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第三说
有几种诗本体论。一是自然、宇宙本体论。以融入、寄托于神、自然世界为标准,物我合一,以物存忘我之境为高。二是生命本体论,生存本体论,以自省自我,有我之境为高,生命独特,铸就了艺术价值所在。
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诗不同于政治、法律、社会道德对世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判断,因此以社会、政治等价值方式判断诗歌自然达不到诗歌,否定的地方是相互的。作为理想化的人生境界,大多数诗人也只能在诗作里达到,现实中难以企及。徐志摩也好,李白、陶渊明也好,他们的诗作是诗人的态度,是诗人价值体现,除了诗歌的美,其他方面无法言说。文学是相通的,沈从文小说的美是文学的美,从其他价值观念判断肯定不一样,文学的美有时是其他观念中的丑。观念需要制衡,诗的存在即是一种制衡。
第三说强调多元,事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因此,第三说对事物存疑状态,否定常规思维,强调重新判断,更多的指向和方向。诗的第三说即诗的怀疑主义,诗的皮浪主义。
诗的主要领域是情感。智性、逻辑、理性这几个概念与诗正好相反。诗是智性达不到,而情感能抵达的点。同样,诗不能以智性、逻辑来判断。
诗的态度是情感打破一切、超越一切,是非理性。诗歌建立情感的领域、人性的领域、自由自然的领域,主张无限地扩展领域,诗人就是不断赋予身边事物诗意的人。诗与现实的关系是诗化现实,因此反对现实,反抗现实,诗与现实水火不容,诗人义无反顾,或者说是欲无反顾。各种情感,当然最重要的是爱,诗歌的价值或意义或许仅在于感情的维护和形成,超过打破与超越。不得不说,诗与现实的这个作用力仍然是相互的,诗的处境也成了必然。
从情绪中寻找诗的切入点,情绪作为诗作成篇的隐形线索,以语词的自动联想和出现推进诗行,思绪芜杂的过程直接呈现,不断呈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必要甚至排斥主观判断。
三是语言本体论,诗归之于语言,以无物无我之境为高,唯语言高,诗在于诗作本身,不可代替,不可思议的语言过程。
形式上诗的进展,从气场到词场(张左《康城的窄门》),从意象(庞德)到词象(苍耳《词象论》)。
客观呈现是诗歌保持事物真实的有效方式。名词和动词在怀疑之列,形容词肯定有待修正。
诗的超验,超越,可以由空明状态,或者迷狂状态进入。语词随着情绪流动,而性情自显,诗意自显。中国的方式是坐忘等修养方式,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西方的超现实主义、潜意识、无意识是一种进入方式的不同命名,表述不一样,实际上方式和效果一样,简单地认为潜意识,无意识坠入混乱和晦暗并不准确。
康城2009-12.。5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