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报第六创作室精选诗《岩画》点评
27.岩画
文/海地
沿着秋日的贺兰山岩画
我抚摸已经老去的图腾
那一万年前摇曳的树叶
如今和活着的岩羊共存
天还是很蓝
长空移动一行雁阵
彼此呼应长啸
但又如何呼尽岁月的沧桑
将朦胧的岩画作为布景
镜头里我猛然看见
那张穿过夏日黝黑的脸
咔嚓,那沧桑的背影
今晚,我想带走沙湖月光
并一张张复印这贺兰的岩画
悬挂在江南雨季的廊檐下
陈虚炎浅评:诗歌从大了说,所谓诗人对这个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宇宙间)的终极感悟和关照,从小了说,无非是对某特定事物的所见所思所感所叹。而我见大多数诗人写诗,似为攀比,却总入疯魔——非寻常表达不述,非绝妙词句不写,非难得之景不用,非奇崛意像不取。总之,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诗歌最真实本来的面目和作用,就是为合唱自我心灵而作之歌曲。这歌曲是内心和灵魂的映射,也体现了诗人创作语言风格的本质。有些歌曲虽然表面动听,却虚华不实,所以久听则厌;而有些,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譬如这首。该诗作为游览诗,同时又像叹咏历史的咏史诗,诗人用自然清新,简朴无华的语言,将游览过程中对贺兰山岩画产生的诸多感情和想法,毫无遮掩和做作的表达出来。比如看到岩画,诗人因产生爱意而抚摸之;同时看见古树,联想到,那摇曳着的树叶伴随古树长寿,却也见证了历史,与活着的岩羊共存。开阔的视野使之注意到蓝天,雁阵,见之呼应长啸,但长空是如此广阔,历史是如此漫长,诗人自然生出遗憾的感叹。继而,笔端又转向“自我”,一段是拍摄和捕捉画面的过程,而另一段是自己的激动而浪漫的想法。从前两段“自我的映衬”(外部,远景,观察,感悟),转向后两段的“自我”(内部,近景,参与,真实),评者以为这个互补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摄影,这是对景观与自我之间间距,由远及近调焦的过程(复杂的诗还需反复调焦),是从景观回归自我的过程,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也更拉近作者与读者间的心理距离。正如同诗中“咔嚓,那沧桑的背影”,与其说这是单纯的表达技巧,不如说这已经蜕变技巧而内化成诗人本真的语言风格。这样率真的风格是相当接地气的,当然会为读者所喜爱和接受。读者或许会问,既是游览诗,写景足矣,评者为何要强调“自我”?这是因为,任何景,没有“我”之参与,都是“虚幻不实”的。景一旦与“我”分离,它就只是它而矣,不会成为一件活物,更不会带给人以情感和思想的共鸣。这些都是需要诗人以“自我”之名赋予之,同化之,从而才可能达到反观的情景交融和御景生情。在这里,我还要由衷感叹诗人并没有任何“炫技”,他只是将心声用艺术语言和盘托出,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阅其心,仅此而已,但却给无数追求“声色犬马”的诗人上了生动的一课。而这用理论证明,却是费力不讨好的。(主要是观念上,很多诗人已将好诗与华丽划上等号)我想,诗人应是个谦逊而深沉的人,他不想张扬个人的荣辱,也不为世间权色所动。这是活着的性情中人啊——怀着率真而质朴的内心,拥有一双永新不倦的发现之眼,实不辱诗人之名。
2019.2.2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