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欧洲一道诗艺社点评汇总(30篇)



1欧洲一道诗社《子夜花》诗评


子夜花
文/星出而作(加拿大)
 
诀别的表情,和初识那刻一样
如冬窗上晶莹华美的图案
轮回不空。一个世纪的盘旋
雪花迟迟不落,生怕一落下
世界会被砸塌
 
子夜,有人还在风雪中卖唱
无人施舍。他需要硬币而非恻隐
一枚字头是天堂
字尾也是天堂的硬币
灯杆黑着脸说,别逗了
人间从无,也不会有这样的错币
 
可是灯杆兄,你的确见识过
两只流浪穿过城市的年轻郊狼
倒地不支,相拥而泣的泪花
你说那是你见过的最美的花
赠给它一个别致的名,子夜花
 
它本应开在壁炉边
陪主人弹琴,读诗,打瞌睡
可那样的话,它还会那么美吗
一呵气就被融化,像雪花,冰花


陈虚炎浅评:很明显,这首朦胧诗意味深长。难于理解不是子夜花的真正象征,而是作者运用巧然隐射的自我生命历程,“伪造”了一个物种,并“杜撰”和命名了一种叫做“子夜花”的情感之花。他甚至自己都不敢相信,那种只有出自冰寒才能生存的感情,也正是出于当年的一场路灯下的聚首。那场聚首很凄惨,两只年轻的流浪郊狼,相拥而泣,相依相偎。我们不必猜想郊狼的确切身份和性别,因为这并不会干扰剧情的苍凉,以及破坏悲剧式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郊狼重新争做起来,并且相互依偎着生活了一段时期。然而倒叙式的开头表明,最终两匹郊狼还是诀别了。再一个同样的子夜,作者遇到了风雨中乞讨的人,御景生情,回想起当初的自己(或是其中一匹郊狼呢?),回想起那朵只有开在贫贱和危难之际,只能共享风雨寒雪,却会在“温和的气候”被融化的花朵,也就是被作者命名的“子夜花”。原来,那便是——“你说那是你见过的最美的花”,我的泪水瞬间也如那子夜花,也如那冰雪般融化,无法抗拒。


2018.11.19



2欧洲一道诗艺社第二期诗歌《藏镜人》点评

藏镜人
文/云中雀(加拿大)

我龟裂的身体里
藏有一面隐形柔软的镜子
有时我会独自走进去
在黑暗里看见童年
看见一下子病重的母亲
有时是一只青春期末的的云雀
在发亮的湖面上顾影自怜

更多的时候是一只苍老的蝴蝶
躲在落叶背面隐姓埋名
黎明啊为何变得如此脆薄
我焦急如一头被追捕的盲象
胡乱闯进祖父的瓷器店
呵,在支离破碎的光阴里
千万个我仍温暖如昨


陈虚炎浅评:这是一首极其含蓄的朦胧诗,功力极深,可以算是内心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之作。所有后来的影像,都源自“那面镜子”,而破解那些谜团的线索,也便是:“那面镜子是什么?” 还是让我们来看之后扑朔迷离的残破的镜像,黑暗里看见童年,是否意味童年在黑暗中度过;母亲生病了;青春期末期的云雀,是否代表青年转向中年的过渡时期,“顾影自怜”的自己;而更多时候自己又化身“苍老的蝴蝶”,默默无闻。这就是印象主义!生命的印象,如梦的印象,支离破碎,却成为意识碎片,残存在自我的灵魂中,被另一个“更柔情的自我”所关照。最后的“千万个我”似乎也是提示,正如生命是一条永不重复的河流,每一个生命时刻,都有一个全新的自我。那些过去的“自我”成为一个个记忆片段被回忆,或温馨,或冰冷,或苍凉,或欢喜……那面镜子究竟是什么?内心,灵魂,被隐藏的伤痛?我并不清楚,我只知道而镜子所映射出的,或许正是自我灵魂的反观。一切显得那么忧伤而深远——时光荏苒,黎明显得多么短暂而稀薄,迫使那个人想要追忆年轻时自己究竟度过了怎样的岁月,他忧伤,彷徨,恐惧,最终焦急“如一头被追捕的盲象”,想要从“祖父的瓷器店”窥探见什么,“祖父的瓷器店”象征什么?他又窥探见什么?我们无从得知,所知者,不过那个人,在反观了那么多令人伤感的“支离破碎”的人生后,依然能看到希望,依然感受人生中温暖的那部分,这才是最重要的。


2018.10.3







3欧洲一道诗艺社诗歌《秦俑》点评

秦俑
文/非马(美国)

捏来捏去
还是泥巴做的东西
最听话可靠

你看万世之后
这些泥人泥马
仍雄赳赳气昂昂
(虽然也有几个经不起考验
断头折腿仆倒)
仍忠心耿耿捍卫
腐朽不堪的地下王朝




陈虚炎浅评:讽刺味十足的诗歌,也是相当有趣的诗。特别是一句类似解说旁白的本应正经而说的话,被诗人一句不正经的戏谑——“断头折腿仆倒”,更增添了作者调侃腔调。忽然很想谈谈微诗,其实除去这个逗人的“旁白”,诗歌的第二段,本也可作为微诗看待。只是缺乏了第一段的佐衬,力量顿显单薄。说到底,这诗有点像论证结构,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例论证。所以单单拉出第一段,是无论证的观点,空虚;单单拉出第二段,是无观点的论证,盲目。恰恰观点又是说反话,所以第二段论证的结论若无第一段帮衬,则会产生误会,从而两段是合二为一,互为正反,辩证整体,缺一不可。白马可以非马,微诗可以不微。在我心中,此篇不过字数略多,行数略多,诗意表达的单一意像却是首段所指,二段所示,如同给标题加了个较长的次标题,这样的诗歌难道就不成称之为微诗吗?(某微诗群规定,微诗必须四行以内,字数不超过28字,超过一字也不算微诗,诚可笑至极~不知该群主是否误把七绝当成微诗他爹了)试想,若以文言表达,百字之意可涵盖现代千字之文。所以评者以为,微诗之“微”不应只从字数考量,诗歌意像单与繁,表达形式的乏与多,诗体结构的简与杂,文字承载的具体信息量小与大等综合因素的考量才是区分“微”与“长”之标准。



2019.1.27




4欧洲一道诗艺社第二期诗歌《唱山歌》点评


唱山歌
文/叶虻(加拿大)

我宁愿此刻荷锄于山岗
我的歌吟一定要省略尘世的繁文缛节
我宁愿你有着和我一样黢黑的面庞
结实的骨节 和男女有别的凹凸有致

我宁愿我的声音苍凉如秋日的牧野
我的歌声赛过肥美的羊群
我宁愿我大字不识 但表达中没有病态
我宁愿我的欲望赤裸着身躯 没有羞涩

我宁愿这人间不是苦海 而是私会的山巅
我愿这炽热的拥吻无畏无惧 如叛军大开城门
我愿我只是唱山歌的人 不再枉费一生
我愿你不会对我说 恨不相逢未嫁时
我也不用酸溜溜地题壁 ” 错 错 错 莫 莫 莫”


陈虚炎浅评:又是一首直白的诗,如题一般,以山歌的形式诉诸真情。直白,有时会被当做误会,即不会写诗。而大多数人忽视了,直白,恰恰也是一种力量,是心情宣泄的本能。它不需要自我去平衡利弊,也不需要超我去伪善修饰,它就是诗人本真情感的再现。大多数这类诗如注意押韵,确实可以作为歌词所用,然而这诗却不行,名义上是”唱山歌“,事实上却没有让歌词涌动和跳跃的“韵脚”。这是很可惜的。这首诗同样作为现代诗失韵现象的反馈,暴露了这个问题。另外,就诗歌内容上讲,我欣赏作者追求的那种“裸者精神”,这也正是我很多诗歌或小说主题所描绘和表达的。某种意义上,这篇诗歌宣告了诗者的独立而平等理念,也造成一种先觉的时代精神的聩响。这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





2018.10.3








5欧洲一道诗艺社诗歌《快雪时晴》点评


快雪时晴
文/淑文(新西兰)

梅俏枝头
冬景暖过初春

青蛙躲进泥土
四季的和声,跳音暂停

鸟鸣,一声声高过树梢
向天请愿,绿林成荫

雪地上,蚁群移动的黑线
衔接风和远方

此刻,无声与不沉默的
都在跟随雪花的引领,抵达阳光
并将用余生的繁花锦簇
予以回报


陈虚炎浅评:和声和跳音,都是音乐术语,有时术语能造成醒目的思考点,令诗歌不单调。鸟鸣,成了对上天的请愿,而这愿望便是绿林成荫,这个单独的意像也非常有趣。“蚁群移动的黑线
衔接风和远方”,这句是比较诗意的表达,也有联想的发挥空间。不过最令我意外的末尾一段,“无声与不沉默的”的表达方式首先引入眼帘,让我笑了一声,我感受到诗人精神深处有种避免单调的渴望。而下一句,“都在跟随雪花的引领,抵达阳光”,我忽然产生了不解。为何跟随雪花便会抵达阳光?又忽然恍然大悟,无论雨天,还是下雪之后,莫不是放晴而已。再看“并将用余生的繁花锦簇予以回报”,便理解了所谓无声和不沉默之物,便是指先前诗歌描绘过的事物,无声的可以是植物,树木,不沉默的便是蛙,鸟,蚁之类,咋看“繁花锦簇”一般用来形容植物,其实用在此处也无妨,毕竟该词用于此处,已经扩大了内涵,是对万物兴荣,一派生机的引申。余生予以回报,更是说明了雪对万物之恩情。虽然在印象中,我们觉得雪是寒冷的,但对植物,小动物而言,都说雪中藏暖,若没有雪的覆盖,还真不知怎么挨过严酷之冬呢!这也应了首段的“冬景暖过初春”,首尾呼应,别有趣象。


2019.1.27





6欧洲一道诗艺社第二期诗歌《纽约地铁上的南美歌手》点评



纽约地铁上的南美歌手
文/山人

轰隆隆
黑色的坑道
在车窗上划过
白色日光灯
在摇晃中昏昏欲睡

琴弦在手指上
回顾震荡 又望见南美
人迹罕见的雪山
千万年沉积的
蓝色 冻彻了清晨
曙光 巨大的U谷
站着一个透明的我
向寂静冰海沉沦

一片冰心在冷气
不锈钢柱开始凝固
黑色外太空星光弧射
氟利昂流过日光灯

谢谢 歌手接过
我递上的一美元


陈虚炎浅评:很多诗歌不是由于盎然的诗意或优美的文字而获得美感,仅仅因为一份真实。真实的情景,真实的联想,真实的表达,真实的结果,最终造成一组真实而不容置疑的画面,从而赢得感动。有些人觉得感动只是一种效果,并不代表诗歌的高度。错了,完全错了。感动来之不易。扪心自问吧,无论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还是这社会当下的你我,可曾因为过度修饰,或者华而不实的诗歌感动过?真实就是力量,那是直接的淬击,令心灵猝不及防,还没待到心灵反应过来,第一滴眼泪已悄然落下。有人总想要从诗评人中获得关乎技巧的评论,没有,也不需要有。所有的最好的技巧,都不过是真实内心的转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样的画面,却可能有不同的表达,不同的效果。为什么?那是由诗人感受特异性给读者的带来的“独一无二的画面”,在那里,也只有在那里,你才能看到诗人最真实的心情。




2018.10.3





7欧洲一道诗艺社诗歌《闲敲棋子落灯花之夜雨》点评



闲敲棋子落灯花之夜雨
文/叶虻(加拿大)

这夜雨的红唇衔来一只黄梅
跌落成江南夏夜里的
一声幽咽的叹息
蛙声是一种天籁飘逸的笔法
在池塘的蜀素上皴染墨迹
一种隐喻可以在文字的契阔间传达
而避开了修辞浓酽的名讳

南方的夏夜,才子般吟诵着的雨声
还有什么不可以润色成飘渺的诗句
梦是枝头上练习折返飞行的黄鹂
茶炉煮沸约客的盛情
而孤寂的内心是最好的品茗者
个中苦涩和甘甜滋润成
人生隽咏的感悟

这灯影里的棋局等待的惆怅
都在南方温婉的雨声中淡定
此夜闲情对局逸志
一枚灯花焚尽机心
直至浩渺的荒芜


陈虚炎浅评:初看时,风花雪月,再看时,人生哲理。三看时,繁华似锦。这大体就是我对该诗的初步印象。诗人有一种执念,那就是对辞藻或优美语句的贪恋,但在构不成强有力的意像之前,这些都只是看似漂亮,实则无用的“灯花”而已。该诗也明显烙下了追逐灯花的痕迹,然而为何又会改观,是因为是诗文并非简单由风花雪月的语句构成,其中还富含了不少具有人生哲理的锦句。而这些锦句过多,又错让我以为该诗是格言诗了。总之,诗歌呈现的意像画面是相当唯美而富有禅境的:诗人(或描画的主人公)在南方的夏夜伴随听雨,闻蛙,赏墨,品茗而下棋时,获得不少人生感悟,这些大致就是诗人想表达的东西。隐约还可感受出,诗人大概还想借此表达一种禅意(或诗意)人生的境界。客观论,诗人成功了一大半。然而,殊不知,美并不是简单美的叠加。对于华丽的辞藻或语句,有个怪毛病,有时反而过犹不及,满则溢之。作为美玉,天然已是上乘,何须过多雕镂?此篇雕琢之痕太重了。其实想表达禅意,以捕捉自然,客观物镜为上,譬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如诗题“闲敲棋子落灯花”,这样得来的禅境(或诗意)才是客观,真实,而“朴素”的。注意“朴素”二字,这是相当关键的。禅是一种不可言说境界,是一种修悟,它即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客观,大道已然存在,尽可以去发现,却不宜创造。刻意雕琢,过多主观,只会令禅意或禅境显得俗气了。另外,诗歌素材的选取,元素的糅杂也应把握“适量为宜”的原则,这样局部和整体才有可供区分的分界。试想,鲍鱼,海参,燕窝,熊掌都炖入粥中,粥固然是大补的,但需知,百味入肠,混窜一气,如品一鲜,岂不可惜?有时,锦言绣句太满了,反而令读者体味不到轻重,层次,这也是维纳斯为何断臂的缘由。

2019.1.27



8欧洲一道诗艺社第二期诗歌《朦胧的定义》点评



朦胧的定义
 文/戴宇(日本)

睡莲
在一夜之间悄然盛开
花瓣叙述着粉红色的梦想

食堂丢失的小钱包
在天堂失去了自由
虽然重新认识到我的体温
大面值的硬币
变成了不能流通的怪物

天天让我思恋的孤城
昨日成了犯罪现场
有人在窥视不能公开的秘密

一切的一切
都是一切的真实

真实的谎言
演绎着荒唐的主义

秋雨来临之前
桂花要求阅读独立宣言

风沙遮迷了佛祖的双眼
告诉我们
现在还是黑夜
寂静的夜被砸得
星光乱溅


陈虚炎浅评:很多诗歌,我们是不能穷根揭底的,只因为那道情感和欲望的迷宫,只属于那位制造者。有时我也常考虑这样的问题:究竟文字能否将人的情思准确对应?而准确对应又意味什么?“花瓣叙述着粉红色的梦想”诸如此类表述,究竟是作者的文字构造,还是真实的“心声”。这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譬如说,仅仅是因为花瓣与粉红色的梦想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还是因为如此表达更符合用语的习惯。有时我也不想去较真,毕竟诗化这东西本就是意识流的表达,不过无论多抽象的文字,总也会留有一些可供捕捉的线索,譬如诗题,朦胧的定义,忽左忽右的表达,还有诸如“真实的谎言”之类矛盾的客观。那线索不一定要是唯一,也不一定需要理性去分析,更多时候读者的判别,仅仅在于尝试感受一种温度,那温度是诗者在诗中留有的情绪和思想。这首诗的温度是微凉的,他很冷静也很客观,他在用一种诗意表达理性,直到他说出佛主的“欺骗”,那究竟是一种自欺,还是要求对错误理解的拨乱反正的态度?这是个难以抵达出口的迷宫,钥匙只掌握在诗者心中。


2018.10.3






9欧洲一道诗社《我想念贝加尔湖》点评




我想念贝加尔湖
文/山林(西班牙)
 
一九九二年中秋节
我背个特制的中秋饼
套上中俄国际列车
走出满洲里大门
在赤塔换上大号溜冰鞋
大步流星
溜往莫斯科
 
途中
弯腰垂立一位
神情恍惚的沧桑者
突然眼睛烁亮
如水鸟敏捷
似飞鱼跃起
拉住我的手
 
泪眼婆娑
兄弟啊
大把年龄了
乃蹲在冰天雪地
频频向南
望眼欲穿
 
黄皮肤被飞雪漂白
黑眼睛被寒风刷蓝
心里依然耸立着泰山和长城
血中仍然流淌着黄河和长江
 
八旗的脑壳甩着辫子
遭遇北极熊和列兽的利爪
弃襁褓而逃
却无法保命
 
长年累月
遭受饥寒交迫
人前人后
受尽百般凌辱
 
仰望高高的天空
天空苍苍无言
俯瞰宽阔的大地
大地茫茫无语
回想苏武持节
还有回归之日
而弃儿归期
究竟在何时
 
一心只想认祖归宗
他曰重为汉家男儿
骑骏马
射大雕
戍守中华边疆
 
笔者闻而汗颜
心潮澎湃
恭敬特制的中秋饼
……
 

蹉跎了多少岁月
笨笔无法写春秋
只能对月饮酒涂鸦
 
再度几何
双鬓胜霜雪
能否邀君光临寒舍
骨肉把手言欢
兄弟一醉方休
 
且记
燃三柱清香
告慰列祖列宗




陈虚炎浅评: 我认为“一切皆可入诗”,正如此篇,作了最好的阐释。要谈诗意,该诗既不朦胧,也非含蓄,我只觉阅读了一篇关于回忆类的记叙文,对其中单一之辞藻或语句,也不觉有多光鲜夺目,或意味深长。若说有所触动,那是通篇所载故事的功劳——一九九二年,诗人去中俄边境拜访友人的记录。然而“记录”中所多处谈到的“回归”,“认祖归宗”又是何意?考虑到一个有趣现象,题目“贝加尔湖”在诗文中却从未提及,我特意百度查了“贝加尔湖”: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曾为中国北方部族主要活动地区,清朝曾短期控制该地,《尼布楚条约》后,将这块地区割让给沙皇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是伊尔库次克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中以蒙古族的支系布力亚特人口居多。一切都明了了!我明了了为何“八旗的脑壳甩着辫子
/遭遇北极熊和列兽的利爪”,也明了了为何“黄皮肤被飞雪漂白/黑眼睛被寒风刷蓝”,更明了了为何他曰“重为汉家男儿/骑骏马/射大雕/戍守中华边疆”——因为蒙古人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他们自古就认为自己是”汉家男儿”。而现已身在异国他乡的诗人,对酒当歌,望月几何?回想起当年中秋与同胞兄弟的团聚,想起兄弟撕心裂肺却又无奈的心腹之语,又怎能不发出“且记/燃三柱清香/告慰列祖列宗”的感慨呢?所以说此篇之感动,贵在“记录”之真实性,用别的形式,也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达到如此深刻之效果吗?诗歌是形式多样的,一切(形式或题材)皆可入诗。


2018.11.21






10欧洲一道诗社《握手轮回》诗评


握手轮回
文/苏清风(中国)
 
白雾铺开绢纱抹林
一阵风过,吹落几串鸟鸣
路上的树叶纷纷翻身
 
夕阳左手安抚原野,右手延绵群山
山影落在海面,斜风逐浪
惆怅掩映的海水,一阵阵低吟
秋和冬正站在岸边,微笑
握手轮回
 
云,变幻着每一刻
色彩层叠裹不住天的蓝
真相若隐若现
 
光阴的脚步不紧不慢,不知道
谁又错过了谁

陈虚炎浅评:这首诗的特色是情态生动,得益于诗人多将景物拟人化处理(甚至全部),营造出”大自然也是有情感的”错觉。然而,究竟是否错觉呢?我以为不是。这不过是读者一厢情愿的解读。而在作者心中,或许真正已看透世间有情和轮回的真谛,那是内心直观的写照,而非刻意“营造”。如果一个人世界观就是那样,他看到的景色也便如此,这是缺乏对自然之美和爱的感受力之人难以体会的。整组画面在诗人巧妙的架设和排列下,显得那样真切自然,无情与有情如此和谐有机融于一体,浑然天成,自然界仿佛一个和满温馨的大家庭一般。这难道就是有情人眼中的世界?有情的他一定是有爱的,他爱这个世界,自然,那诗中满溢的情感不容忽视,不仅感染了他眼中的世界,也同样感染了读者的心。能量源自内心真实的爱。那爱有多强,描写就有多“真实”,表现力就有多强劲!

2018.11.19



11欧洲一道诗艺社诗歌《花旗思乡》点评


花旗思乡
文/赵仁方(美国)

夜幕追梦时难有
雁鸭鸳鸯沐霞光
信步绿草树影下
草原湖畔花语香

凭栏不见伊人影
回眸东望思故乡
漂流花旗二十载
叶落归根在何方


陈虚炎浅评:有时我也把这类形如古诗,却并不严格寻求格律的诗成为现代古风诗。说它完全是古风也不尽然,因为真古风的古言腔还要浓厚;说是自由诗,却有一定规律的韵脚(隔行一韵,与律诗相仿),且文辞有古言特色。若其风格俚俗些,有时也可成为古风打油诗。其实这类诗形也是比较多见的,像中国新诗刚刚萌起时,很多老一辈诗人和词人就很不习惯,所以会踩着格律诗的框架去写作,就形成很多类似诗歌。这种风格有时也常见于对国外诗歌的译作中,往往也是熟练掌握古诗词的文人译品。这类作品就像是格律诗向新诗的过渡产品,具有一定的建筑美,也具有新诗表达的灵活性,最主要还是借用了古诗形式的庄典美。只是形式如同人的外衣,是种包装,好不好看,习不习惯,人见各异,所以对于形式,其实我们也不必太过关注,主要还是考察其内容呈现给读者的画面和感受。浓缩来看,此诗结构完全借用了绝句的起承转合的构诗手法(两行作一句看):起:从起句点明,夜幕时分,怀想往昔其实是极难得的,然而今夜看见雁鸭鸳鸯沐浴在夕阳下,勾动了诗人的心绪;承:于是诗人信步草场,树下,又见湖畔花色,闻取花香;转:湖边凭栏怀想往昔,曾经爱慕的伊人却不在身旁,此刻回望东方,思乡之情渐生;合:想到自己漂流异国某地已经二十年了,可是落叶需归根啊,我的归根将在哪里呢?(最后的“在何方”最好解释为归根在何方,因为“根”无需多言,必在东方祖国,只是作者不知道何时才能归根,也不知能否归根,所以才有此发问)尽管题材稍落俗套,但从字里行间,却能感受到诗人的真情。我想,不论诗歌之好坏,该诗人必是深具功底的。且这首诗极好得应证了古今诗歌可相互借鉴的道理,这也定是必然。


2019.1.27











欧洲一道诗艺社诗歌《同一首歌》点评

12同一首歌
文/痴情老人(法国)


同一首歌
有人唱得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我却唱得缠绵悱恻九曲回肠

同一幅画
有人感叹思念也是一种幸福
我却读出了同床异梦的苦

同一首诗
有人赞美淡淡的友情
我却品出了友情包裹下的别有情怀

同一个你
有人欣慰相识是缘
我却尝到了甜蜜之后的苦苦苦


同一首歌
还得唱
尽管听歌的你已中途离去

同一幅画
还得读
尽管画画的你已心似莲花净

同一首诗
还得品
尽管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同一个你
还得交
尽管我的心里好苦好苦



陈虚炎浅评:诗评之前,借此先做个说明。这位老师我是现实中认识的,是个有着有趣灵魂的诗人。记得第一次在西子湖诗会相识,他问我关于我写得一些格律诗论文章的事,尽管年纪相差几轮,并且作为前辈的他,竟在我一个无名写作面前“不耻下问”,令我深感意外,也受宠若惊。他一点没有前辈的架子,却仿佛一个老顽童般和我谈诗聊艺。这是一种没有年龄隔阂,纯粹以文人之交的治学心态的交流,其实是光明正大的,然而我自身的卑微感作怪,却深觉惭愧不安。只是老师的亲和,令我忘记了身份,竟也生起一丝彷徨的骄傲。至于让我给欧洲一道诗艺社的诗歌诗评,也是出于老师的莫大关怀和信任,在此我要感谢痴情老人老师,并且我还要感谢老师对我诗评风格的宽容和理解。我对他说:“我不知能否点评好诗歌,只是一点,勿忘老师不要干涉,那就是对所有诗人,无论名气大小,我只作佚名对待;另外,纯以诗歌自身优劣而评,不违心说空话,好话,有好说好,有问题也指出问题。一首诗本无好坏,都是诗人的独特心曲,不可取代。所以评诗也主要以论理为主,尽量以客观分析优缺之处,而非主观擅断好坏。”而老师也相当宽容我的想法,给我足够自主的评论自由和空间。随喜赞叹之。赘言误时,言归正传,还是回到痴情老人的诗歌中来。记得过去读过老师的一篇诗歌,比这篇短小,也有类似愁苦的表意。苦,作为诗人的心结,对于创作诗歌,却是一剂良药。佛法曰:“贪嗔痴三毒,犹如猛火,苦乐自受。”苦乐相伴,无以解脱,也正应了痴情老人之名。再看此诗,其实一言以蔽之,皆作一“痴”字所变生。因为“痴”,同一首歌,诗人唱得缠绵悱恻九曲回肠(感知歌曲之悲);因为“痴”,同一幅表思念的画,诗人表里深探,所感情人间异心之苦(嗅查情感之丑);因为“痴”,同一首诗中友人浅淡的感情,还要被挖掘深入,以致于诗人品出了“别样情怀”(洞察人性之恶)。因为“痴”,同一个你,别人只作萍水相逢的朋友,诗人却深深爱上,不能自拔,所以甜蜜后尽尝苦涩(领略痴情之苦)。这些感受,当然也是敏锐者所独具的,然而总有一些人(比如一些哲学家和智者),将这个社会和世事,看得太透,留给他们的却只有痛苦,这莫不是“痴”心所造之困牢?然而,既是痴者,执念无畏,明知是南墙还要去撞,别人说傻,我道是痴。所以诗人在第二段用“以悲续悲”的手法,让悲伤无从解脱和断绝,从而使得悲情更著。我想,这大概便是咏叹痴苦,诗意悲长的一份“痴”症患者的伤病报告单了吧。


2019.1.27


13欧洲一道诗艺社第二期诗歌《不敢说爱》点评



不敢说爱
文/老鼠

面对你那双眸子
我不敢说爱
只想将昵称改一改

但我怕猫会来捉我
那是他的天职
我会呜呼哀哉

也怕狗来拿我
虽然那是多管闲事
我却不敢把头抬

更怕经过街巷
招来人人喊打
让我很不光彩

不敢说爱
也不敢将昵称改
痴情痴情好无奈


陈虚炎浅评:这类打油诗风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因为诗中有种跃动的旋律,尽管“粗俗”,却富含情趣。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至少一般而言,打油诗是具有建筑美和音乐美的。往往因为过于俚俗,有些诗人认为其破坏了诗歌的诸多美感而排斥之。这种偏见由来已久,却并不科学。诗歌是文学一种最简短的体裁形式,本身并未对内容有所框束,个人以为,无论美丑,一切皆可入诗。只是具体诗体的划分(绝律,词牌,打油,现代,史诗等),使得每种诗体有其承载的相对合适的内容选择罢了。但这也并不是绝对而言的。事实上,创作好的打油诗是需要很强诗歌功底的,要做到俚俗顺口,趣谐幽默,以点盖面,刺寓相兼。这个作品无疑做到了打油诗的诸多好处,简单风趣,自嘲诙谐,更有趣是“昵称”之名,将读者的视线从诗歌内容,勾引到有趣的昵称,这种由作者一手策划的文字互动,刻意却又潜在地将读者心理有效代入,从而达成某种趣味的效果。另外,尽管主题不同,此作品却颇有《硕鼠》之调笑遗风,不失为上乘。



2018.10.3



14欧洲一道诗社《江南雨》诗评



江南雨
文/静逸荷心(西班牙)
 
只有在夜晚才肯敞开心扉
将几滴清澈的雨
挂在一缕灯光下晾晒
 
时常被窗外
淅淅沥沥的脚步声惊醒
借无数重叠的足音
游离于尘世的风烟之外
 
粉墙黛瓦依旧横垣在心上
弦乐低吟兀自翻捡着旧时的光阴
廊檐高翘纤指
指点迷津
 
含蕊的梅朵欲言还羞
滴答泄露的心事
被风四处传递
 
几滴瘦雨
被困心门之内
梅雨时节便隐隐暗叹
又时不时地
向风烟深处探问归期

   陈虚炎浅评:相信文字也有性别吗?即便不告诉诗人的名字,我们也能猜想出作者的性别。女性诗一直是我所关注的,那种独特的文字构造,和逻辑书写规则,是很容易一目了然的。男性诗的主题可能更广泛,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也更强,但很难写出女性的文字,那种“柔性而唯美”的文字,似乎是女性独特的专利。男人说:“我可学不了那种腔调!”多有鄙夷之意,就像男性极难模仿女性阴柔的舞蹈,一方面确实因为身体构造的差异,另一方面是观念限制。然而文字却恰恰相反,男性诗人应学会反思,因为文字,特别的诗的文字需要“阴柔”和“弱态”,强势的文字并不能完美适应诗歌的本性需求。正如李清照讽苏轼之词为:“句读不齐之诗”,也的确,以诗入词,多“不可歌”,这便是豪放派欠缺了对词牌文字的“阴柔本性”的理解。另外就女性诗之内容言,也颇有趣。欲言还羞,欲言还羞啊!女性情感的隐蔽性和文字的张露性之天然矛盾,造成女性比男性在情诗上更为“艰涩”和“委婉”的表达,也便需要更多“遮掩和变形”的技巧,这不正符合诗歌含蓄性的特征吗?所以不是人在泄露心事,而是“欲言还羞的含蕊的梅朵”在泄露心事;也不是人在问归期,而是“几滴瘦雨”(眼泪)在问归期……奇妙吗?女性永远不会直露露去表白“我爱你”或“我想你”,一切外在都不过是内心的转化,借景含情,情在物中,这便是女性诗表达情感的原则纲领。



15欧洲一道诗社《立冬》诗评


立冬
文/厉雄(西班牙)
 
站在窗台上的鸟鸣
呵出一缕白雾
声音渐入深沉,垂下热闹
 
阳光经不住霜的反光
捂住脖颈,发出嘎吱脆响
身体一哆嗦,藏起欲望
 
旷日持久的雪
正在酝酿。深不见底的白
潜入大地的体内取暖,准备蛰伏
 
生命穿上厚厚的外衣
树木,蚂蚁,还有街边的陈婆婆
用微弱的呼吸,用炉火
隐藏或烤暖
 
野外变得空旷,残留的水分
被麻雀啄碎,吞食
深深吸一口气
看着冬天羞答答的模样
俏立门外
万物争先恐后进入重生的预热


陈虚炎浅评:文章的最后一句往往是总结,而诗歌最后一句,会成为提升诗境的巧笔。也有这样一类朴实的诗,诗之结尾便是勾连题意的点睛之笔。“俏立门外,万物争先恐后进入重生的预热”,这句话即点明了诗人创作时的情景,也点明了诗歌内容的主旨。所有景观之描写,无非是环绕题意(中心)的建设。从鸟鸣,到自身活动,再过渡一系列街景(树木,蚂蚁,陈婆等),最后放眼野外,由近及远,将景物的共性汲取出来——取暖,那么取暖为了什么?表面上是抵抗严寒,更深入讲,则是为“重生”而作的准备工作。既然万物都在争先恐后做这件事,那么诗人是否也该做些准备呢?这或许便是诗人隐设不说的潜台词,如同默默地许愿,为了激励自我而在心底悄设的火焰。


2018.11.21



16欧洲一道诗艺社诗歌《指尖上的乡愁》点评


指尖上的乡愁
文/火凤凰(海外)

因为你,我选择了诗歌
乡愁的源头是故乡
海水隔不断的故乡情

总是不经意间牵起故乡的手
在土地上种下一片片诗林
火凤凰在诗经的天空飞翔

那么多的修饰词??落满日子
我的心语开始枝繁叶茂
关于诗与远方,游子

只是暂时离家的孩子。
每当故乡的炊烟升起
挂在指尖上的诗句写满乡愁

陈虚炎浅评:这首诗是写关于乡愁,更准确说是乡愁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关系也很直白,即诗歌是勾动或释怀乡愁的某种契机或寄托。然而,品阅到这层还远远不够,那只是对诗歌想表达内涵的大体上的认识。这首诗,大略可见更深,更细腻感情的,是中间的两段。所以我们将重点放在此处。“总是不经意间牵起故乡的手,在土地上种下一片片诗林”,大抵可解释两层含义,一是诗人常写关于故乡或乡愁的诗,二是故乡给了诗人许多诗歌素材的发挥,“不经意”一词就是明证。经管都是围绕文字(诗歌)与乡愁的羁绊在刻画,这“不经意”中就酝酿了深重情感分量。这与那些总是离不开“浓浓的乡愁”,“想念你,故乡”这类露骨的表达是有区别的。另外,我总是留意诗歌中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词汇,比如,火凤凰,诗经,火凤凰代表了涅槃重生,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典范,两者结合又是想表达何种境界?再看作者名字,发现可能误读了,火凤凰或者单纯借指诗人本人而已(当然也不排除有象征寓意的可能)。再看,“那么多的修饰词,落满日子,我的心语开始枝繁叶茂”,这句也可挖掘现实含义或蕴藏深意。一则表达诗人通过学习和写作诗歌的积累的过程,二则是阅读和学习,对创作诗歌时诗情的萌发与助长(在该诗中主要对应于怀乡之诗情)。最后还有一处亮点,即“关于诗与远方,游子只是暂时离家的孩子”,能够将“诗与远方”的意涵延展至乡愁,这是诗人高明之处,于是顺意脱出“游子”一说,自然衔接,浑然天成。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诗人的分段手法,并非一段语意的结束处,而是承上启下的衔接句,所以咋看之下,以为该诗不分段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想想这也许只是诗人自己喜欢的刻意放缓的回环节奏吧。但是细看后,发现每段文字承载的内容,确实也有分层次,忽然意识到,这应是诗人自然过渡诗歌层次的一种精悍手法:令诗歌既满足分层的述说的需求,又使诗歌实现统一的整体感。创新精神,实效演绎,值得学习!

2019.1.27








17欧洲一道诗艺社诗歌《喷泉》点评


喷泉
文/达文(美国)

我们与苍白的语言相约
从桥洞到三角地带
一个湖像一个夏天
曾经冰封的视野骤然宽敞

临终般的寂静
荷叶密集?覆盖幽灵的回忆
因此你把天空吻至灯光黯淡


陈虚炎浅评:诗歌长短并不决定她的信息含量,有些长诗尽管看似写了许多,其实根本没表达出内涵(观点,情感,思想),而这首诗,尽管短小,大约两首微诗的含量,我们却感受到作者非同寻常的感悟,堪为寓景于情的写景诗的典范之作。景是景,情是情:再美的景,没有情感加以融取,那只是“寂死的色彩”或者“眼前的风光”,是无情的自然所反馈肉眼的底色,这颜色无论多绚丽多彩,都不会是“鲜活的”。字面的词汇,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蕴含到诗意中,就又是另一回事,所以除非真得读懂的诗,我会试图解析含义,而这首诗中诸多词汇的所表达的情境我却不敢贸然断释。比如诗歌第一句,“我们与苍白的语言相约”,连接之后的文字,就难以揣摩其具体内涵。或许是应邀诗会游览,或许只是表达诗人潜意识中流露的某种不可言说的抵触,但用在略有悲凄感的该诗首句,不失为一种借诗“直言彰显”内心隐秘的快感之慰。然而,这些都不过是评者的猜想,真实的意涵是什么,唯有诗人自己清楚。所以说,很多时候,朦胧诗不可彻读,秘密埋藏在诗人心中,我们只能意会和感受。如同这篇写景的诗歌,实则蕴藏诗人太多个人主观,譬如“湖像一个夏天”,“临终般的寂静”,以及密集的荷叶仿佛覆盖了幽灵般的回忆,这些独特而富有情感的联想与关照,展现出诗人观察事物之内在的灵魂视角,这或许就是我所谓的诗人的感受特异性。这种感受特异性有时是纯粹的,有时也是杂糅的,一句话中可以包含多重信息,这也是好的朦胧诗可被多样解读的标志。湖像夏天,是以为开阔的视野提供了更多光线,同样也是因为冰冻初融,与严冬对比而产生的印象。而荷叶之下,所能覆盖的范围,唯有鱼虾,潜藏于水面之下,并非不见,而总是出乎人之意料,难得一见,幽灵之喻此处便极生趣味。当然此处还可深解,这便是好诗多解的余累,评者也怕误读盲揣,也就不挖掘了。最难乃是结尾一句,一个吻字,将诗题勾出,也恰到好处描摹了其动态;吻至灯光黯淡,更传达了一个信息,诗人从白天游览至夜晚,眷恋之情无需多表。亲爱的诗友们,对比一些从东头,到西头,从山上,到湖边之类不肯吝惜每一处风光的“纪实性”游览诗,你学到点什么了吗?

2019.1.27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消灭0回复!沙发顶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首诗,一颗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者余磊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3-1 21:19:18
好诗佳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者余磊 来自手机 版主 2022-3-1 21:19:21
诗评到位有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