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世界诗歌网、《世界诗歌》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二期评选日前揭晓,艳阳天籁、阳诗芳、尘凡无忧、河上键盘手、胡有琪、燕子飞荣获创作部分优胜奖;冀卫军、洋辣子菌荣获评论部分优胜奖。
 “同一首诗创评会”旨在推介网络诗歌经典作品,推动诗人、评论家从创作和批评两个方面对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活跃网站创作、评论气氛,并借此发现、推荐诗歌新人。第二期原作为李不嫁的作品《私塾》,创评征稿日期为2021年12月19日起至2022年1月18日。在一个月的征稿时间里,共有60首(篇)符合征稿要求的作品进入初评,其中创作作品54首,评论作品6篇。作品经初审评委1月19日—25日公开投票,22首创作作品及3篇评论作品进入终评;经终审评委1月28日—2月7日公开投票,6首获2票以上的创作作品及2篇获1票以上的评论作品最终获奖。
 “同一首诗创评会”活动将长期不间断进行,每期活动创作、评论征集时间暂定一个月,以后根据活动情况作适当调整。活动由主办单位精选2000年以后创作并首先在网络发表的诗歌作品一首,作为“原作”在世界诗歌网国际诗赛频道发布。参加活动的诗歌作者,创作一首与原作题目相同,行数相同,基调相似,意旨出新的诗歌一首 (不机械模仿原作),在原作帖后跟帖发表;参加活动的评论作者,撰写一篇500至2000字之间对原作的评论,在原作帖后跟帖发表。
 第二期“创评会”优胜奖获得者,将颁发数字获奖证书,奖励原作作者李不嫁 签名诗集《我们的父辈是这样做爱的》一册(收入原作《私塾》,澳大利亚先驱出版社出版),并与原作一道在《世界诗歌》杂志发表(评论作品精简后发表)。
 (请获奖者将姓名地址电话发送至邮箱:sjsgw2020@163.com,邮件标题注明【同一首诗】字样)。
 
 
 “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二期原作:
 
 
 私塾
 
 李不嫁
 
 
 三年前在平江,最后一家私塾
 还在之乎者也。一个老先生
 用自家的几间旧瓦房
 收了几个乡下弟子
 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
 叫醒惊蛰与春分
 那些孩子,大多因留守失学
 似乎也懂得礼义廉耻,上课前
 必得向圣人的牌位行礼
 毕恭毕敬地,抄书,默写,扯着嗓子
 诵读三字经或蒙学
 一不留神,先生的戒尺就会劈过来
 他照着自己的身材,塑了一尊孔夫子的泥像
 
 (选自微信公众号《诗日历》2016年2月3日)
 
 
 “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二期创作部分优胜作品:
 
 
 私塾
 
 艳阳天籁
 
 
 住户都迁走了。巷子里
 只剩那个先生,还守着
 两间,老房子
 闲下来时,养几只小鸡
 在春天,教它们认识
 院子里的月见草
 有时候,那些小东西
 会冲着草棵里的蛐蛐儿咯咯叫
 这让他想起
 一个梳辫子的小男孩
 挨戒尺的屁股撅得那么高,还要把
 好多年前的大清国
 从青砖缝里抠出来
 
 
 私塾
 
 阳诗芳
 
 
 读过私塾的父亲,破四旧时
 引以为傲的标签,被做成高帽给戴上
 他那跪过孔圣人的双膝,跪苍天
 跪黄土,跪一个时代的狂热
 跪。跪。跪。就是没跪到他的父亲
 他的理想,一半在田地里喘息
 一半在孩子送给他的书声中沉寂
 他不得不对着一条鞭打他的鞭子
 痛诉离别之苦。多年后,他回忆说
 他站起来时,背已有些驼
 他挥毫,感觉笔尖在宣纸上疾走
 擦出了一团团火焰。他发誓
 他要用火,烧掉自己
 
 
 私塾
 
 尘凡无忧
 
 
 我在白纸上颤抖地写字,
 仿佛第一次握笔。
 我用力写“人”,
 一撇一捺,必须端正;
 又写“天”,人有限天无限,
 要敬畏苍天之眼;
 再写“灵”,灵魂如同火上烤雪。
 要忍耐,我父亲说。
 他握着我写字的大手,仍温热。
 我在他身后跟着,直到他擦去自己。
 如今我握着儿子的手教他写字,
 那面时间深处的镜子,
 赫然照出父亲当年的样子。
 
 
 私塾
 
 河上键盘手
 
 
 小学在山坳里,老师都是附近村落的
 李三荣的中专学历最高,二十来岁
 穷乡僻壤,村民识字的不多
 他在地头劝家长把孩子放回教室
 他在教室要孩子们好好学习离开这里
 放学回家的路上他走得很慢,低着头背影萧索
 老屋有些年代,庭院幽深,有人透过精雕的窗棂
 看他跪在地上被一个老人打骂
 那是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干净整洁,说一不二
 常常戴着老花镜,翻泛黄的线装书
 没有下过田,路上遇到人,头也歪到一边
 他的大儿子在北京当官,没回来过
 李三荣是他的小儿子,第二个老婆生的
 
 
 私塾
 
 胡有琪
 
 
 那个老夫子很瘦
 瘦成一把戒尺
 他收的几个学生也都是瘦骨伶丁的娃
 交的学费都是一些玉米棒子
 瓜瓜小菜  甚至有山老鼠  小河沟的鱼虾
 所以  他很抠
 总是从四书五经中抠出一些文字当饭
 实在抠不出时
 他就放下书  扛一把锄头去地里挖点野菜
 回屋后煮一碗月光充饥
 一生  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清贫的人
 百年后  那个村庄却选了最好的一块风水地供他
 碑上的字瘦得有精神  一笔一划刻得很深
 
 
 
 私塾
 
 燕子飞
 
 
 它代表过旧事物
 昌盛时,持戒尺的先生拖着长辫子
 坐在下面的弟子拖着小辫子
 我在网上查了查,这个词后来成为了新生事物
 前面加了三个字,叫全日制私塾
 还学英文、声乐、绘画等等
 对于这种现象,叫好的有,叫坏的也有
 旧样子的衣服穿久了
 隔了时代再裁剪着穿,就有可能成为新时尚
 只是这教书的和读书的
 都不再拖着辫子了(可能怕人揪住)
 给人违和感
 像看旧电影,欠缺了一种道具
 
 
 
 “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二期评论部分优胜作品:
 
 情怀与价值
 ——读李不嫁诗歌《私塾》有感
 
 冀卫军
 
 
 在我的印象里,私塾是“旧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它面向的对象,一般都是富人、名门望族之家,或官宦之家的孩子,仅限于社会某些阶层和群体,他们都是有背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带有明显的特权思想和历史渊源的标签和。
 读了诗人李不嫁这首《私塾》,心里莫名有一丝苍凉、悲悯和温暖盈怀。
 诗中的“最后一家私塾”,在我看来,更像是某种隐喻或反讽的代名词。几间旧瓦房,几个乡下弟子(农村留守失学儿童),无论如何,都和“私塾”两个字挨不上一点边的。
 我揣测,诗人之所以慷慨地将其命名为“私塾”,骨子里多少有着对传统文人、文化的一种敬畏和尊重,而且在诗人心中有一定地位和分量的。
 记得作家张贤亮曾说过“赞美苦难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赞美苦难是一种虚妄和扭曲”,因为真正经历过苦难淬炼的人,才知道其中绝望和无助的滋味。诗中“雀鸟从屋檐上飞过,用文言文/叫醒惊蛰与春分”,这些生动优美的文字和画面,表面看似有点对落后乡村的一种人为“美化”,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诗人一种朴素的浪漫主义理想和情怀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美好,与赞美苦难或落后没有某种必然的因果或联系,而是通诗情画意的语言,赋予老先生和乡下孩子一个有尊严的崇敬和赞美。作为一个生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并有着20多年落后乡村生活经历的我,深知这个画面是真实的,这样的表述也是符合老人和孩子的心理与处境——远离了功名利禄的熏陶和诱惑,活在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相处的原生态。
 当然,这些栩栩如生、恍若身临其境的景象,并不是这首诗的诗眼,而仅仅是一种渲染和铺垫。可贵地是,在如此简朴、落后、原始的生活和环境中,这些乡下的孩子却懂得古代先贤教导的“礼义廉耻”,懂得“毕恭毕敬,向圣人的牌位行礼”,这与当下一些生活在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极其富有的大都市孩子,道义迷失、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的一些秉性和顽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一个老先生甘心为一群留守失学儿童教授传统文化,注定是得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物质回报,但却赢得了精神和道义上的一种回报和传承,进而实现了一个人普世价值和悲悯情怀的追求和回归,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释然和慰藉,这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衡量和换取的,因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这是乡下老先生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是诗人和读者所向往和倾慕的一种人生状态与境界。
 
 
 既真实又荒诞的悲剧
 
 洋辣子菌
 
 
 卡勒反复强调,“文学作品之所以有了结构和意义,是因为读者以一定的方式阅读它”。而李不嫁老师却给读者阅读这首诗设置了门槛。即读者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基础,在此之前,阅读者是难以进入诗境的。比如诗中提到的私塾,之乎者也,瓦房,弟子,三字经,蒙学,戒尺,孔夫子等等无不带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如果不能理解这些意象的字面意义,那么其外延便失去了根基,就如同某些诗人大量引用西方文化的元素一样,成为晦涩的原因。
 很明显,诗人之所以运用这些与时代脱节的词语是有所指的。那就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某种社会不公,从而达到干预的效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这样以极其荒诞的方式被诗人呈现出来。不由人不倒吸一口凉气。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部悲剧 。
 但文本的外延是多维的,如果再深入挖掘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推论,即一个民族如果与时代脱轨,仍然沿用旧的思维方式,那么就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乎民族命运的大问题,兹不赘言。
 康德提出,“我必须预先假定,在被认识的客体出现之前,我已现行具备一套认识规律,也就是说,这些规律是一种先验的存在。”这句话看上去有点神秘主义色彩,但我想它正暗合了李老师写作的初衷,李老师下笔之先就存有这种对民族深切的忧思,于是以留守儿童这一有代表性的受教育方式予以诗化的呈现。
 而从接受美学来看,诗人有意设置的阅读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构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当读者通过探讨理解之后,那一种拨云见日的顿悟造成的对比就会生成强大的内心张力,带来一种震撼的阅读体验。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共鸣,令人叹为观止。
 综合来看,李老师的这首《私塾》通过隐喻,象征,夸张,反讽,荒诞等艺术手法,深刻揭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公,结句又以教书者自比孔子的戏剧化手法加深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全篇具有一种悲剧美,读来令人警醒。
 
 “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一期初审评委
 
 创作部分:
 (按投票先后排序)
 小 北(诗人,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
 正 月(诗人,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
 皮 旦(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阿 色(诗人,世界诗歌网频道主编)
 郭金牛(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成小二(诗人,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
 石 棉(诗人,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论坛总监)
 宗小白(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钟 磊(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薄小凉(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刘 郎(诗人,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
 
 评论部分:
 (按投票先后排序)
 陈一默(诗人、批评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老家梦泉(诗人、批评家,世界诗歌网评论频道副主编)
 张无为(诗人、批评家,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宫白云(诗人、批评家,世界诗歌网编辑委员、评论频道主编)
 
 “同一首诗创评会”第一期终审评委
 
 创作部分:
 (按投票先后排序)
 李不嫁(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禺 农(诗人,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韩庆成(诗人,世界诗歌网总编辑)
 
 评论部分:
 (按投票先后排序)
 路文彬(诗人、批评家,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高亚斌(诗人、批评家,世界诗歌网评审委员)
 韩庆成(诗人,世界诗歌网总编辑)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