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报同题诗精选《半个月亮》三首点评
.半个月亮
文/天外来客(陕西)
你是谁的眉月
把清晖挂在西楼角上
羞哒哒地把我凝望
可否有话对我来讲
曾记得是你偷走了
梳妆台上的铜镜
你把它放在了何方
无语的你可否记得
半个月亮
你静静卧在我的床上
熟睡中的你憨态可掬
今夜我为你守望
只想夜晚一直是黑的
我把思念的泪轻拭
不让鸟儿打扰你清梦
裁剪黑夜挂在窗口上
喧闹的世界
不需要太多的奢华
半个月亮足以
成为文字皇冠中最耀眼的明珠
陈虚炎浅评:从询问到自答,舒缓有节,张弛有度。最后一句有明显拉伸立意的痕迹,略微破坏了诗意整体的和谐。半个月亮,究竟是何种解释呢?月亮的确可以代表诗意,但半个月亮又代表什么,忽然一句”半个月亮足以成为文字皇冠中最耀眼的明珠“又是想把诗歌提升到何种境界呢?且逻辑关联先前有所表明吗?如没有,那么造成读者不理解或者突兀感那就是必然的了。只是也不要较真,毕竟诗人费心营造了月亮所代表的那种柔和的诗意,越轻缓,越”憨态可掬“。诗人在诗歌中表现了月亮如情人般的柔情,这种拟人化的处理相当到位,也非常成功,比如羞嗒嗒的凝望,偷走了银镜,静静地卧躺,不让鸟儿打扰你清梦,这些都是将月亮塑造一个活的形象的功不可没的因素。只是在最后,小小铺垫一个概念,即月亮与诗(或诗意)的关系,或者哪怕将”成为“改成”照亮“,也不至于产生读者的突兀或理解短路。毕竟诗歌意象的跳跃,就犹如这”柔和“的半个月亮,无论从半个到一个,还是客观到主观,均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2019.1.1
80.半个月亮
文/木子(甘肃)
爬上东墙的半个月亮
从何处来
又窥得哪些密秘
俏立柳梢头的半个月亮
何时攀上
又为谁忧伤
那站在晓风中的人
半个月亮已成
谁的眉一弯
我寻寻觅觅
不见你圆满
听见碧海声声
千里共婵娟
陈虚炎浅评:看了前半首诗歌时还觉得有些味道,可结尾却把这种味道破坏了。我想搞明白的是,为什么从不见月亮的圆满,可以过渡到”千里共婵娟“,仅仅是因为听见”碧海声声“吗?并且,前半首诗中那半个月亮所”窥得的秘密“,”忧伤“,或者成为”谁的眉一弯“,又与这”共婵娟“有什么因果关联呢?我们说,诗的文字不是肆意挥霍的文字,也不是没逻辑的文字,诗的语言尽管可以缥缈,但仍旧是含有逻辑性的。如果”半个月亮“只是代表秘密,忧伤和怀念,而诗人寻寻觅觅又不见其圆满,何以听见涛声,她就”忽然之间“圆满起来。我想其中是缺乏解释和过渡的,从而造成该诗有虎头蛇尾之嫌。
2019.1.1
63.半个月亮
文/刘元明(山东青岛)
几株老槐树。围拢在一起
相互搀扶着,互道家常
谈起古寺里的诵经声
彻夜不眠。半夜三更响起
惊飞栖息的鸟雀
扑啦啦,四散开来
此时的月光是公平的
洒落人间每个角落
像母亲的手,抚慰大地的子孙
像一枚硬币,施舍晚归的路人
我无数次从它的身旁路过
却从未弯腰
捡起过半枚
陈虚炎浅评:这首诗就像截拳道,方向简单明确,直捣黄龙,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象。诗歌并没有用华丽的词汇,也没有虚无空洞的表达,所有的诗句都为了表达情思,营造意象而服务,我想这就是好诗。该诗先通过月色下的景物描写,在谈到关于对月光的观点,那就是公平地照耀每个角落,每个人。她把自己的光(或者爱)播撒给所有人,使人得到恩惠。硬币的比喻也很有趣味,对于夜行的路人,当然没有像阳光那样强烈的助明,然而即使如月光淡薄,也足以作为一种施舍。最后的结尾更有意思,诗人说自己从未弯腰捡起过半枚。从逻辑的角度,当然是不成立的,然而从情感角度讲,这只是表达了诗人从心理上并未不接受月光的施舍。也许是并不在意,也许是对过去的遗憾,总之,至少对诗人而言,月亮的价值折半了。月亮的恩惠是那样无私奉献着,而诗人却从未感激过月亮,这里虽然没有点明诗人的”悔悟和遗憾“,但从先前诗歌内容的表达看,诗人是定然是有所遗憾的,因为他过去遗失了那么多月光所馈赠的诗意与美,以至于只剩下”半个月亮“。然而,这也恰恰体现了诗人的高明,全诗并未没出现”半个月亮“,却能让人感受出如此真实的意象,多么深厚的感情和技巧,全在”一枚“与”半枚“硬币之间。
2019.1.1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