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无处安放的信仰
       ----读大浪淘沙《丢失》

梦的门

这是一首简单的诗,同时也是一首复杂的诗。简单在于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复杂的是它的弦外之音。

起首,开门见山,三言两语交代了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可仍有两个疑问:一、这佛像是哪来的?是居士们送上来的吗?二、是谁认为它“站错位置”,又是谁要请它出去?寺院虽破败,仍有权威在那里维护正统吗?

接下来,是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看起来很庄重,又有点让人忍俊不禁。这些虔诚的居士们抬着佛像的那股认真劲,是该同情敬佩呢?还是冷嘲讥笑一番呢?这些怀着信仰的人对佛像毕恭毕敬,却心里一片迷茫,所体现出来的是个体的悲哀,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居士们心里有一尊佛,寺庙里供奉的却是另一尊。如果你的信仰,恰好也是这样不合时宜,那么,该往何处安放自己心中那尊佛呢?

诗人在这里所描绘的场景,看似不常见,也好像只有少数人关心,但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信仰的尴尬处境,却有着普遍的意义。你也许不信佛,但你肯定也有你心里的喜欢,你想象理想中的人是如何处事待人,你想象理想中的世界是如何欢乐和谐,也许你心中或多或少还有一些信仰,你也想要这些信仰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承认,所以你想到了寺庙,寺庙正应该是供奉信仰的地方。你心中的偶像有归宿了,你心想,哪怕那寺庙已经很少人关切,破败不堪。然而,那破败不堪的寺庙却不肯收留你的偶像,这真是双重的悲剧,颇有些类似某些时期的文坛。某些时期的文坛也像诗人诗里写到的破败寺,在普通大众眼里它已是那样的寒酸,而在信仰它的人的眼里,它仍然是高贵而神圣的地方。写作的人也像那些居士,抬着自己的“佛像”,想登堂入室,却未能如愿,只好四处流浪。等于是遭到了双重的抛弃。社会抛弃了寺庙,而寺庙又抛弃了居士。

该给信仰找个什么处所呢?如果信仰不是为了摆出来给人看,那就还是放在心里吧!一颗坚定而又释然的心,就是最好的寺庙。“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做到了这样,不就像佛一样顶天立地了吗?


附:

丢失
文/大浪淘沙

破败寺内
一尊佛像被请出
原因,私自上山,站错位置

佛像被请出寺前
各路居士,焚香,叩拜
口中念着阿弥陀佛
烟雾里升腾出忏悔

这尊佛被请下山时
不能用绳索 束缚
那样会让佛伤心落泪
一双双肉手
把佛像高高抬起
后边簇拥着一群,双手合十的人

居士们也不知
该在哪里安放佛的灵魂
就这样抬着佛像走啊走
最终也不知道,佛像该归何处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