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报朗读群最美诗《冬夜》点评
47.
冬夜
文/岭上闲士刘朝江(内蒙古)
夜幕隐去银岭绵延巍峨的身影
凌空几颗寒星眨着神秘的眼睛
夜很静 很静
弥漫的霜雪让整个天地变得苍茫而朦胧
浩瀚的森林披挂着晶莹浓重的雾淞
疲惫的河水早已进入冬眠的梦
远处的盘旋的山路有几束光柱
在不断调整着照射的角度
企图穿越漫漫时空
且听不到机车奔驰的轰鸣
一切都在寒冷的宁静中等待
等待能有一种声响
结束这令人窒息的寂静
可没有一种力量能打破这尴尬的平衡
寂静阻滞了时钟的脚步
稀疏的星光将冬夜无限拉长
辗转反侧 也难以平抚荒诞的梦——
魔幻般的梦境中
一声惊雷刷新了整个夜景
群岭象挣脱桎梏的龙蛇
乘祥云腾跃飞空
森林褪去晶莹的铠甲
置身绿色海洋的涌动
河水在沉睡中醒来
冲出河床 跃上堤岸
将自己在峭壁陡崖倒悬
湛蓝的天空布满鲜花和羽影
冷漠的心情也随着鸟鸣柳青变暖
整个世间处处箫瑟鼓喧
处处世外桃源……
朦胧混沌之中
一声犬吠 惊醒了温馨的梦
夜色 依旧
冬夜仍在展示着寒宁的从容
陈虚炎浅评:卡尔维诺在其著名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曾讨论小说中轻灵与厚重的关系,他一向主张减轻文字的沉重感,他认为“轻”是一种价值而非缺陷。过于厚重的故事结构和语言沉重感会造成文字的僵硬,甚而“石化”。然而诗歌和小说不同,小说太长了,她需要以轻快的节奏快速行进,而不是原地打转;诗歌却是迎合这种石化的,因为它能造成“固体”的效果。如果说这篇诗歌是成功的,那是因为第三人称视角的观测,加之旁白叙述的口吻,以及中长句形式,加重了语言的迟滞与厚重感(显然这首诗不能轻快地去朗读)。沉重和轻灵的语言风格,对应于不同的表达主题以及思想感情,凝重是一种积累,可以允许拖沓的重复,就像拖着脚链行走。然而,轻灵则刚好相反,是种释放,她是将打碎的土块,碾得更粉碎,然后一口气,把精神的负荷都吹散开去。全诗围绕冬夜的寂静展开,最终只在梦中闪亮了一回,梦醒后万物重归寂静。这种放开去,又拉回来的写法,目的就是增加沉重感。仿佛一张引力大网,最终又收回能量,聚集起来。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这样的诗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压抑,就像一杯苦涩而浓稠的咖啡,你一定是皱褶眉头喝完它,随后才能感受到能量,兴奋,以及一直极力压抑着却难以遏制的激情。
2018.12.21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