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一篇好诗!
例18《子夜花》(欧洲一道诗艺社)
 
诀别的表情,和初识那刻一样
如冬窗上晶莹华美的图案
轮回不空。一个世纪的盘旋
雪花迟迟不落,生怕一落下
世界会被砸塌
 
子夜,有人还在风雪中卖唱
无人施舍。他需要硬币而非恻隐
一枚字头是天堂
字尾也是天堂的硬币
灯杆黑着脸说,别逗了
人间从无,也不会有这样的错币
 
可是灯杆兄,你的确见识过
两只流浪穿过城市的年轻郊狼
倒地不支,相拥而泣的泪花
你说那是你见过的最美的花
赠给它一个别致的名,子夜花
 
它本应开在壁炉边
陪主人弹琴,读诗,打瞌睡
可那样的话,它还会那么美吗
一呵气就被融化,像雪花,冰花
(原始点评)很明显,这首朦胧诗意味深长。难于理解不是子夜花的真正象征,而是作者运用巧然隐射的自我生命历程,“伪造”了一个物种,并“杜撰”和命名了一种叫做“子夜花”的情感之花。他甚至自己都不敢相信,那种只有出自冰寒才能生存的感情,也正是出于当年的一场路灯下的聚首。那场聚首很凄惨,两只年轻的流浪郊狼,相拥而泣,相依相偎。我们不必猜想郊狼的确切身份和性别,因为这并不会干扰剧情的苍凉,以及破坏悲剧式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郊狼重新争做起来,并且相互依偎着生活了一段时期。然而倒叙式的开头表明,最终两匹郊狼还是诀别了。再一个同样的子夜,作者遇到了风雨中乞讨的人,御景生情,回想起当初的自己(或是其中一匹郊狼呢?),回想起那朵只有开在贫贱和危难之际,只能共享风雨寒雪,却会在“温和的气候”被融化的花朵,也就是被作者命名的“子夜花”。原来,那便是——“你说那是你见过的最美的花”,我的泪水瞬间也如那子夜花,也如那冰雪般融化,无法抗拒。
既有真情,又有技巧,象征精妙,余味很浓。展开诗歌意像的画卷,短短十多行却承载了至少一篇微型小说的文字容量,可见该诗信息量之大,这当然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7.谈谈砍诗的问题
参考:我以为,诗人创作,无论水平高低,诗技长短,意境好坏都是个人的造化,点评指教可以,却不可如此状之粗野蛮横行事。一首诗歌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高矮胖瘦,性格特点。她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创作手法和独特理解,换言之,是纯属于作者的意识流文字。作为读者,并不敢说完全能读懂哪怕再嫩的笔法的诗作。因为即使一条河流,流淌两次就不可能是同样的了,何况还是在不同的脑海里流淌呢。如果把诗歌看成梦中呓语,那诗歌中每个并不起眼的字词可能都有其特定涵义,反映了诗人潜意识所表达的东西。作者本身可能难以反观这些梦符号的象征,就像自己难以理解自己的梦一样。这些字词所蕴含的象征,并非是普通读者能够察觉的。抑或说,此汤温到彼锅后,汤即使变温了,也不再是原锅中那瓢汤了。至于味道和口感,当然也会有细微或显著的变化,这都是损害原创意涵的罪魁祸首!
有诗友会反驳我,就是为了帮其改进诗歌,助其提高诗技才要砍诗啊!很好,那我也在此郑重回答,然并卵!诗歌之技术提高方法很多,概括起来只需做到“多看,多想,多学,多练”八字即可,砍诗是否被创作者认可是二说,即使允许,功效也恰恰是最无用的一种,甚至可能误导其诗理,打击其信心。
以下以我个人诗歌仅举两例,以示砍诗之谬。比如《荷月》中一句“用干枯的荷叶当柴火/再把莲蓬上的露珠/煮一杯水/泡上一杯温润如玉的茶呀”,有热心的诗友指出,一杯水是用来喝的。煮一杯水?根本没这说法,再怎么样也应该是一壶水啊!我很感谢这位诗友的留心,我向她半开玩笑解释说:“如果莲蓬上的露珠可以煮出一壶水,那也必定能煮出一盆子了!”本以为如此解释她就明了了,然而她却坚持如不换掉该词,这诗就废了!此言一出,当时就把我吓出一身激灵。原来一个词汇可以废掉一首诗?!细细想来,这话若放到古诗上,倒也有些道理。但对现代诗,她的要求似乎苛刻了些。我想反驳她,反之,就是说把一首破败不堪的诗歌改动几个字眼,这诗就能活过来了?最终没有,我只是默默听完她的怨言,一笑置之。这大概是推敲典故之精神的又一位继承者吧。诚然,一些现代短诗,或工于字词的绝律,确实可能发生这种情况,这是文字量和题材的严谨性质决定的。但,我想说,对于一般诗作,更勿谈长诗,过于重视一枝半叶对诗歌整体意境的影响是十分可笑的。
然而,话虽如此说,却不代表可以轻易改动作者原创。此论点的证明我用另一首诗歌举例。比如【卜算子】惆怅中的末句“一把心酸一把珠,盅醉人漂泊。”有一位诗友提出,既然得了珍珠,怎又可能心酸?这明显是没懂得“珠”字的涵义。我向他解释,珠是泪珠的意思。他完全不认同此用法(不知是否脱离了他对古文的自我理解?)。我只得和他坦白,确实用一把泪会更直白通俗,可因为词牌平仄的要求,此处无奈用“珠”字,并非本意。结果他又说,这“珠”是韵脚,显然与上面的诗句不和,此词牌需大改。经过他提醒,我立马用软件检测,结果发现住“珠”并非韵脚,整首词牌也是完全合律韵。于是拍了照片发他以证。也没承认自己的错误,竟然又揶揄一句:“你主要擅长白话诗,古诗不行的,以后还是少些古诗吧!”
还有一位诗友是初进诗群时认识的,也爱砍诗。看到此诗后指出,人漂泊不好,应该心漂泊。我和他坦诚直言,您的想法我也有过,最终考虑到心字与先前的心酸重复了,另外,此诗的“漂泊”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其中还包含了现实的潦倒,困顿,所以这里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心与身的综合状态的“人”字。结果,他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只可能是心漂泊啊,难道我的人还真去漂泊不成,太不合理了。说到底就是我太执拗了。我再次向他郑重和深入解释,诗歌的合理性确实很重要(比如上例),但有时对合理性的理解不能太过狭隘。因为某种意义上说,人和心二字其涵义基本是共同的,只是有时用法上需根据诗意灵活运用。比如人在天涯,按照本意将确实是人在天涯漂泊,但其实也可以是心在天涯的意思,只是约定俗成的关系,我们很少说心在天涯。还有心比天高,我们一般不说人比天高。
在那位朋友心中或许我的坚持成了刚愎自用的表现。这种误会是必然会存在于固执己见者身上的。然而,违心的敷衍或认同就能随潮越飘越远,越飘越顺吗?无论标签如何贴,对于这位朋友兼诗友,我想说,诗词创作的核心无所谓几个字的对错好坏,而在于能否抓住诗人想表达的,能否准确,进而淋漓尽致表达出来而已。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时候不可太狭隘理解,保守时需保守,创新时也别紧张。放心吧,中华文化是老底子,这砂锅很厚,破不了的。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说到底,诗歌美感因人而异,是否都要像韩国美人一般,通一色的明星相貌,高鼻细眉,低颧尖巴才算“标准”,可称“合格”?试想,若是马路上随处可见此类美人,怕也要得“疲眼症”了吧!所以,胳膊上长颗小瘤,脸上多几颗痦子,嘴巴歪些,鬓发少些都没关系,天然即可。诗歌和人相仿,个性和气质更重要不是吗?所以,砍诗大师们,请给诗人保留自然之美的权力吧。哪怕是最差劲的诗人。
8 谈下微诗的问题
说道潮流,还不得不谈一谈微诗的问题。时下有种流行,叫微诗。其实这种诗体流行,也反映了诗人群体对诗歌美学的某种态度——崇尚精炼,短小,而意义却要非凡。这个理念,非常类似日本俳句。应该说,有种追求“诗道”或“诗禅”的精神!但是我想表明的态度是,这不过是一种潮流,当然也仅仅是一种较为便利和轻巧的诗歌创作的形式。仅此而已,与追求至高的诗道其实并没关系,当然,诗道也不可能从这种形式中获得。
参考:初进群时,竟被某些老师告知,诗歌不宜过长。我问何为过长?老师调笑说,十行开外的诗歌都过长了。在下愚钝,立刻去翻找过去的诗篇,几乎无一例者。当下骇然无比。再去翻看钟爱的叶芝,惠特曼,波德莱尔,皆无例外。最后翻到泰戈尔的诗,反复思索,才隐约察觉到一些端倪。不得不说,把泰戈尔大师的长诗拆开来看,却是一篇篇长短各异的小诗,短的只有一两句话,略长的也就五,六句话。
当下诗坛流行微诗一说,我是被告知的,是否真实还需考究。只说,若微诗真乃时下中国骚坛的潮流吧,此潮是好,是坏,是长,是短,是大,是小,是进,是退?在不了解形成此潮出于何因前,我们无法考证。个人以为,诗歌是个最自由,也是最简易的文学形式,其长短是就对别的题材形式所言。至于诗歌本身,就像一个人,有高矮胖瘦之分,诗歌长短是由诗人的取材和发挥决定,无所谓好坏。国外有经典长诗《嚎叫》,《佩尔。金特》等,国内也有好的长诗。就古诗言,长的有曲赋,词牌,长律,短的有短律,绝句等。诗人赋诗,以题定材,比如小怀小感可用短律,绝句等。咏史兴叹等或做长律,或做《九歌》离骚之类。现代自由诗更是如此,否则自由一词何来?诗歌乃发乎一心,此心之厚薄强弱依不同人,境,皆从无定数。诗者依心而作,心止即毕,自然而然,抒怀惬意。
潮者,瞬息万变。顺潮很好,弄潮更佳。作为初学诗歌者,不必拘泥任何条框,放胆试之,有感即发,感毕即止。边学边看边写,待到诗感成时,自然收放,取舍,调柔功夫一一接踵,水到渠成。否则一开始就忌惮诗歌长短,厚薄,轻重,避手避脚写作,处处如临雷区,胆颤心惊,实不利写诗。至于修改,是后期的完善工作,可不纳入初创工作。
9 思考题:(先让诗友谈下看法,再解答)
1什么是意像?为什么诗歌常常要借用意像?
参考:首先要了解,诗歌写作是为了什么?为了表达人的“情,思,志”。但情思是抽象之物,一言难尽,一言难白,怎么办,通过转化——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具象的图像,这就是意像的本意。我们常会在诗歌中看到定义式的诗句,为什么?其实我们在定义的过程中,就是在构造意像了,因为定义本身就是将一个抽象概念,通过相关联的一组概念,逐步转化为更具象,更显明的概念。这个过程和构造意像的本质是想通的。意像构造也不是一气呵成的,它是一点点渐进和转化的过程,有时需要多个意像(意像组),来完成对某情思的表达与阐释。比如爱是什么?正因为爱这种感情很抽象,我们难以解释,所以我们通过一些类似它的事物去定义或象征。爱情是一杯苦酒。如此定义,就将一种抽象的情感,转化为相对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因为酒的性质相对接近生活,更容易被人理解:可以令人陶醉,昏睡,苦涩却容易上瘾,忘却烦恼和忧愁……等等,其令人产生的联想画面就成为意像。所以无论比喻,象征,或构建意像,都是为了方便人的理解,方便人去感受。情思向意像的转化,就是抽象向具象的转化,这是人思维和理解的内在需求。
2素材与象征,意像之间的关系?
参考:诗歌(无论古今)是短句,或短语构成的文字创作,其基本元素当然是词组和短句,然而作为诗歌的内容言,其基本要素是我们为了表现主题而选择的“素材”。这个素材,就是所谓的“点”,而有了素材,我们需要呈现一个画面或一个串联的思想片段,那就需要通过将这些点串联起来,我称之为诗歌的“线”,有了这些点和线,于是就构成完整(或半完整的)画面,情感,思想,我称之为诗歌的“面”(即意像)。
并非素材都具有象征意义,大多素材只是构建诗歌内容的元素,只有当素材构成有效意像时,它才是有象征意义的。素材和象征物是有区别的,两者可以同时是,也可以不是。只有在具体诗歌中,当素材刚好具有那个象征意义时,我们才能说素材等同于某象征物,或者素材具有某象征性。然而素材是素材,象征物是象征物,两者不可等同而视。比如红色可以有许多象征,革命,流血,激情,火热的爱情,恐怖等等,也可以单纯指代某色彩,要看具体诗句含义是否赋予其象征功能,如果没有,那就只能取其本意。
3象征与被象征的关系?
参考:《挂在眼角的情书》
只是讲到这里,我们顺便梳理下关于象征的容易搞混的知识点。为了方便说明,此处仍沿用上面笔者错误的理解,即“挂在眼角的情书”=“挂在眼角的眼泪”。那么究竟眼泪是象征物,还是情书是象征物呢?象征与被象征如何分辨?
笔者还是打个比方吧。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用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那么,五星红旗就是象征物,中国是被象征物,两者是象征和被象征的关系。我们不能说中国象征五星红旗,或者中国是五星红旗的象征物。象征和被象征的关系有点类似借喻关系,借喻是以物喻物,所以五星红旗是本体,中国是喻体,也就是用五星红旗来借指中国。所以,“挂在眼角的情书”以情书来象征眼泪,情书与眼泪是象征与被象征的关系。替换成诗人的原意,即:情人间充满爱意的眼中之流光,等同于一封表达爱意的情书。这样的私设象征,非常具有独创性,并且贴切而形象,可见诗人对爱情不凡的理解。
4比喻,象征和意像之间的关系?
参考:巧妙构建意像,或许是创造诗歌中技巧性最多样,最复杂的环节,也是最难的一环。因为这并非是诗歌风格的铸造(每个诗人都可以有自我别样的风格),相对于独特风格,这是独立且贯穿诗歌创作的中心,是无论何种风格都必须履行的原则,其中不仅需要运用大量诗歌技巧,更需要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与思考。
象征是静态的,正如“海元素”,并蒂莲,红梅,莲这些素材,都可以作为象征之用,然而这仅仅只是诗歌为呈现朦胧与婉约的暗语,它们是组建意像的要件。而意像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的——如果把一个意像看做一张含有情感的图片,那么将一连串意像组连续起来,就可以像幻灯片那样“播放”一段流动情感的动态视频。巧妙构建意像就是在构造这种动态视频,就是创造与众不同,全新的,独特审美的诗歌价值。无论是修饰方法,还是表达形式,都是为构建意像服务。比喻需要关联的辩证,象征需要发现的慧眼,意像需要构建的巧思。诗歌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静态的元素与技巧,加以巧妙穿插、叠加、协调、组合,从而形成可表现和被感受的“情思”。正因为人之诸多情思难以准确定义和表达,所以才要借用比喻,象征,以及意像以清晰描绘之,还之以精准,使之“活”起来,这就是诗歌之美的本质。
10 个人诗观总结
诚然,风花雪月的诗歌也好,追求华丽的诗歌也好,说到底并不是犯了什么大错,只是美学观理解不同罢了。所谓的诗歌美学,是一种养成,这或许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之路上慢慢修行,都会渐渐领会和觉悟的,这是个自主学习和感悟的过程。最终每个人都会有一套相对成熟和牢固的美学价值观,至于对错,本身就是无法探究和验证的问题。所以以上所有观点,也只能说是我个人的一面之词,你认为对可以参考,认为不对就忽略过去。我只能说,我也还在这条路上苦苦求索,至于好坏对错的问题,随着对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入,说不定都是会变化的。所以这里也就不再拓展讨论了。
但是一般而言,好的现代诗,我们常常能从中找到新奇乃至奇崛的意像,这不仅让人浮想联翩,爱不释手,为诗人的新颖构思而拍案叫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正因为这种不可否认,渐渐让“好诗”的指标变得单一,大家以为能做出独特意像的诗歌就是好诗,于是众多诗人为了寻求意像而去写诗,而不是自然而然去抒发情感。这就让诗歌之艺变成了追求技巧的百花从,独独看不到诗人的心灵。
个人以为,诗歌之美主要还是来源于心灵,而不是技巧(我从不以为好诗就是运用高级技巧的诗)。心灵之力于诗文,是远远大于技巧之功的,因为心灵是不可复制的。(这点可能很多诗人没感受到,正如很多人看待事物,只看到外表美,却忽略了心灵美)没有所谓好诗烂诗,只有是否出自真心,融汇真情的,或风格差异的作品而已(以佛法角度去欣赏诗歌,去掉太多主观,去掉差别心,辩证的,客观中正的态度去赏析诗歌)。优秀的诗篇,往往发乎一心,止于情毕,自然抒发,浑然天成。无需过多技巧或修剪。哪怕以后诗技丰满,得心应手,也不可以重“技”轻“心”,以“技”代“情”,如此“精雕细琢”,本末倒置,不过邯郸学步,武功废伤也。望学习,爱好诗文的朋友切记。
11 课后讨论——谈谈你对诗歌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发散性引导,诗歌各个方面都可以谈,某些认为诗歌创作中的难点,谈谈个人美学观(要求说明理由),古今中外诗歌比较,诗歌发展,是否到达创作瓶颈,灵感的一般来源,谈下诗友对诗歌或诗歌创作中某些具体困惑……
收集问题,留待下堂课再解答。
2019.8.23完稿于天都城家中(大约3,4天)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