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心灵的安宁
作者: 碧青
回归心灵,是新时期以来现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写作方向。
如何实现现代诗歌写作归回心灵?这是诗写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本心。因为,只有找到自己的本心,才能真正地实现回归心灵的写作。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本心都找不到,连自己本来是啥模样都不知道,又何谈回归心灵?又何谈用本心去认识世界,去认识万物呢?
诗人探索生命本质的创作方向,目的就是回归自己的心灵,或曰回归自己的本性。而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心灵作为行走的方向和目标,才可能抵达自己的心灵,才可能找到自己的心灵,才可能看见心灵的本来面目。
回归心灵,就是走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就是走在打开生命的道路上,就是走在洞悉世间生命实相的道路上,就是走在不离本性的道路上。
回归心灵,走到生命的内部,就能够走到心安之处。
例如正慈的诗《踏青行》:
春天了
踏青去
踏青去
说走就走
撩衣即行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望那桃李盛开
瞅那石上生苔
看那新叶吐绿
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岁月无常
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行行坐坐
或独处或众乐
山风清爽山水清凉
山里人观无常
也曾经意气风发
也曾经疲惫拄杖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无事花自香
这首诗,看似直抒胸臆,实则是诗人纯净的心灵澈照境界的呈现,又字字句句不离自心的悟境。干净的语言,犹如清澈的泉水,透射着清净、欢喜而安详的光泽。诗中动静如一的境界,呈现的正是诗人静定而智慧的心灵的觉悟之境。
诗的开头一段,就表明了诗人内心毫无牵挂的自由和洒脱:“踏青去/说走就走/撩衣即行”。在这种自由和洒脱的心境中,诗人亦直面着其所置身的世界里的一切:“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望那桃李盛开/瞅那石上生苔/看那新叶吐绿/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这一路上所观照的存在之物的实相,亦都是诗人心悟境界里的实相。所以,诗人静定而欢喜的心,才能在“岁月无常”的变化里,观照到自心“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无常的变化,根本无法改变心的清净和欢喜的生长。
而诗人的心,又与心外的世界是相融的。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直觉观照的美境: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禅家讲究,万法不离自性。诗中,“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的天的静默,“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的地的静默,自然是诗人自性的静默。
诗中的动和静,亦如一。
这,正是诗人行行坐坐都不离自性和自心的生命境界。
诗歌的结尾,呈现了诗人踏青行走如实的觉悟境界:
行到山里就安然了
行到心里就安定了
无事花自香
行到山里的安然,行到心里的安定,与无事花自香,是相通的境界,或曰相同的境界;是心与外物无二的境界,亦是心灵圆满无缺的境界。
诗人的生命安宁、清净和欢喜,世界自然就充满了安宁、清净和欢喜。
(摘自《现代禅诗的审美思维——以《现代禅诗精品赏读》为例)
推荐人:也牛
推荐理由:现代禅诗不好置评,首先在于:一、诗歌本身要明心见性,二、评论人要明心见性。为什么说“明心见性”如此重要呢?因为禅即如此。一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就是没有禅入,无非是满脑袋的凡夫见、生灭法。所思所谈也无非是知见立知,头上安头。《踏青行》这首诗的作者正慈大和尚是大彻大悟之人,所以此诗自不必说。且看“诗人内心毫无牵挂的自由和洒脱:'踏青去/说走就走/撩衣即行'。"再看:
踩着厚厚的松针与橡树叶
望那桃李盛开
瞅那石上生苔
看那新叶吐绿
瞧那小蜜蜂站花台
岁月无常
欢喜的模样年年生长
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
天静默了
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
地静默了
行行坐坐
或独处或众乐
山风清爽山水清凉
现量境不可拟议,离造作,身心轻安,这是悟境。而悟境眼见色、耳闻声直接证知空性。此刻,分别推度等思维意识活动是停止的。
而置评人碧青在评论时,如是说:“禅家讲究,万法不离自性。诗中,'在叽叽喳喳的鸟鸣里”的天的静默,“在清清淙淙的流水里'的地的静默,自然是诗人自性的静默。
诗中的动和静,亦如一。
这,正是诗人行行坐坐都不离自性和自心的生命境界。
心如如不动,语、默、动、静都是尘。离尘无体,舍识用根,看破即是明心,了然即是见性。显然,诗人和诗评家碧青也是彻悟之人,“诗、禅双修”的践行者和先行者。读这样的诗和评,也能给后学者很好的开示!
|
|
大牛,别默默的看了,快登录帮我点评一下吧!:)
登录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