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简评李艳芳的诗
白马朝歌/品读刘涛的诗《沙漠》
简评李艳芳的诗
水晶
这一年我们经历的事情
月亮还在天上。月圆时,有人流泪
月缺时,有人仰望
世间的人,说着离去的人。
离去的人,青草代替他们活着
这一年,我见过的白云
一条河流也装不下
灰烬消散
有的人,再也不能走进春天
这一年万物又老了一点,包括一只灰头雁
它从北方来,我们彼此不敢相认
人世间的一切悲欢,月亮是见证。诗人起笔以俯视的视角打开一首诗的视域,我们仿佛看到芸芸众生,生老病死,俯仰生息。接下来用“我见过的白云”,隐喻诗人自身的经历,继而具体到对生命个体的消亡的悲凉感受。而这种悲凉感扩展到万物,我与一只灰头雁的“彼此不敢相认”将其诗意渲染到千回百转,无以复加。(水晶)
镜子
1927年。昆明湖
王国维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完成了那个夏天的去国之旅
1966年。太平湖
湖边有母亲安静的坟茔
老舍陪母亲坐了一天
完成了那个秋天的愤然一跃
如同一颗行星,自行脱离轨道
肉身击碎的湖面,溅起些许水花
一种厚重的,死寂的历史渊薮
忍受的依然忍受,期待的还在期待
昆明湖和太平湖,五十多里路程
我就是那个着急上火的人
奔跑在旧时代的京畿,来来回回
两个人都想救
两个都救不下
有时候,我们感叹这样的孤勇
并常常在夜晚拨亮灯花
灯下自省,坐镜自观
问混沌的空,也问镜中的世相
人生如镜,镜透世相。不同的人,不同的风云际会,相似的命运,诗人截取历史性的两个画面,简炼冷凝,人物性格、命运生动、可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引史入诗,也使诗歌本身具有了厚重感。而“我”的在场,将他们自身的时代的悲剧元素诗性但又超越诗性地得以表达。
读李艳芳的诗,我仿佛能读到一些汉字的棱角,词语的骨骼,以及诗歌气质里的一股任侠之气。我相信,这也将会成为她诗歌版图中独具个性的一抹色彩。(水晶)
品读刘涛的诗《沙漠》
白马朝歌
沙漠,一种隐喻。沙,古代计时用沙漏,即可以喻为时光粒子,某一个未知时刻。能指生命中许多未知。
第一节,“我们”应该是联系后节,所指我与鸟儿。同一时空设立一个类比。
第二、三节,鸟儿面对未知选择是勇敢向前,振翅飞出自己的风采。“我”觉得它还是发现“我”迟疑了,催我勇往直前,闯出自己的路来。
第四节,垂直的天空下,是对远望时的错觉,眼前没有任何遮挡时,天空给人感觉是垂在前面了,所指对未知一切的无力感。出汗,能指心理的紧张。结尾用“形同虚幻”一词,顿悟:面对许多未知,“我”心理上即刻的变化,对未知而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写下的……”在这里,又将读者拉回文本形式上的,所成立为诗的“虚无”感。也即,另一种沙漠的隐喻。
这可以认为是一首禅诗,禅宗之顿悟。
想象力很丰富,用沙漠意象,用同样需要花草树木现实为生的鸟儿为道具,演示“我”的矛盾心理,对虚无是最大存在的诗意诠释。
进一步回到现场,说出了写诗无用“写下”的仪式感。
附:
沙漠
刘 涛
许多沙横在面前
我们素不相识
却在远方相遇
但一只鸟决意冲破沙的世界
它欢叫着,从空中闪过
似乎在催我上路
与鸟相比,我是那样迟疑
它孤身闯入大漠
翅膀下卷起漩涡
而我站在垂直的天空下
身体在出汗
写下的一切形同虚幻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