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读诗人陈啊妮的《习以为常的生活》

迪夫



也许是由于我已退休半年的缘故,首先对啊妮这首诗的题目就有兴趣。她说“习以为常”,意思就是每天差不多都会发生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也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产生必定产生的流动和静默,也会弥漫出一定的香气和热度,也会有色彩,有惊悚和自然消解的误会。

正因为“习以为常”,注定不会有爆炸,急湍和涌浪,也不会有突然的坍塌。啊妮在孕育这首诗时,心态一定是放平的姿势,而不是端着,或对未知的跃跃欲试,她“坐在窗前”。我想当一个女人坐下来,面对窗外的阳光和一杯茶,她能怎么样呢?她的一双手可能捂住杯子,也可能借日光观察杯中茶叶的翻飞滚舞,显然,一杯水是生活的液态和透明的反映,清香四散与“一个优美的漩涡”,在这里是把一件素洁的外衣给日常生活穿上了。说实话,日常生活不需要激荡,一味淡香够了,一个瞬息之间的小漩涡够了,这是生活的基调,也是生活的内涵,即自然的授予和小雅趣的追求。

啊妮诗从第二节写到“一只懒散的猫从书本踩过”,写到厨房的滴水声,这一笔的插入,让本已成为静画的场景晃动了一下,也轻柔地跳跃了一下。即使是慵常平俗的生活,我们也是需要这一点晃动的,只不过是只猫“从书本踩过”,我依稀感受到了纸页踩过微小的碎裂声。这本书可能是一本诗集,或啊妮收藏的其它书,无论是啊妮所著或所读,这本书的思想与啊妮已产生了联接,实际上这样一种氛围里的猫,久之也会揉合和交融于主人的一切,它虽是个活物,是个猫,但是诗性的猫,这是有可能的呀。好吧,啊妮接着写到了声音,她没有选择鸟鸣或其他生活中的声响,写到“水滴声”,由此她便很自然把我们引入一个庄重的命题:时间。生活当然是时间的,当我们日复一日,好似每天多出了一点什么(包括多出了白发),实际上我们每天失去了很多,它是以一滴一点的方式,以暗喻,以有节律的乐声,抽离我们。这就是生活的意义:拥有和失去。

面对生活,“习以为常”应该是人要采取的态度。大千世界永远是如常的,人类可以干扰自然,但自然力总能纠正一切。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一切胡作非为只能伤害甚至毁灭人类自身,但在自然界面前只能算作小打小闹。这是因为自然是永久的,宇宙也可以说是没有时间的,但人类不是永恒的,是有时间的。我们看到诗人平静地起身,做了一点事,她所作的是她的生活所需,或是生活的点缀,她恰巧看到这些花草需要她,她就顺手做了浇水、除草及剪枝之类的事,这正是习以为常的事。

我知道啊妮的诗必定由此而要再深入一步,但不必大张旗鼓,因为习以为常的生活总体是平和的,所以她的着力点仍落在自然的花草,或生活的花草上,她要赋予它们更多的意义。当我们欲借物抒情的时候,常常会把物拟人化,从而产生隐喻,但这一手法在此又不能做得太猛,因为构成“生活”的主体是人,在此就是诗人啊妮,所以笫三节对“一枚青果被橘子树孕育着”,但很快又回到人本身。还是那句话,所谓生活即成长和结果,瓜熟蒂落,生命也是生活最浓重的底色,所有的生命都是从生到死,这也应是习以为常的事。

总之,通过啊妮这首诗,我读到了诗人恬静的生活态度,有一种豁达和沉实,同时也反映了宁静中成长和流动的气息。我不认为这是一首纯粹歌颂陶渊明式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态度,不是的,更不是完全的慵常态度,但她强调了顺应自然的赠予,在自身生活的建设上引入一种慢节奏,同时也引入了直面生活的姿态,以及面对百态人生的韧力和宽容。其实诗人在诗中隐约也触及生活的痛楚和艰难,而这又怎能不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呢?全诗用词很精准,没有某些女诗人常见的故作绝决式的狠力,啊妮的用词谦和、有回旋余地,这一点可能也是她作为诗评家的态度。

很感谢啊妮这首有关生活的诗,这首诗正好与我的日常临窗生活(平时喜欢坐在阳台上读诗创作)有了优雅的对话和磨合。

留住这诗意,挽住那片阳光,把握时间,我也要起身推窗,整理下春光里迅速发芽的草木,嗯,这件事是我最习以为常的了。

2022.03.10    深圳家中阳台


附:
习以为常的生活

陈啊妮



坐着窗前   一天中有两次阳光
会在玻璃杯中逗留
它有着茶的清香和一个优美的漩涡

一只懒散的猫从书本踩过
就拥有了人的思想    厨房清脆的水滴声
在它好动的时间里滚动
它的主人沉溺在她的世界里
……浇花  除草  给一盆冬青以塑形

有一枚青果被橘子树孕育着
它的主人已经按捺不住要赞美它
对于一个生命的赞美
要从怀胎十月算起
以及小小的锦绣在身边
慢慢长大

2021.9.17 晨曦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