古到今,无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中都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地越开越艳,“开也开不败”,因为“总有甜蜜在胸怀”。
沈乃芬这位山的女儿、民歌歌手,她的歌、她的花,是到处开的且不倒不败。她的胸怀中永葆春天的甜蜜和爱恋。民歌之花在她的辛勤培育下将越开越艳。

五.
沈乃芬的诗,表现的内容是丰富的。许多都触及到社会美,时代美。《新媳妇上灶》表现了下一代对上一代美好心灵的再现。尊敬长辈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首诗主要颂扬的就是这种美德。当婆婆在睡梦中时,新媳妇就已经上了灶。起床时“叠被不言不语”,下地时“轻手轻脚”。轻轻关门,轻轻扫锅台,轻轻切菜,轻轻淘米,轻轻架火,轻轻撒下米“不让鸡鸭哏嘎叫”。
作者在这里运用多种手法,重复、叙事、动作来表现形象。平常的琐事经过巧妙的处理,既感亲切又感人。成功地创造了“新媳妇”思想新的感人形象。这一连串的动作就是一滴滴心的滴漏,滋润着读者的心田。而支配新媳妇行动的就是“婆婆辛苦了大半辈/让她睡个香甜的觉”。

六.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打破了原有的封闭体制,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沈乃芬的这首《鸡场长》就是一首反映农村变化的诗作。
“十年没见鸡蛋皮”,总写过去的生活现状。“十年”表示长时期,足见当时农村的生活水平的程度。而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蛋黄都吃腻了。诗的这两行进行鲜明的对比,说明过去与现在的生活水平相差得真是大。
“坐家当上鸡场长/工资月月都晋级”,这是以前做梦也没有想过的。如今却实实在在地成了现实。这两行诗暗示农村改革确实出了成果,并且变化日新月异,表达了新一代农民那种欣喜自豪的感情。

七.
沈乃芬的诗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上,而且也表现在人的心灵变化上。《爱情之花》是一曲时代文明、纯真爱情的颂歌。
“小伙子脸上有块疤/那是开在姑娘心上的一朵花”。所谓爱情,就是两颗心撞击的火花。“疤”的意象就是爱情之花的花蕊。姑娘之所以爱着小伙子,是因为小伙子脸上有块疤的原因。诗的言外之意是说姑娘审视爱情的观念为注重内表,即心灵。因为小伙子脸上的疤是在抢险时烫伤得来的。当然,“抢险”的蕴义是丰富的,诗在这里以精炼概括之。由于这个原因使“姑娘才深深爱上了他”。这正是对新的爱情观的宣扬与展示。

八.
《村姑娘一双眼》与前一首的主题思想相似,所要展示的也是一种爱情观。
“天上星星亮闪闪/比不上村姑娘一双眼”,诗人以晶莹的星星与姑娘透明的“双眼”作喻,更好地为诗的主体形象作了衬托。“不图富贵不看钱/专看你的责任田”,这是诗的关键,意思很明白。姑娘在选择自己的对象时,并不以钱财这一物质条件为决定条件,而是以勤劳与知识的精神条件为衡量选取的标准,表现了当代农村女青年的精神风采。

九.
《童年伙伴你我她》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感情的回归,不忘记前人教育的报答之情。
“你我她”在童年时代由于思想幼稚,用小孩的眼光看待世界,是一颗颗童贞之心,故产生了“偷瓜”的行为,吃饭后,谁也不敢回家。诗的第一行为我们抒写了一个淘气、有趣的孩童世界。
诗的第二节就是前人对孩童的教育过程,对小孩的教育应是正确的引导。小孩的心是纯洁无暇的的,某些错误行径都是带有无目的,无意识性的。看瓜老人就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撵我追你又找她/送你跑丢的绣花鞋/还我脱掉的蓝布褂”,并且“还捧来一个大西瓜”。不言而喻,看瓜老人是怎样对“你我她”进行教育的。
诗的最后一节,进一步说明了看瓜老人教育的成功。并且已对“你我她”的人生产生了不忘的影响:“你抱着胖小我领小丫/带着烟酒带着糖茶/去寻找看瓜的老人家”。以表明心迹感谢老人家的一片教育下一代的苦心。
总之,通观《沈乃芬诗作选》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存在,她不愧为民歌手,一位优秀的农民诗人。


附:

沈乃芬诗作选


养蜂人

养蜂人真野
把新娘子往家一撇
领跑了那群空中小姐

到处贪花恋草
寻找四季春色
整天翻阅着大山的花名册

新娘子跟踪追击
追到开花流蜜的季节
和蜂儿争宠夺爱揽着甜蜜月




陡砬子上有棵枣
那枣甜得不得了
采枣登在砬子上
只能放下半只脚
吓得人心砰砰跳
哎哟哟
胆小甭想吃甜枣


云和鹅

天上飘着洁白的云朵
云朵映进晶亮的小河
河里游着洁白的鹅
鹅驾着云
云驮着鹅
不知是鹅儿飞上了天
还是云儿飘下了河


民歌的独白

我是山花到处开
踩也踩不倒
开也开不败
总有甜蜜在胸怀


新媳妇上灶

婆婆还在梦中笑
新媳妇早已上了灶
叠被不言不语
下地轻手轻脚
门儿轻轻关
锅台轻轻扫
菜儿轻轻切
米儿轻轻淘
架火轻颠勺
轻轻撒下一捧米
不让鸡鸭嘎嘎叫
婆婆辛苦了大半辈
让她睡个香甜的觉


鸡场长

十年没见鸡蛋皮
如今蛋黄都吃腻
坐家当上鸡场长
工资月月都晋级


爱情之花

小伙子脸上有块疤
那是开在姑娘心上的一朵花
只因他抢险烫伤了脸
姑娘才深深爱上了他


村姑娘一双眼

天上星星亮闪闪
比不上村姑娘一双眼
不图富贵不看钱
专看你的责任田


童年伙伴你我她

童年伙伴你我她
趟过小河去偷瓜
偷过西瓜掉八瓣
你啃一瓣我咬一丫
吃完了谁也不敢回家

看瓜老人笑哈哈
撵我追你又找她
送你跑丢的绣花鞋
还我脱掉的蓝布褂
还捧来一个大西瓜

童年伙伴你我她
都成了爸爸和妈妈
你抱着胖小我领小丫
带着烟酒带着糖茶
去寻找看瓜的老人家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2    3
自然之美,丰盛端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禺农 来自手机 评审委员 2022-4-14 08:25:08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只蝶痴梦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4-18 06:15:47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鼓励!不胜荣幸之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