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谈诗歌创作的方法与要诀(讲稿)


一  了解诗歌的构成:“点线面”模型

过去我介绍了诗歌创造的点线面理论,其中“点”就是诗人在表现诗歌主题时所选取的素材,通过一系列构造(连线),将素材转化为意象(意象即面)。然而,这个模型我只完成了初步理论构架,还需实证。以下就是该理论的实证篇,其中还会探讨“连线”的规则和方法,可谓意象构成的机理篇与实证篇的结合。

诗歌(无论古今)是短句,或短语构成的文字创作,其基本元素当然是词组和短句,然而作为诗歌的内容言,其基本要素是我们为了表现主题而选择的“素材”。这个素材,就是所谓的“点”,而有了素材,我们需要呈现一个画面或一个串联的思想片段,那就需要通过将这些点串联起来,我称之为诗歌的“线”,有了这些点和线,于是就构成完整(或半完整的)画面,情感,思想,我称之为诗歌的“面”(即意象)。

梳理下这些要素的关系:

1 素材是用来表现主题的,可以一件东西,一个物像,也可以是一件事。概言之:素材就是物像和事像。它是相对静态的,是诗歌构成的一个“点”(意源)。

素材大致可分两类:1如果素材与素材间没有关联,我们认为是“平行素材”2如果有关联,那就是“关联素材”。不过,它们之所以被选取出来,就是因为其能主题服务,所以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平行素材,还是关联素材,它们与主题必然是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

2这种关联性,我们称之为逻辑关联性。也正因为有了逻辑关联,我们才可能运用技巧搭建桥梁,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连线”(达意),即素材对主题的表达过程。这里需要运用到许多具体的文学修饰技巧与创作技巧,但最核心的只有一个,比喻(及兴托)。

比喻与兴托的差别在哪里?比喻是a约等于b,b约等于c(最终想表达的情感)。而兴托则是直接将a过渡到c。这种意义上说,兴托就是一种借助物像或事像,对个人情志的直接隐喻,而比喻则需要一个递进转化的过程。

3将素材连线后,构成与主题关联的,形成更递进一步的“形象”,这就是诗歌构成的“线条”(意成)。但这形象仍旧是半成品,较为模糊,它起到通往主题的桥梁作用。这个桥梁可以在素材之间搭建,也可以之间将素材与主题搭建,目的就是最终将所有点与主题联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画面。

4这个完整(或半完整的)画面,已经不是具体的物像(或事像),它是用来表现情感,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抽象情感和思想的具象化,我们称之为意象(意像)。顾名思义,转意为像。我将之称为诗歌的“面”(即意像)。

5一首复杂的诗,犹如一副复杂的画。其中不仅仅只有一个“意象”(面),它可能有好些画面构成(想象大型山水画),也就是说,诗歌可以由一个意象构成,也可以由多个意象(意象从)构成。将这些意象或意象从合理摆放排序,就如同画面的整体构图和布局。显然,这也是一种诗歌技巧。排列的好坏,自然也会影响到诗歌的审美意境。这种意境,不是单纯的面构成,而是所有这些面的组合效应,我将之称为“体”(即意境)。


二.模型的运用

以上,是诗歌创作与构成的简单模型,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下,这个模型的运用。

   我们将写诗看成画画。这里当然不是教大家怎么画素描,但其机理是相通的。要形成构图,我们需要大致框定事物的结构,这就是对诗歌的整体构思。打个比方,如果我想画出一只猫,从哪里起笔呢,任何艺术都没严格规定,也没有界定合理性的范围。这里我也不可能给大家规定一个“起笔”,毕竟这是创造,人的美学和艺术表现手法各异,是不可能有统一标准,至多是通用方法而已。

那么,一只猫的构成是怎样呢,我们先不论怎么描绘一只特定的猫,先从最普通寻常的猫入手。那么我们要从一只具体的猫身上抽离出其“平面线条”,将一只猫看成是白描的猫的形状的图形。可以两个耳朵,眼睛,头上,身上,屁股上,四只脚上,尾巴上选择几个点,然后用线条一次串联,那么一只猫的形象就出来了。那么,可以假想,如果这些点选取越密集,那图像就越清晰,是不是?反之,点选取越少,则图像越“抽象”。(这也是抽象诗,或朦胧诗的一种创作手法,选择相对少量的点)

那么,假设一只猫我们在最关键的位置上,选择比较恰当的点,将之“连线”(对诗歌而言,就是将这些素材串联起来),那么我们将得到比较完整的猫的图像,至少让人能看出这是一只猫。某种意义上,这就成功了。(当然,这是最基础的诗歌要求,也是中规中矩的方法)

有人觉得,那诗歌非常简单。选取足够多的点,那画面就会呈现非常清楚,诗歌就具备了足够的“画面感”,甚至可以达到“纤毛毕现”的栩栩如生之态。然而,要知道,诗歌之所以叫诗歌,它有个重要特性便是“离散性”。(诗歌素材(“点”)如同不完整的拼图游戏的拼块,既有连接性,又有离散性)我们并不是要给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拼图,而是相对残缺的,“若即若离”的,“恍恍惚惚”的,让读者既能看懂我们在描绘什么,却又看不太清,朦朦胧胧,这样才能达成诗歌的朦胧美。否则,如果诗歌不作为一种“白描”,“速写”或“简笔”手段来构图,那和文章,小说就没了差别。换句话说,文章,小说可看做高级绘画(比如油画),而诗歌却是考验构图的白描或速写。

举例1:《乡愁》

首先我们举一首著名的诗歌,来论证点线面理论的实效性。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歌属于构造较为简单清晰的意象诗,正好作为一个典型教案。

作者通过不同时间段的有序排列,选取了人生的四个时间点(素材),位置间隔适中,均匀,以至于可以概纳和覆盖大致人生的各个重要阶段。其中每个时间段,作者又分别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作为素材,以人物之间“地域”的割裂作为乡愁产生的原因,从而有效构成四组关于乡愁的画面,这便构成了诗人对乡愁的意象组,从而产生诗境(体)。

具体分析该诗的构成元素:
1素材(点):四个时间点,四个不同“物像”。两个在各自类别里的素材,都是平行素材。然而,因为相互对应的关系,当两两对应时,这些素材又称为关联素材。
2线条(连线):物像——我——乡愁。从中可以看出,我是这个连线的中心,一切情感都是由“我”这个中心引发的。具体由什么引发,物像;引发什么;乡愁。也就是说,物像引发了乡愁。其连线方式:定义式。(本质是兴托)
3意象(面):时间点——物像——我——乡愁——“乡愁的对象”。四组意象构成了一组意象从,构成了诗人完整一生的“乡愁”写意。

  从该诗篇我们可以看出,素材是表现诗歌主题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构成意象的原材料。譬如我们想要表现关于乡愁的情思,我们可以选取无数的素材,是否越多素材,就越能表现主题呢?总所周知,诗歌不是文章,文章的容量不诗歌较之可以放宽对素材的选取量,但即便文章也不可能选取过多的素材,甚至无限选取素材,因为这反而会破坏对主题的表现。比如一篇议论文,我们仅仅需要从各个侧面,纵横选取一些,足以覆盖主题的论证材料就够了。多了便是繁冗和多余,少了则论证不足,所以我们经选取的素材应有一个合适的量,这是根据表现或论证主题的需求而定的。即使在表现和论证时,也应该拿捏分寸,详略而叙,如此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快感,否则过犹不及,反而造成读者的阅读负担和繁琐之感。同理,若要表现爱情,亲情,个人理想,革命激情等等主题,我们也应该选择恰当合适的素材,以充分表现即可,切不可盲目堆积材料,自以为多多益善。这里,合适恰当的素材,也正表明一点,那就是选取之素材,必须与构成意象之间有充分的相关性和逻辑性,从而才能使最终意象服务于主题。

然而,这些都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我们需要考核的是,是否素材就等同于于意象?素材与意象之间能否直接转化,或者说需要符合什么转化条件?

比如《乡愁》一诗中第一段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诗人即便直接表明了邮票与乡愁(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否就证明了,邮票就等同于乡愁呢?我认为还没有。如果没有后面两句的解释,作为素材的邮票是不能直接转化为关于乡愁的意象的(所以是兴托,而不是比喻,作比喻解释是不恰当的),因为此刻,意象还在“路上”,因为它还只是停留在抽象概念——一种等同关系(此刻,这种等同关系仅仅是诗人自己的定义),却没有真正形成图像。直到诗人点明了“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此刻,读者可以充分感受和联想出分居两地的我与母亲,只能靠着通信维持情感联系的画面,这时候关于乡愁的意象才真正完成构建。

所以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素材是需要通过连线,铺展,加工,最终形成有效的,可感受和联想的图形,才能成为意象的。否则,那不是象,只是“在路上”而已。而且,即便素材成功转化为意象,意象的深浅,厚薄,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大小,也影响诗歌最终的表现意图。也就是说素材是素材,意象是意象,主题是主题,三者有相当的关联性,其中的关联性是以事物特征的联系性作为基础,而联系性又是以逻辑性作为条件而建立产生的。三者可以递进转化,而转化的效果就要看诗人如何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性,去充分构架桥梁(连线),从而有效抵达彼岸。

思考题:什么是意像?为什么诗歌常常要借用意像?

参考:首先要了解,诗歌写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表达人的“情,思,志”。但情思是抽象之物,一言难尽,一言难白,怎么办,通过转化——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具象的图像,这就是意像的本意。我们常会在诗歌中看到定义式的诗句,为什么?其实我们在定义的过程中,就是在构造意像了,因为定义本身就是将一个抽象概念,通过相关联的一组概念,逐步转化为更具象,更显明的概念。这个过程和构造意像的本质是想通的。意像构造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它是一点点渐进和转化的过程,有时需要多个意像(意像组),来完成对某情思的表达与阐释。比如爱是什么?正因为爱这种感情很抽象,我们难以解释,所以我们通过一些类似它的事物去定义或象征。爱情是一杯苦酒。如此定义,就将一种抽象的情感,转化为相对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因为酒的性质相对接近生活,更容易被人理解:可以令人陶醉,昏睡,苦涩却容易上瘾,忘却烦恼和忧愁……等等,其令人产生的联想画面就成为意像。所以无论比喻,象征,或构建意像,都是为了方便人的理解,方便人去感受。情思向意像的转化,就是抽象向具象的转化,这是人思维和理解的内在需求。


举例2:《在地铁站内》

我再举一例,西方意象诗鼻祖埃兹拉·庞德最著名的诗歌《在地铁站内》: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诗歌只有短短两句话,翻译成中文是: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歌如日本俳句式的诗句,经由作者反复提炼,苦思一年后写下。后来庞德曾对意象下了这么个定义:意象便是当一个外界客观的事物射入脑海化作一个内部主观的东西时,那一精确瞬间。

我们取其核心来分析:“外界客观化作一个内部主观的东西”,主观是什么,我们可理解为情感和思想。这句话的意思,让我们分解步骤,其实就是古人提炼的诗道:赋、比、兴。当然,他的意象主义,本身就是从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中领悟出来的。

既然讲到这里,我们就也谈一下古诗里最常用的创作手法——赋,比,兴。事实上,通过实践,我发现这也是现代诗中最常用的,也最实用的表现手法。说到底,这三种方式已经把一般诗歌的创作精髓讲出来了。按照逻辑思维的顺序,首先,我们需要陈述,把我们看到,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先说出来(赋之意,即将景观列陈出来),这是第一道“景观”。因为这些便是我们诗歌创作,发挥的最基础的要素,然后在这些要素上,我们或者去改造,或者去变形,或者去联想,或者去类比(比喻),这样便产生了或实或虚,或深层次或抽象的第二道“景观”。最后将这第二“景观”,通过意像类比或意像比拟,抒发心情,心意,心志,最终获取到第三道“景观”。古诗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不断递进和深化,借此获取最终意境,以表现主题。

而现代诗呢,虽然其形式和风格复杂多样,技巧层出不穷,但和古文的诗文机理是一致的。通过不断深化,或者创造新意像,来获取最终和整体的意像及意境。换言之,诗歌是将最初意像(原始意像)变形和改造的一系列“创造”的过程。通过创造新意像,取代旧意像,将意像构成的台阶不断提升,从而营造出一个立体的图形或思想。这便是由“面”向“体”的转化。这里,我们可以将诗歌看成一组由画面,情感,以及思维构成的意像丛,犹如美丽的花丛。创造的花丛更多样,排列和摆放更合理或更协调,整体感觉更美,诗歌便更有其美学价值。

回到上面,庞德对意象的这个定义虽然有些抽象,但我们还是能辨认出,庞德对意象概念的理解,和我们定义的情思转化意象概念是大体一致的。简言之,即由主观所捕捉的客观印象。至于是否精确,这并不是个可操作和验证的条件,每个诗人创作诗歌意象时,心中的精确程度是读者不可理解和意会的,同样,读者所认同的精确,也只是内心自我的解读,一般情况,是很难还原诗人创作时的真实感受的。所以,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意象就是利用客观已存在的事物,来还原心中的即时性感受或者思想,换言之,就是还原情思。

根据这首诗歌的题意和内容,我们可以初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即诗人站在车站台,所看到的快速掠过的地铁,以及对地铁中人物的“瞬间印象”。整个诗歌内容所呈现的画面,就像一个带着高度老花镜的人所目睹的“现实”,也或许地铁的高速行进造成了这种错觉。我们可以大胆猜想,黑树枝就是诗人对长长的地铁的瞬间印象,而花瓣则是对人脸(或者还有不同颜色的服装)印象的描述。

事实上,这种诗境的描写方式,更准确说更像是印象派,而非意象主义。因为印象派就是执著于瞬间感受力所捕捉的事物的“真实状况”,它们是建立在“认为很像”而非“实际很像”的指导原则上创作。而庞德恰恰误会了,却又歪打正着,因为构成意象的过程,恰恰是很主观的,从“认为很像”到确定形象,于是形成了情思或者“”意识的形象“,即意象。而我们实际中的意象,并非追求及时性的感受,我们可以将感受扩大,延伸至常态印象,或者干脆永恒印象。这便是印象主义和意象主义的差别,甚至于我们可以极端理解,把印象主义作为意象主义的即刻感受的一个分支去理解。总得说来,印象就是一类意象,犹如一瞬间盖章下去,或者拍照定格,将瞬间感受固定成一个图像,这大概就是”印“字的直观涵义了。

  印象主义和意象主义的差别还反映在,意象的辨识的意识性和潜意识性。

这首诗无疑是属于印象主义的。印象主义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呈现,然而这个主观是建立在潜意识基础上的。他是客观事物的直接感受性的构造,不加过多观点处理,比如该诗前半句“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这就是观测快速运动的地铁中人物最直接的感受,他的意象是可以感受的,但也是客观的;而后半句“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是对前半句的印象进行比拟,这比拟下就有了感受的主观化,然而这主观化的印象图案,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情思,我们难以理解和感受,因为一切基于作者将脑海印象直观成型,这只是意象而已,而这“意”并不是作者刻意想要表现的某种情思,而是潜意识所流露的。我们可以将这首诗理解为作者对忙碌而冷漠社会的批判,也可以理解为生活在冷漠都市中灵魂的孤独性或自我孤独的隐射,总之,这类意象是有多义性的,正因为作者没有刻意寻找特定情思的表现意图,而是将意图用潜意识的图像所反映。正如说,诗人所表现的客观之物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因为他的感受特异性,同样的客观,不同诗人可以有不同的画面呈现。之所以是这样的画面,而不是那样的,就是因为他眼中的世界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感受,这也说明了,每个诗人的灵魂视野是不同的。

  而意象主义,相较印象主义,是主观意图的呈现。他运用意识,而非潜意识来构造图像,所以意图和目的性更为明确,譬如《乡愁》一诗。所以,意象主义的诗歌,其构造的意象所内含的情思也更容易识别和确认。并且,意象主义对素材的选择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素材和意象的对应也更具逻辑性。而是什么将素材与意象联系到一块的?又如何将情思转化为意象?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下,素材,情思,与意象之间的关系。

思考题:象征与被象征的关系?

参考:《挂在眼角的情书》

只是讲到这里,我们顺便梳理下关于象征的容易搞混的知识点。为了方便说明,此处仍沿用上面笔者错误的理解,即“挂在眼角的情书”=“挂在眼角的眼泪”。那么究竟眼泪是象征物,还是情书是象征物呢?象征与被象征如何分辨?

笔者还是打个比方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那么,五星红旗就是象征物,中国是被象征物,两者是象征和被象征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中国象征五星红旗,或者中国是五星红旗的象征物。象征和被象征的关系有点类似借喻关系,借喻是以物喻物,所以五星红旗是本体,中国是喻体,也就是用五星红旗来借指中国。所以,“挂在眼角的情书”以情书来象征眼泪,情书与眼泪是象征与被象征的关系。替换成诗人的原意,即:情人间充满爱意的眼中之流光,等同于一封表达爱意的情书。这样的私设象征,非常具有独创性,并且贴切而形象,可见诗人对爱情不凡的理解。


三.素材,情思,意象

  一般而言,素材是构成意象的基础,没有素材,是难以将情思情思直接转化为意象,或者说那种直接转化,也就是直抒胸臆,那也就没意象什么事了(这里即点明了,一般诗歌可有两种写法,一个叫直抒胸臆,一个叫意象手法)。所以,转化必然是间接的。比如我们想要表现爱情,我们可以选择许多与爱情有关联的素材,比如月神,玫瑰,丘比特,情书,香吻或者思念,然而我们说,这仅仅是用于表现爱情(主题)所待用之素材,能否转化为意象还是未知,能否转化成好的意象更是两说,这些都取决于诗人的功力。

另外,经常阅读古诗的诗人还会有一种误解,即将素材直接等同于意象,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对于这点,要重点说明。

比如红色,作为素材,可以用于表现爱情,可以表现革命,也可以表现生命之激情,然而只是将其运用到诗歌中,在并未“连线”构成具体(或半具体)的意象前,它只是单纯的色彩而已。所以,尽管现代诗中我们也可延用古诗中的一些象征素材,比如秋风,落叶,及秋天的一些特定景物可以作为萧索,破败,或者乡愁等象征,比如月亮,红豆(相思豆),喜鹊等作为爱情的象征,但我还要坚持,在这些素材真正形成可供感受的图象前,仍旧只是素材而已。为什么古诗中可以运用这些素材,似乎能直接转化意象,这是因为古诗的短小性和前人延用该象征素材的一致性,让人看到这些素材时,天然与某种情感发生了对应,从而产生素材即意象的错觉。总之,还是那句话,这些素材所构成的图像(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只有能给人以情思的感受时,其转化才是成功的。

过去我也解释过,古诗是侧重发现的,其意象构成大多如庞德的《在地铁站内》,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呈现(或者直感呈现),具有印象主义特色的。而现代诗侧重创造,它的意象构成方式和表现方式是很多的,也是多维的,它的素材和意象构成的桥梁是素材与情思之间的联系,只要发现关联,并且符合逻辑,那就可以构成可靠,也是能够理解的图像。比如为什么能将月亮作为素材来表达爱情,那是因为月亮和爱情之间有相似点。月亮高高在上,无时无刻不围绕“你”转;无时无刻不挥洒光辉照耀和关照“你”;月亮永恒地在天上循环,照耀着;月亮洁白无瑕,神圣且圣洁……诸多相似点,构成了两者的关联性,也构成了相互转化的可能性。转化的方式非常简单,也就是通过“比”,比较,比喻,比拟。我们说,任何情思与素材之间的转化,都是建立在两者关联系的基础上,而这个关联系所建立的基础又是相似性,这个相似性的考证就是关联逻辑性。同样,可以这么说,如果素材与情思间没有关联逻辑性,是不可能建立有效的意象的,即便建立,也是假的意象。很多现代诗,滥用语言技巧,胡乱搭配素材,生硬牵扯与情思的联系,结果造成许多令人难以感受和琢磨的“意象”。这些就是假的意象。如果意象不能首先做到“很像”,如果经过抽丝剥茧,意象最终还是难以理解的抽象,如果意象是由假的情思或假的关联(非逻辑性)造成的感受错觉,如果意象只是停留在意,而不能最终成为“清晰的像”,那么,这些都不是意象。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一叶天下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4 21:16:15
欣赏,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天下 来自手机 频道主编 2022-1-4 21:16:23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夏日炎炎,送一缕清风给每个热爱诗歌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欣赏并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林杰荣 版主 2022-11-20 21:38:13
赏读,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