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诗人心底里的麻衣寺
——王恩荣诗歌《麻衣寺的井水》赏析
项见闻
为天地立心,是历代中国读书人的志向。天地本无心,有心的是人心。作为诗人,怎样以诗歌来为天地、为万物立心,弘扬真善美,是诗人的责任。
王恩荣这首《麻衣寺的井水》,实际上是诗人对善的一种态度。麻衣寺的井水便给了人一种洞见世相的清澈之感,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好。
真善美是文学创作中的基本价值。“真”是基础,“美”是手段,“善”是灵魂,三者相辅相成。“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文学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历代文学艺术家们致力追求的高峰。
“慈悲的人是奔跑的寺庙/草木是生长的寺庙/芸芸众生,打水者/让麻衣寺的井水/源源不断的流向尘世”
相由心生。心有慈悲,万物皆有佛相。所以王恩荣诗人说,“一个慈悲的人就是一座行走的或奔跑的寺庙”。真正的佛(善念)在每个人心里的,心里的慈悲,就是心底里的寺庙。而“草木是生长的寺庙”则使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趋于善,从而把本首诗的表意无限的拓展。
前来打水的芸芸众生(拜佛参禅)的人,把向善的心念,不断传递到人世间。诗人通过暗喻的手法写麻衣寺的井水,实则是写一种善念,而人世间正需要持续不断地输入这种善念,把善念不断传输给世人,不断帮助、感化身边的人,是诗人要表达的善意。
“我们世代都在输麻衣寺的血/山上那绵远的流水声/如麻衣老衲在念诵经文”
人类世代都在输麻衣寺的血,在输出麻衣寺的善念。而流水是经文的梵音,麻衣寺变成了劝人向善的场所。
“然而,麻衣寺的流水/只如白云,难穿透人心/声声木鱼,消化不了红尘中/“望穿秋水”,这样潮湿的成语”
但善念白云一样,难以穿透人心,敲打的木鱼和口中念诵的经文,也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妄念。由一物及他物,但俗世中的妄念又何止于此?诗人在这里只是点到即止,相信读者自能意会。
佛学的宗旨是劝人为善,讲求普度众生,但又强调“佛渡有缘人”。诗人不是佛,诗歌也救赎不了作孽的人,救赎还得靠自己的觉悟和修为。如果能让读者在诗中得到一点启示,诗人的本意已达到。
纵观全诗,便想起刘勰在《文心雕龙》卷一里说的,“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王恩荣这首诗,借用麻衣寺的井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充分体现了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心中的“善”心。
项见闻 ,男 ,2018年8月重新拾笔,同年底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作品随后见《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诗刊》《诗选刊》《诗潮》《星星诗刊》《诗歌月刊》《中华诗词》等近百种刊物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获2019年《中国诗人》年度荣誉诗人奖等数十。有散文被《人民周刊》等转载,有诗作入选2019年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举办的“第二届现代诗经100首”、星星诗刊社编选的《2019年中国青年诗人作品选》等数十种选本。著有散文集《清贫的母亲》《夜来风雨声》(获中国文史出版社免费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小说《村官日记》,诗歌集《北漂手记》《行吟记》,古诗文合集《拾雅阁主人文集》等数部 。
原诗:
《麻衣寺的井水》
山西‖王恩荣
慈悲的人是奔跑的寺庙
草木是生长的寺庙
芸芸众生,打水者
让麻衣寺的井水
源源不断的流向尘世
我们世代都在输麻衣寺的血
山上那绵远的流水声
如麻衣老衲在念诵经文
然而,麻衣寺的流水
只如白云,难穿透人心
声声木鱼,消化不了
红尘中
“望穿秋水”,这样潮湿的成语
(刊发于国刊《诗刊》的诗歌)
王恩荣:笔名,荣轩,网名,雨中思绪集。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诗眼睛》主编。在《诗刊》、《诗选刊》、《诗潮》、《黄河》、《中国新诗》、《山西日报》、《火花》、《都市》等报刊杂志和大型网站(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中诗网、华语作家网、凤凰网等)发表诗歌、诗评、散文等作品。诗歌入选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