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做一个繁华街市上托钵的人
——读碧青《托钵的女子》
        文/赵一男

托钵的女子
      作者:碧青

今生或来世
你若在繁华的街市
偶遇一位身穿青衣的女子
头戴着花冠
手托一个紫铜钵
千万不要随意施舍几枚金币
一些谷物或果品
她只想托举
一钵清水 一钵阳光 或一钵明月
一钵美 一钵爱 或一钵欢愉的智慧

       这是诗人碧青早年的作品,也应是她的一首代表作。读这首诗会让人想到一幅很著名的油画——《陶》,画面为一个半裸体的少女环抱一只原色陶瓶,少女的青春气息与陶器的原始色泽相映生辉,形成一种独特的构图效应和艺术美感。这幅油画是著名油画家谢楚余先生的名作,据说是以中外三个模特为原型,力图打造一种中西合璧的美以打动世人。联系及此,只想说诗与画在创作初衷和方法路径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都在试图建立一种形象,这种形象是可观、可触、可感的,但推及欣赏的角度,便又不只是表面之象,而是形象背后的气度、神韵和内涵。而这些内在的表达映射的是创作者的审美和精神趋向,或者这根本就是作者的自我异化的形象,是诗人和画家的另一种形式的“我”。
      这首《托钵的女子》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美,超越了形体之外的精神高蹈之美。这是怎样一个女子啊——身穿青衣,头戴花冠,手托紫铜钵,外表的与众不同还不足以令其超凡脱俗,“她只想托举/一钵清水 一钵阳光 或一钵明月/一钵美 一钵爱 或一钵欢愉的智慧”读到这里,又不禁令人想起另一首禅诗:“浅草寺外的/樱花树下/站着一位化缘的僧人/他头戴遮面的斗笠/双手举着钵/一动不动/感觉入定了一样/我走近他/往钵里投钱/只见里面有美元,日元,人民币/还有一些花瓣”《日本浅草寺偶见》(书香)
       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你若觉得僧侣化缘的目的仅是为了求取物质的布施,那就大错了,所谓"化缘”即所化为缘,与食物的缘,与施主的缘,与佛性慧根的缘,与自然万法的缘……化缘的过程,化度结缘的是周遭的人、事、物,历练的却是僧人的心性。放下自尊轻慢,放下分别我执,所遇皆是缘,皆是美、皆是爱、皆是菩提般若。所以,这种托钵化度的方式并非只是求取,也是一种精神的布施,因而“千万不要随意施舍”,要带着恭敬和虔诚,对于精神世界丰厚的个体,他们需要的只是美与爱,只是一钵欢愉的智慧。
       我想,诗人就是那个繁华街市上托钵的人,对于精神食粮的需求已经大于了物质,他们愿意以精神食粮的补给完成对生命的锻造,而他们留给世界的也只是一钵清水,一钵阳光和一钵明月。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繁华街市上一个托钵的女子。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网友点评

倒序浏览
提读,问好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托钵的女子  形象独立于世,清浅脱俗,具一具精神化身的魅力。这是诗人想象中的完美与智慧之身,从精神向度来考察,这是指向理想境界的,也是某种自立的外化形象。都说女子是水做的,这里融入了更多丰富的内涵。诗评是另一种呈现,有诗评共映、光体同辉的效果。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所谓"化缘”即所化为缘,与食物的缘,与施主的缘,与佛性慧根的缘,与自然万法的缘……化缘的过程,化度结缘的是周遭的人、事、物,历练的却是僧人的心性。放下自尊轻慢,放下分别我执,所遇皆是缘,皆是美、皆是爱、皆是菩提般若。

---学习,受益,感谢。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托钵的女子--可能更注重精神形象的确立,在艺术表达方面有简素、直接的特点,如果仅仅从诗艺的阐发方面来看,会感觉到浅了,只有深入到精神层面,就像入寺拜佛,俗常的景象,只有身怀虔诚的人才会融身而入,得缘自在。
笔名苍凉,爱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诗日历》第372期已采用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顶部